全職媽媽在家裡只要顧小孩就好嗎?【全職媽媽手冊】帶你直擊在家帶小孩的真實處境與心聲!

朋友A:「你呢你呢?你的專長是甚麼?」
我:「我沒有啦~」
朋友B:「怎麼可能沒有,每個人一定都有擅長的事阿,像他是烘焙老師、他是營養師、他是褓姆」
我:「恩...我是全職媽媽呀~我的專長離開職場後就無法發揮了(笑)」
朋友C:「哪是~全職媽媽通常不會有這麼多外務阿~」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不知不覺中我成為了沒有專長的全職主婦。當你好不容易適應一打二的生活後,發現自己沒有專長是頗可怕的。

推薦閱讀:全職媽媽的心酸告白:大家往前走,只有我原地踏步

如果一直在職場上班,我想應該不會去仔細思考這件事,我可以一直宣稱自己是擁有行銷魂、熱愛推廣品牌形象的資管人,具備資訊人的邏輯能力及行銷人的跳 tone 思維,擅於跨部門溝通協調。替過去的公司建立了不少指標性架構及行銷推廣的流程改善,執行力 200% 同時喜歡線上交易和研究行為理論。

說來可笑,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是這樣花了你大把時間,把你培養成在工業社會裡具有生產力的小螺絲釘。如果你的工作忙碌而且在外租屋(以經常待在公司超過9小時、回家要不定時加班、假日偶爾要在家加班為基準),一般來說你幾乎餐餐外食、沒有固定運動習慣、下班後回到家看看電視上上網就結束了,週末偶爾有家庭或朋友小旅遊或聚會放鬆充電以迎接隔週的辦公室人生。我們活過一週又一週,日復一日的替別人賺錢領取微薄的薪水,當年齡超過 30、35、40、45 歲時,階段性的評估是否滿意目前的職等和薪資、是否有中年失業的機會或換不到更有錢/前景的公司、收入夠不夠養家活口、有沒有能力買間房子脫離無殼蝸牛或寄居人生。

超過 50、55、60 歲後則開始擔心沒工作而且存款不足以度過餘生。於是週期性的,我們調整對薪資、對公司福利的期待,為了提升自我職能而進修。然而這一切一旦離開職場後就等同失去了舞台。

推薦你看:為自己來場 Gap Year:從生活中贏得學習力的主導權

在國外,很流行 Gap Year。就是休息充電後回歸職場或繼續學業的一年。有的人是追尋自我、有的人是去進修或準備轉換跑道、也有的人就只是休息,什麼也不做。近幾年在台灣,打工渡假也愈來愈熱門起來。當然,這些都需要經費支持。身邊有許多朋友努力存下工作的存款,替 Gap Year 做準備。有的人努力榨乾休息時間在週間進修,為的就是去國外打工渡假拓展視野。休息後得到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回到原來職場的人非常多,Gap Year 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定義。

推薦你看:十多年的自己在旅行後瓦解:倫敦 Gap Year,讓我全然歸零

我則是一直到有機會休息,才開始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麼。在休息前一直以為會像老公一樣,不斷在科技業發光發熱,一直尋找屬於自己的舞台。我們第二個小孩打破了這個預定好的藍圖。

推薦閱讀:我該不該辭去工作,當個全職家庭主婦?

女性,相對於另一伴,總是比較容易在懷孕生子後放棄現有的工作。有的人開心迎向全職媽媽的生活,有的人則是心生不滿覺得人生從此變黑白。對我來說,家庭一直是很重要的,自我、家庭、工作一定是等比例的分配,缺一不可。一開始休息純粹是想轉換跑道、接回長女,讓老公與我發揮父母的功能。畢竟假日父母雖然輕鬆,但隔代教養的部份價值觀和父母自己教就是有落差,而且一但發生地震或是颱風等天災,分隔兩地更是焦急不已。

如果繼續工作,就算接女兒回來,上幼稚園後她就要配合父母上下班時間,在學校待個朝七晚七或晚八。若我們回到家後要加班,根本無法兼具父母的角色。長時間在褓姆家或學校,也不是我認同的育兒方式。因此我的 Gap Year,就是退出職場學習當一個稱職的母親。只是原本預計休息半年,在兒子的出現後變成一年、一年半。從中經歷了不斷否定和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終於搞清楚,我是誰,同時找到滿意的自我定位。

推薦閱讀:給需要喝一杯的媽媽:陪伴小孩、拯救老公以外的第二人生

老公因為被迫從住公司對面搬到要高鐵通勤的偏鄉,每天早上七點半就要出門、下班回到家已快八點,因此平日幾乎都是我在接送小孩上下課。小女子分離焦慮症極重,上學這件事整整哭了一年還在哭,雖然從原本一整天都在哭 → 半天哭 → 入園哭一到兩個小時,進階到入園哭、走進教室就收起情緒開心上課去。

其中在外公外婆家被寵壞的:用哭的來表達這個習慣,也是教了很久才慢慢的改善。但一開始,根本是天天挑戰阿母本人的極限。比起慣老闆,將將 Baby 似懂非懂的應答更令人崩潰。如果你的職員裡有家庭有小孩而且家庭和諧,相信我,他們絕對擁有無比的耐心去應對任何事!不過,因為她要上學,一打一的生活還是很悠閒的,前題是學會快速準備晚餐這件事。一個出社會時連切芭樂、幾乎餐餐外食的我,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挑選食材、備料、備餐、同時兼具營養和避開食安問題,我既是沒有經驗也沒有把握,叫我一小時內生一份年度計劃簡報都還比較容易⋯⋯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