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出城》在台灣的片名是《插旗攻城市》,由導演高摩亞(Michael Moore)帶領團隊走訪世界各地,探討各國教育、生活制度不同的現象,暗指美國空有光鮮亮麗的外表,對內的制度卻遠遠不及世界上其他國家。讓作者甘木帶你明白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態度,你會發現每一個民族強大的文化和獨特的優勢都有其脈絡,同時也反思自己身處境。

港豬出動去看《美豬出城》,無論你是不是港豬,我都會極力推薦。對一個 movie addict 來說,兩個月不看電影,實在是折磨。

導演諷刺美國頻頻略奪,於是提出 where to invade next 的拷問,其實這回是想「入侵」其他國家,把他們的好點子帶點美國,讓人大開眼界,而且發人深省。導演大概到訪了九個國家,這裡只略分享了一些印象特別深刻的。

意大利

第一個所到之地是意大利,導演訪問了一對伴侶 、兩間公司的 CEO。原來意大利人享有兩個多月有薪假期, 每每假期必定出遊,而且有 14 個月糧,原因是 12 個月的糧僅夠日常生活,要有多餘錢才能 support 旅遊。

員工每日都有兩小時的 lunch time,他們會回家慢慢煮食。結婚後可享 15 日蜜月假期,產假 5 個月,他們表示陪同孩子成長的日子太重要。雖然員工享有如此福利和作息時間,但無減意大利的競爭力,意大利和美國一樣生產力位列最強的 15 名之列!!

受訪伴侶說人生只得一回,享受最為重要!!一眾 CEO 則說 to give 先有得著,他們並不介意 offer 這樣豐厚的福利,因為只有這樣員工才投入。其中一人更反問為何要有更多錢?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關係、工作愉快至上。

德國

另一個所到之地是德國。原來德國還有全球化中的奇珍異寶 -- 大量中產。

不說不知,在科投巨獸當前,德國的鉛筆廠竟然還是最賺錢的工業!!員工一星期 36 小時工作, 每天下午 2:30 便放工。導演一再問他這麼早放工有何事可做? 他回應:放狗與女朋友來個下午茶。

導演不甘心,再問,他也說不上,另一人就說看看其他人如何生活。對,生活本應如此!

德國很著重人的工作壓力,他們有各種醫療保障,覺得壓力太大時,可請醫生寫紙去水療中心渡假,享用 spa。導演問稅收負擔很重罷,但她們卻說鄰居之間互相照顧, 就是 common sense!!

推薦你看:德國的生活哲學:與其做個成功的人,不如做個快樂的人

法國

最讓人看得傻了眼的,該是法國罷!!除了法國稅單列明稅收分配在甚麼項目之外, 法國的小學午餐真讓人羡慕,四道菜,每日一款芝士,還有甜品,同學之間會分吃雪糕。簡直是香港五星級的享受!市政府每星期會派員與學校廚師開會, 商討餐單。最好笑的地方在廚師回應導演從未吃過漢堡包,薯條一年也只吃一兩次(何解叫 french fries?), 看到美國學生的午餐,還問這是人吃的嗎? 學生也從未飲過可樂。

他們如視重視一個學生的 Lunch,因為它不只是一個 Lunch,更是一堂課,學會禮儀,習慣選取有營養的食物與照顧他人。忘了說,這樣的五星級享受竟是出現在最窮的公立學校。

芬蘭

看芬蘭教育最讓人反省、心痛。

芬蘭每區學校一樣好, 因在芬蘭辦私校是犯法的,富人窮人的小孩都讀公校,成為朋友,長大後才不會壓迫對方,這樣的做法實在太好了。想到香港人一起吹捧那些高高在上的名校,想到甚麼捐款甚麼排名,就想吐。

芬蘭的教育在乎小孩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讓人掉淚的是,一個從美國到芬蘭的教師說,芬蘭的教育幫助小孩發揮,做將來想做的事, 但在美國同一番話卻如謊言。雖然芬蘭小學只上課四小時兼沒有功課, 芬蘭小孩的能力卻是全球第一,而美國卻排廿九。

冰島

冰島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們對金融危機的深切反省,落實把銀行家治罪。他們發現金融危機中倒閉的大銀行全是男性掌管,唯一一家抵得住的,卻是由女性掌舵。大概是因為女性較小心,面對風險時,賭性沒那麼強,更會顧全大局,正因如此,冰島規定企業管理層兩性比例不能超越 6:4 之比。她們說,如果管理層得一女性,只是象徵;兩個,就是小數;起碼三個或以上,才能改變。

而且冰島出現了世界史上第一個女總統,1975 年就有大規模的女性平權運動,要求收窄兩性薪酬差異,所有女性罷工,大家才發現這樣的城市不能運作,女性一直撐起半邊天。

推薦你看:在冰島,政治是女人的天下

最深刻的是第一任女總統的訪問片段,她說女性比男性更追求共善,更願意保護下一代 …

Women do not do it by wars BUT BY WORDS

女性在亞洲的地位,似乎還是稍遜罷。社會還是存在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於日常生活在工作場所等,毫不陌生。

其他

還有,瑞典監獄的犯人每人都有獨立房間,獄卒無配槍,也有圖書館及音樂室等讓他們發揮才能,他們說訓練犯人如何回到社會才是最重要的。挪威最長刑期 21 年,犯罪率卻是全球最低。突尼西亞在革命過後,婦女的平權社運遍地開花。斯洛文尼亞把教育視為公物,無論公民與外來者皆享免費教育,沒有負債的學生。

這裡不是販賣包裝與完美,也不是說各地沒有自身的問題,電影為美國取經,當然只集中談及各地的好。難以置信,香港是福地嗎?是甚麼形塑我們的觀念,讓我們相信自己只值得如此的生活?雖然電影是針對著美國,但也不難發現,香港或多或少都如美國一樣,一樣擁抱資本主義,一樣視資本主義之惡為正常,一樣重視個人與自由,卻只造成對共善的忽略與限於資本上的自由。

推薦你看:台北市最窮的資本家藍士博:八坪空間孵出的巨大夢想

原來,所謂的全球化之下,地域差異依然巨大,問題只是我們選擇相信那一套,而牽引我們選擇的就是那一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使得一切看來牢不可破,使得我們慢下來都活像是種罪,原來天下萬惡之惡,還是在我們的心底裡頭。

不必問我如何改變,世界沒可能一天就會翻天覆地的改變,也沒有畢其功於一役。對我來說,知性與學術的慰藉,至少存活於反反覆覆的警醒,時時刻刻的反躬自問,與惡共存。

同場加映:【文化旅記】拜訪柏林圍牆:越過歷史的自由靈魂

正如導演所說,當天也沒有想過柏林圍牆會一下倒下,不過是人多了,不過是一條 crack 出現了,一切都有可能,那麼我們的想像才是最重要。我們值得過得好一點罷。大概係時候,有所行動,走入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