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日的性別觀察:衛福部「黃金懷孕期」說?女人的肚皮要回應多少社會期待,作者 Jeffrey 帶來結婚禮俗的性別觀察,從談聘金、掛手指到結婚禮俗的吉祥話,為什麼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反倒變成「別讓爸媽不開心」的交差了事?

結婚是人生大事,現代社會到了一定年紀仍未婚不僅被視為是個人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在東亞,無論是台灣、日本或中國等國家都存在著類似的焦慮。

2009年有《拜犬女王》描述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30歲還是單身而且沒有子嗣,就是一隻敗犬;2016年 SK-II廣告在中國推出「剩女」廣告,紀錄那些年過27的女性生活在「一定要結婚,那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意識形態下的中國社會所面臨的鉅大壓力,當代中國甚至在上海人民公園出現「相親角」的特殊現象。

推薦閱讀:「剩女」的生存法則:經濟不獨立,可以嗎?

「女人啊,我們都曾經期待能嫁個好丈夫
愛得一塌糊塗,也不要一個人做主
想像未來可以手牽著手的路
相信緣份的人,好像就不會那麼辛苦」

第27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彭佳慧的「大齡女子」更被認為唱出年紀大仍單身女人的心聲。好多人期待浪漫愛,好多人都想像著找到另一半、相愛、生活互相照應,不是一個人的日子是幸福的。或許是吧,在結婚以前相愛是「個人的事情」。然而,從著手準備婚禮開始,愛情便成為「二個家庭的事情」。

推薦閱讀:歌手:彭佳慧 鐵肺歌后的柔情秘密

穿上婚紗、嫁個好丈夫、得到親友祝福,走在紅毯上的女人,更經常被形容是女人一生最美的時刻。這篇文章我不談這個邏輯背後的性別意識型態,這篇寫給已經結婚的你、正要結婚的你,以及想要結婚的你,我們談談傳統婚禮習俗被置放在當代社會脈絡裡的矛盾。

談聘金:一樁可交易的愛情?

台灣雖然不大,但各地婚禮習俗仍有所差異,跨地緣的婚禮是二個人的結合,也是傳統與習俗的協商。就訂婚來說,有的分大聘小聘、有的則沒分;有的女方收小聘不收大聘、有的大小聘金皆收,也有的皆不收。從協商「聘金多少」、「要收不收」、「要怎麼收」都象徵婚禮從二個人成為二家人的事。

對女方家庭而言,過去聘金可能是象徵「嫁個好男人」的衡量標準。但在現代社會裡,更有擔心「價碼沒橋攏」而導致結婚後女方被男方家人因「收太多或收太少」閒言閒語:女方家庭聘金收太多,擔心男方家人嫌棄女方家庭經濟狀況差;收太少,擔心男方家人覺得女方看不起男方。

於是,訂婚雖然理當是雙方準備攜手共組家庭以前的一種意思表示,但在這項儀式裡,更像是上演交易市場裡的「撮合」,不僅是「向雙方家長聲明結婚意向」,還是將二人的愛情化為金錢,由雙方家庭共商價碼的交易。

推薦閱讀:結婚禮俗是「為了我們好」?這是我的婚禮還是家族的

掛手指:一場「互不信任」的愛情遊戲?

就像大齡女子唱的,女人期待嫁個好丈夫,許多男人也(被)期待結婚的另一半要夠賢慧。在掛手指儀式裡,雙方互相交換戒指時,長輩都會提醒新人要在套到第二指節時將手指彎起來,不能讓對方一次戴到底,象徵婚後不被對方吃死死。

但到底吃死死是什麼意思?經常在討論結婚過程,雙方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胳臂向外彎」,分別感慨:兒子有了老婆不要老娘、女兒有了老公都變了。然後開始猜忌女婿/媳婦、親家把自己家孩子吃死死。

於是,二個互相瞭解要結婚的人被其他互相不大認識、不大相信對方的親友長輩們夾在中間,連「自己婚禮自己辦」的權力都不見得能掌握,還要被長輩們堅持的習俗和言語瓦解彼此信任。實際上,對長輩們而言,「不要讓自己家的孩子吃虧」等於「不被吃死死」。換言之,「把對方吃死死才等於不被吃死死」,那到底掛手指儀式的象徵是給長輩「看開心的」,還是對新人間也互相不信任呢?

同場加映:【哲學家談愛】婚姻不過是一場利益關係?

要女人成為生產機器的儀式

婚禮習俗出現吉祥話,如:食魚頷,快做老爸。食魚尾叉,快做大家(婆婆)。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食芋,新郎好頭路,新婦快大肚。皆明確表示女人婚後要快生孩子。

另外「探房」與「翻舖」習俗,即新娘的兄弟要到新人房的床上翻滾,或意思一下坐個床角,意思是「翻落舖,生查埔,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或男方找個屬龍或蛇(小龍)的男丁去滾滾也行,象徵生男丁的意思。

這個時代的婚禮,傳統習俗依然將新娘當生子工具(不只是生女)。婚禮從訂婚到結婚,各式習俗一點都不像兩家人結合,反倒像女方把女兒賣到男方,而且是賣去生男丁用的。雙方親友長輩不相互信任的關係,卻介入要結婚的當事二人中,讓新人面對長輩期待為難。

推薦思考:【性別講古】棄婦情歌:不生孩子,我怕什麼?

有時候,堅持那些傳統習俗儀式在當代的必然,其實是讓祝福的美意成為枷鎖,不只禁錮了新人,也讓世代矛盾在籌備婚禮過程更被突顯,破壞原來二個人的幸福。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信個人價值及自我實現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一個性別平等擁抱多元價值的時代,我們平常可以很驕傲的說「我不想為結婚而結婚」,我們寧願選擇一個更快樂的自己。但不管是大齡女子或大齡男子,在家族聚會之前,上一輩的「習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卻仍壓著彼此喘不過氣。

台灣或許還沒有相親角,但面對逼婚、追婚、訂婚到結婚,這些社會壓力及親友長輩的殷切關心,對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人們真的好嗎?習俗在現代社會真的只能以「別讓媽媽不開心」、「照做就對了」實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