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教育反思台灣體制,學習是一門與自己競爭的良性循環,拿掉升學主義至上的標準,孩子才能適性地多元發展。

沒有排名的成績單

當亞洲他國正將「書法」列入文化遺產,孜孜不倦傳承、延續給下一代時,在台灣的中學教育,美勞課和體育課卻頻頻被借走當成「考試或補考」的備用課表,說到底還是以升學主義為第一順位。大大小小數不盡的考試,最後,青春期的價值就只剩下分數來衡量。

其實當我念中學時也是相同的遭遇。一週裡最期待的美術課或家政課,只要一接近期中考或大考,連個畫筆都沒露臉,課堂老師就帶著報紙前來坐鎮,直接變成監考老師。沒人敢吭一聲,好像這樣做是理所當然。

推薦閱讀:《教育這種病》別讓教育成為生意,別讓老師成為聖人


荷蘭小學課程非常活潑,每年度的 Open School 都由不同生活主題串連。

尤其是成績單——那是多少人的夢魘,還需家長簽字蓋章。成績優異的學生就是在那前幾名斤斤計較,第一名的領先反而是俗稱「好學生」的金箍咒,好似第二名有多臭!那臭味對我們這些普通學生來說,還真的都沒聞過呢!

荷蘭小學從一年級開始(約台灣中班),學校課程主要專注在團體活動(啟發創造力與人際關係)與玩中學,正規教育為滲透式教學。雖然「玩」佔大多數,但基礎語言(荷蘭文)測驗亦不忽視。小三(約台灣小一)則正式進入基本課程學習,語言與算數為根基,隨著年級越高,學習的專業程度與廣度就更加遼闊。

推薦閱讀:台灣老師出走新加坡:在這裏,幼兒教育是值得被尊重的專業

但是,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可沒縮水,反而是越學越專精,一旦到六年級,學校規定上體育課必須全員騎腳踏車從學校出發至當地社區活動中心,冬天下雪亦是如此,沒有例外。非動不可的體育課,讓小朋友學習適應天氣、鍛鍊體魄。

至於成績單嘛!荷蘭小學只有學習報告,絕對沒有班上排名競賽,現在的你與前幾個月的你比較,便是自己和自己的學習超越。每一學期會有 2 次家長會,在學期開始的第一個半月與學期結束前一週,老師會針對小朋友的所有學習狀況(包含學習測驗結果)對家長解說。每個人的學習成績都是保密狀態,只有導師與家長雙方透過每回 15 分鐘面對面的詳細解說與詢問來了解,通常都是以小朋友在校的人格特質為開場,接下來才是學習成績檢討。不論進步或退步,都是自己和自己比較,沒有他人分數影響介入。

推薦閱讀:瑞典震撼教育:六星期的課程,勝過四年的台灣大學教育

家長們清楚明白自己的孩子需要哪方面的加強或輔導,和鄰居小朋友多優秀一點關聯都沒有,就連學期末時將學習報告從學校帶回家,老師都會替每位小朋友用袋子裝好,好似機密文件般處理。

有趣的是,超級保密的個人成績單有個特別的傳統,那就是當爺爺、奶奶來家裡作客時,小朋友都會和爺爺奶奶分享這祕密。當然,之後也會有銅板價的零用金獎賞,鼓勵性質居多,期許自己與自己的競賽更上一層樓。


盛夏時節後院就是最棒的遊戲及習字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