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一文,由庫洛魔法使的例子,讓孩子認識異性戀外的關係想像,作者 Fanning 寫給家長,用理解代替逃避,別當個鴕鳥爸媽。

身旁一位女友以健康理由禁止女兒三歲之前吃甜食與零食等含有糖份的食物,她甚至把身教的標準提到最高,以自己拒吃做出榜樣來教導孩子,也曾經規定先生在孩子面前不能吃零食。

不過女友的德籍先生有不同看法,也偶爾私底下誘惑女兒偷嚐。某天早餐時間爸爸開了玩笑,竟然當著媽媽的面要女兒嚐一口巧克力抹醬麵包;媽媽生氣了覺得在教養的身教言教上被枕邊人給背叛。(同場加映:【父親節特輯】從德國爸爸身上看到的四點長處

來自不同家庭的教養觀念本有不同,更何況是跨了國境說著不同語言的另一個國家的家庭教育。任何一對夫妻都是當了爸媽之後才懂得箇中道理訣竅,不過無論觀念為何,兩人間達到共識,在孩子面前行為與標準一致才更為重要;女友生氣的出發點我十分認同。

不過,在這個事件中我倒是看到了另一個議題:很多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極盡所能地將所有自認為不好的、有害的事物從孩子們的生活範圍中屏除;認為只要不讓孩子接觸就可以把危害分子降至最低。

推薦閱讀:為什麼孩子不知道蘋果有沒有果核?

類似的議題也在國語日報上「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這篇文章中瞧出端倪。

新聞發生時我細細地讀了國語日報上這篇發文;身為母親,我的確認為作者在文章末段的總結論述稍嫌偏激,儘管已經強調是某些父母,不過正值青少年建立價值觀的年齡階段同時,以這樣激進的口吻擴大親子間嫌隙的可能性的確不妥。可惜了當初作者撰寫這篇文章的美意,模糊了焦點:將同性戀議題以正當、平常的手法帶入年輕一代學子的生活中,以平常心討論,讓孩子們了解。

推薦給你:教孩子從小尊重同志愛

對這篇文章提出抗議的另一方,即是以鴕鳥心態來面對所有教養問題;所以我們把有害的糖份零食從生活中剔除、將敏感的性教育知識一拖再拖、同性戀話題能免則免,太過複雜令人感到不安的,於是乎通通不存在。我們以一種「有種冷叫做阿嬤覺得你冷」的強硬態度遮住孩子的雙眼捂上他們的耳朵,還沾沾自喜或許這樣的生活已經往正確的方向前去。

吃糖與同性戀議題的本質無法一併討論,不過不可否認,兩件事都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這種隻手遮天的教育該如何適時地輔佐我們的孩子來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

一味地禁止吃糖,或許只會徒增孩子對於糖份的慾望渴求,一旦逮到機會反而不懂得適可而止地淺嚐享受。更何況,總不能將孩子囚禁在家,避免與外人接觸;站在吃點糖可以讓人感到開心的立場上,我其實傾向於與孩子一起品嚐各類美食、享受歡樂的時刻,然後再讓他們了解糖份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真正應該身教的,是每次適量地取食,而非一整包通通完食才作罷;當然正確的刷牙與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

那麼對於無法自我選擇的同性戀傾向與性向議題,以全面性避免話題露出、禁止討論的手法來灌輸孩子們正常的愛只有一種的教育觀念其實十分殘酷。在無法得到關於同性戀正確資訊的生活環境中,如果哪天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同性戀傾向時,甚至不需要接受世人的眼光與評斷,已先從過往接收的教育給自己判了罪行;其實何罪之有?

推薦閱讀:閱讀《說好一起老》:愛就是愛,總有老病死離的情節

許多時候當父母的我們太急著維護自己為父為母的身份,卻都忘了,其實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不過是孩子們的前輩,擁有的不過是多一點點的年歲,充其量只能說是擁有比較多的經驗值;我們往往以過往狹隘的年資與自我價值觀在孩子們正啟蒙的認知上鋪天蓋地地設下限制,而抹煞了讓孩子自我探索這個真實世界的機會。

遮上眼捂著耳朵,議題與問題並不會消失不見;希望所有鴕鳥父母都可以把頭從土推中拔出來,讓孩子不需要偷偷吃糖,不需要偷偷愛著談戀愛、在性別認知中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