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養課題,身為父母妳有不教養的勇氣嗎?讓孩子適性發展學著探索自我,在自己的獨特裡找到人生中熱愛之事物!

華人家庭,多以子孫乖巧有禮,作為有家教的表現。在校成績優異、舉止合宜,努力向學,將來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也算是學校教育的終點。

說來可笑,我便是如此長大之人,小學時總是名列前茅、國語文競賽也都是冠軍,升國中時,念的是美術資優班,在校成績也一直都是前三名,高中順利地考取了第一志願北一女中。雖然說升大學時自願要報考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而放棄聯招,但畢竟也是藝術大學的第一志願。以當年模擬考的成績,就算參與聯招,要考上台大歷史系、人類學系也絕不是問題。

推薦閱讀:停止你的「學習目的論」!別讓證照獎杯定義你的人生

一路上,要念書考試,當個乖乖牌的學生,對我來說真的是件太易如反掌的事,就算對答案不以為然,並非百分百的認同,但就答題技巧跟推測出題者的心思,都能猜對答案而得分。但是這樣會考試讀書的長才,在我出了社會之後,其實卻造成莫大的損害。

怎麼說呢?

畢了業之後,真的沒有一份工作叫做讀書或考試,就算擁有讀書及考試的專長,也不代表能在這個社會傑出的活下去。甚或自認為傑出之處,也不見得為社會所用,而最嚴重的是,我太習慣體制內,不懂得思考體制外的邏輯,思辨的能力也很有限,沒有了考試所鋪成的路,就不知要往哪裡走去。就算遇見意見非常不合的人,也不敢理直氣壯地跟他表達我內心的意見,而最嚴重的是:缺乏冒險精神。

所以我認識很多智商極高、很會讀書之人,但卻十數年如一日,了不起升到公司的高階主管,生活一切安穩,還未 40 歲,便過著類似退休的平淡日子,時光彷若停滯。

推薦閱讀:【姐的狂語錄】你想過折價的生活,還是無價的人生

我與先生的學歷落差也很大,他自嘲一直是在放牛班長大,太懂得後段班學生的心情。我與他相比,其實有很多不足之處,因為一直處在成績好就代表一切的環境下,其實除了成績以外的專長,我一點也沒去培養。家事總是做的有一搭沒一搭,待人接物也常有失禮的地方,對於挫折的恢復力極低,自我學習的動力也不足,尤其是對於未知的事情沒有勇於突破的信念,最主要還是害怕失敗,我先生總說這就是「好學生的靈」。

於是乎,當我成為了媽媽之後,我似乎不自主卻又下意識的,不希望兒子活得像我這般循規蹈矩,樣樣符合這社會的意。我對他的教育方式幾乎是長輩看了人人都搖頭,嫌他講話太慢、頭髮太長、戒奶、戒尿布都慢人一等,就連好好坐著自己用餐具吃飯,都很難辦到。簡單的說,就是相當失職的教養呀!

但話說回來,從小這麼受師長肯定的我,怎麼會不知道怎樣做才會符合「社會規範」,怎樣才算「贏在起跑點」!?但知道了又如何?如果他的禮貌,只是教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隱藏起對人的好惡;如果他的乖巧,只是教他像媽媽一樣鄉愿;如果他的循規蹈矩只是讓權威可以輕易的對他下手,那我寧可讓他順著自己的性子,做個忠於自己感受的人。

林奕含的事件對所有的父母都是個警惕,如果我們習慣於向小孩下指導棋,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那當他遇到另一個權威逼迫他時,他一定會順著父母管教的邏輯,噤聲閉嘴把自己的意願收起來,安靜地聽從上級指示,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生存之道。如果我們習慣聽話,以求得在這社會安身立命,那將來遇到要我們作假帳的老闆、表裡不一的政治人物、甚或是家暴的先生?我們該如何?繼續吞忍,扮演一個好員工、好人民、好妻子?

為什麼一直問受害者為什麼不敢說?讓這些壞人逍遙法外?我想過自己的答案:因為怕讓最親近的人發現,那個一直努力維持「美好形象」的自己,壞掉了,而心中潛意識就覺得那個壞掉的自己,那個不被期待出現的自己,是不會被接納的。而且,不管是師長或是父母,在事件發生的時刻,對受害者來說,他們都是缺席的,面對一個在需要保護時缺席的人,他的某一面真實是被遮蓋地。所以他只好繼續隱藏,假裝這些事情從來沒出現過,自己從來沒被粗暴地插入,那個穿洋裝的小女孩也始終清純。

推薦閱讀:社會集體的內隱信念與道德疏離,讓一個個房思琪墜落

之前看過一篇關於公司領導力的文章,文中指出「現在的態度反應兒童時期的家教」,要這些員工感謝當年爸媽教他們要懂得堅持、懂得忍耐、懂得互相犧牲合作的道理。聽來像是這些父母教育子女的目的,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兒女將來成為別人公司裡乖巧順服、願意努力配合公司的好員工。但身為父母,我卻覺得這樣的期待有點奇怪,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好不容易才誕生在這世界上,而一切社會化的過程跟管教跟訓練,都只是為了讓他在這個社會「安全的活著」?

