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慈寫在獲選 Forbes 30 Under 30 後,她說她以自己的特質與專業為傲,創業不分男女,屬於想實踐理念的人們。

這次獲選富比世評比的亞洲 30 歲以下具有潛力的社會企業家,女人迷主編來信邀請我寫些話給年輕女孩。

我問她,為什麼希望我寫給年輕女孩一篇文章,她說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年輕女孩能深獲鼓舞,對自己懷抱更多期待。我想著,為什麼指定年輕女孩呢?男孩就不該被鼓勵嗎?

後來,我認真把富比世今年的得獎者資料看了一遍。總共 10 個領域,從藝術、娛樂、運動、財金、製造、行銷、零售、健康照護、社會企業、科技到消費產品,裡頭竟然只有藝術一個領域,女性得獎人比男性得獎人多。甚至在製造領域,30 名獲選人中只有 2 名是女性。社會企業領域則相對稍好,但是女性的獲選團隊/人依舊也只佔了 11 名。

推薦閱讀:人生就是要挑戰完全不會的事!五位女性創業者給你的人生建議

作為台灣 5 名獲選人中唯一一名女性,我突然意識到我是一名異類。

「不嫁入豪門,跑來創業」為什麼女性是稀有動物?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很特別的講師。她長得很清秀、眼睛大大的、人很熱心善良,學歷也很高,這樣的女孩竟然沒有想辦法嫁入豪門,跑來創業,真是太讓人敬佩了。讓我們來聽她分享一下她的創業經歷⋯⋯」

我腦海中浮起了一年多前,我在一間大學演講前,幫我演講引言的一名中年男性教授這樣介紹我。那天,我尷尬地接下麥克風,很想問教授說,我從來沒有把「嫁入豪門」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人生選擇,為什麼他會用「竟然」來描述我的選擇呢?難道嫁入豪門是社會認為作為一名「高學歷、善良、漂亮、聰明」的女性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嗎?(我其實不想這樣描述我自己,不過姑且暫時讓我用這教授對我的恭維當作一種現象來討論吧。)

推薦閱讀:女性創業家最真實的故事:【社企流】 林以涵

回到原先的問題,為什麼在亞洲具有潛力的各領域年輕人士,女性總是稀有動物?或許與這些在言語中隱隱露出的「期待」有關。

即便到 2017 年,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依舊存在,即便可能不再那麼明顯地展現在直接的資源分配上,但各種因為性別而連結的期待卻仍然處處可見。

我曾經因為教育專業而受邀分享,席間皆是背景顯赫的男性企業主,在我演講分享後沒多久,幾名企業家卻在我面前開始討論起是否該把我介紹給其中一名企業家的單身兒子認識。更遑論另外一次,我因為被邀請去作公益提案,卻遇到對方認為沒有女性會主動在深夜為公益募款而出門,而直接在提案現場對我性騷擾的經驗了。

推薦閱讀:【向輸過的人致敬】張希慈:女性創業家的挫敗之路

每每面對這些讓我尷尬且錯愕的情境,都讓我意識到原來這世界上仍有些人對於優秀女性的想像,最終還是需要或適合依附於男性之下,成為優秀男性的後盾或是撫慰角色。

面對這些,我只能說謝謝人們對我的期待,但那不是我。

創業不屬於男女,屬於願意扛責的人

他們說,女生太愛哭,不適合當領導;他們說,女生沒有數字概念,不適合創業;他們說,女生太柔弱,不適合決策者。總歸一句,女生創業就是怪。

要我說,我愛哭,但這與女性特質無關,這就是我。這樣的特質雖然在經常嚴肅的商業場合中顯得奇怪,卻在社會企業與非營利機構的場合中被視為真誠;我沒有數字概念,但這與女性特質無關,這也是我。

推薦閱讀:【紅絲絨小聚沙龍直擊】難走的路更迷人,創業女性優雅的生活失衡

這樣的特質讓我在早期吃了很多苦頭,卻讓我學會了該如何尋覓專業的人來取代我完成重要的任務;我不柔弱,但我還是一名女性,我不怕髒、不怕累,更進一步,我喜歡自己是強而有力的人,因為這樣的能力讓我不需要太麻煩別人,很多事情能自己解決。

不該有什麼特質是女性應該要有的特質,無論是柔弱還是愛哭。就如同創業一般,創業不屬於男性或女性,它屬於願意扛起責任解決問題的人。

這次能獲獎,不只是因為我身為女性卻決定創業,更也因為在我面對這些對於女性的「期待」時,能繼續用我身為我自己而具有的專業與特質,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好。於是幾年累積下來,幸運如我,逐漸地更常被用「專業工作者」的身分而認識,一個我非常喜歡而驕傲的身分。

願我們都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成為我們能為自己驕傲的自己。而更美好的是,這也是城市浪人的核心價值與專業服務。願我未來,有機會陪你們一起成為令亞洲驕傲的專業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