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美副總裁【古里奧重磅專欄第二篇】,此篇從智商水平與幸福感的關聯性談起,探討目標型導性人格的心理,快樂從試著放下目標開始。

古里奧說:為什麼聰明的總是不開心?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會出乎意料,那件老生常談的事情會讓你真正的快樂。

在臉書上讀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某種程度上給我了極大的心理安慰。長期以來我一直很難在工作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並且總是對現狀焦慮和不滿。

我都以為這是在大城市大公司上班的人的通病。有時候看到那些自得其樂的人悠悠閒閒的上班,還會焦躁,心想你們為什麼都不緊張?工作有什麼好開心的,總是傻乎乎的。直到讀完這篇文章,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

推薦閱讀:快樂方程式:創造幸福感的最大值

以下,我請 Tianxiang Lo 羅想想同學翻譯了通篇跟大家分享,作者 Geoffrey James。

奧斯卡獲獎影片裡有這樣一組鏡頭, Woodie Allen 在街上看到一對甜蜜情侶且追問他們,是什麼使得他們這麼幸福?他們的回答十分經典:

問:你們看起來是非常幸福的一對,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女:我很淺薄而且腦袋空空,我也沒什麼想法,也說不出來什麼有意思的事。 
男:我和她一樣。

這組鏡頭如此經典是因為,即使這組台詞看似大部分是玩笑,但背後卻蘊含著真正的哲理。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智力水平的高低與幸福感並不成正比。

如《大西洋月刊》曾刊登的「一個比普通人受過更高等的教育,更富有或者更有成就的人,並不能因此預判他本身是否幸福。事實上,這些背景反而可能意味著他對生活擁有較少的滿足感。」

最近出版的《智者寡樂》( If You’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Happy?)一書中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教授 Raj Raghunathan 闡述到:高智商的人更傾向於通過外界難以達到的高標準來衡量自己,致使自己擁有較少幸福感。

推薦閱讀:優秀不是天注定,而是你的決定

正如 Raghunathan 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闡述的那樣「如果你這個月得到了巨額加薪,你會為此高興一整月,甚至幸福感持續 6 個月。那之後,你便會習慣這個新的生活,你將會想要更多更大的升遷,並且你為了維持住自己的幸福水平,你會不斷的想得到類似這些外界的刺激。」

通過觀察大多數人就會發現,「依靠外界的刺激而獲得快樂並不是持久穩定的幸福感來源。」高智商的人大多數是極度的目標導向型人格,這使得他們把「贏的概念」,即,目標完成度,與幸福感脆弱地捆綁在在一起,當事情不如他們的預期時,他們就會相應的受到打擊。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樣,上述問題在特別容易壓抑的企業家中尤為突出。當你備受打擊時,即使巨大的成就也難以使你振奮。同時,巨大的損失和持續的問題會導致你的幸福感持續不斷的下降。

換句話說,高智商的人會因他們極度的目標導向而使自己低沉;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太多目標導向的人對他們本身與他們的生活懷有更多的滿足感。

然而普通人渴求「淺薄思想且放空思緒」,他們並不苛求自己執著於外在的成就,他們寄希望於當下,活在當下是他們的人生準則,尤其是當他們在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時。 

所以,儘管那對在《安妮·霍爾》裡飾演情侶角色的橋段使人捧腹,但放空你的思緒是真正的智慧。事實上,放空思緒(以及從外在的目標中解放出來)也正是世界宗教瑰寶之一的道教所提倡的主要思想。

看完這篇文章千萬別誤會,我在開頭說的意思並不是我終日鬱鬱寡歡是因為我比別人聰明,那些每天樂呵呵的人是笨蛋。而是當我讀到目標導向型人格會導致持續性的不滿和打擊後,一切都豁然開朗了。

推薦閱讀:人生最大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有人分享你的快樂

很多人的不開心其實是來自於自己界定的明確希望和目標,因為太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會因為得不到而不開心。就算得到了,也會習慣性的給自己更高大的目標,再次進入焦灼的情緒之中。如果要從這些不滿與焦慮中被釋放,就要學著放下「目標」。

中國人一直說知足常樂,說的也幾乎就是這個道理。

人生的終點都是一樣的,而過程會有完全不同的精彩。要適度的給自己全身心的放鬆,任性的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沒有追逐目標動機的事,可能會能開心很多。

以上,同行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