安全的活著,背後的涵義就是我們要學會佯裝自己,不要輕易暴露真實的想法,不要太過張揚,不要與眾不同,以至於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壓抑自我,都在不快樂的活著。都在以為別人的生活過得比我們好,都在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都在羨慕別人跑得很前面,都在懷疑自己到底選得路對不對。這其實都是多麼浪費資源的作法,不去發展孩子的天賦,而忙著將他變得制式化,忙著讓他變得平庸,一直灌輸權威式的思想,指導他的種種言行,引導他變得符合社會期待,卻不切實際的希望這樣養大的小孩,將來能夠獨立思考,能夠充滿創意,豈不是緣木求魚?

在岸見一郎的《不教養的勇氣》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到,就是要「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的課題」

但對我而言,裡面潛藏的一個重點是:「是否尊重孩子,把他當成平起平坐的人類」?或是一直認為對方是個不成熟的個體,而自以為是地以這是為他好的心情,對他的人生下指導棋。書中說到「不責罵」、「不誇獎」的教育方式,為的是不要讓懲罰跟獎賞成為引導孩子選擇方向跟行為的指標,久而久之,孩子只愛做會被誇獎的事,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沒有責罰的時候,就連道德的規範都會不見,在追求被注意的過程中,慢慢喪失自己的初心而不自知。

推薦閱讀:把孩子當成大人尊重,他的成長會比大人更成熟

我太明白自己為什麼下不了決心好好做一件事,因為只要失去關注,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沒有做的意義。或是只說那些別人想聽的話,永遠無法成為站在社會前面領導意見的人。這都是從小乖乖的我,所失去的勇氣。

所以,身為母親,我只希望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本性折損越少越好。常有人誇獎我兒子的繪畫,覺得他有天分,但我說,那只是教育理念的一種表現。若我方方面面限制他,坐有坐像、站有站像、右手拿筷子、10 點按時上床睡覺、走路不能蹦蹦跳跳,我相信他絕對不可能畫出那麼揮灑自如而充滿自信的畫。因為他會無時不刻不在思索:我這樣好嗎?畫的像嗎?媽媽會喜歡嗎?

就因為我不阻止他敲筆跟把墨汁噴的到處都是、不管他要擠多少的顏料、又是如何把所有顏色混在一起,不示範也不打草稿。讓他用各樣的工具去表現,儘管在他旁邊當書僮,又是遞筆又是滴墨又要擦手,但他無盡的想像力總是天天都讓我驚喜。甚或到了後來,我是看他的用筆用色,不斷地檢討自己思想上的框架,不斷的自我反省為何思想如此老舊保守?

推薦閱讀:做自己才經典!叛逆不羈,何必活成他人期待?

孩子的眼光總是新的,各樣的感官都比大人靈敏,記在腦中的事物也不容易忘記。但大人總是以為自己比較聰明,這是許多教育方法最根本的差別。其實不教養比教養更困難,因為教養之後的結果很好理解,也不會超出期待,但是不教養就像不修剪的花草,那樣自然生猛的原動力總要突破大人的想像。而我們是否能夠被挑戰?

身為一個舞台劇的導演,要看一個演員表演的表裡合一還是表裡分離,是件導演專業份內的事。多少表演者,是無法將內心的情感盡情的展現,一層層的自我保護都是來自這個社會,從不讓我們做真正的自己,於是我們連最基本的自我接納都很難做到。表演缺乏層次,是因為我們太習慣拿出一個假面來應對社會,久而久之,連身體應該有的連動反應都會斷裂。很多素人,一上台就覺得渾身不自在,似乎從小到大的聲音都在告訴他「你不夠好」「你不如誰」。

我很擔憂,這個國家的表演藝術不會好,因為我們活的不真實。這個國家的經濟也不會好,因為我們習慣了陽奉陰違,沒有選擇自己的最愛成為工作,誰也不會在工作崗位上全力以赴。我們不要假面式的教育、不要權威式的教育、也不要齊頭式的教育,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天賦得以被成全,長才得以被發揮,思考跟行為能夠獨立,才是真正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由阿米爾.罕所主演的印度電影《我的冠軍女兒》,為何一上映就全球熱銷?甚至成為印度史上最賣座電影?我們在觀影時所受到的激勵,來自於一位父親勇於承擔社會的目光,持續而專注的磨練,最終將女兒推上角力的國際舞台,而逆轉了許多印度女性的命運,傳為佳話。子女是否能成為一個勇敢而喜愛自己,足以發揮獨一無二特長的孩子的重要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是個夠勇敢的父母!?是否能夠在孩子選擇不一樣道路時,成為他們心靈上最強大的支柱,甚或與這個社會的常識對抗。若我們能,孩子才會敢!

推薦閱讀:《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印度,告別父權的長路

或許就像愛情一樣,愛他的獨一無二,而非因為對方企及了所有社會期待的高度,而只是因為他就是他。若人在愛情中總能感受到自己的獨一無二與無比的價值,進而展現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潛能,教育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