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動能,或許就是來自對於世界不間歇的提問。許芳宜,一個對生命常保熱情、用舞蹈演繹生命的舞者,她的生活經常在問為什麼,創作沒有規則,舞蹈也不該有。許芳宜給年輕人的建議,不要停止對世界發問,也不要停止質疑自己。

口述=許芳宜
被譽為美國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傳人,歐洲《舞蹈雜誌》讚譽為「傑出女舞蹈家」,2007年獲國家文藝獎。近年巡迴歐美各大城市演出。

編舞的靈感,來自於生活點點滴滴累積

許芳宜

無論是生活或編舞時,我總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做創作的時候有很多「為什麼」,為什麼不可以做這個或那個,為什麼台語的音樂不行,為什麼流行的節奏不可以,或是流行的定義是什麼。我會因為這些東西,不斷問自己問題:什麼叫做「流行元素」,什麼叫做「古典」,規矩是什麼,為什麼創作,為什麼有編舞課,編舞是不是有一種邏輯,是有規定嗎?如果有規定的話,那我們創作什麼?我就一直問,這已經變成我的一種習慣了。

很多問號,就變成了我的動機。如果談到流行節奏不適合拿來作表演,我就會覺得為什麼不行,動念想要試試看。日常生活中小問號或小挑戰,往往會激發成我的行動力。在生活裡很習慣性透過眼睛、耳朵、文字一直在蒐集,當下也許不清楚蒐集什麼,但過程很有趣,不斷澆灌施肥養分。

我沒那麼相信靈感是從天上掉下來,總覺得靈感是不經意出現,需經過很多時間不經意累積,而這些不經意的累積,其實就是生活。在生活裡可能看到一句話、一幅畫、一首音樂或是看到一個人走路,或者他的行為舉止,便會引起我的注意。

觀察對我來講已經是一種習慣了,聽音樂會有畫面跑出來,很多問題在我的腦袋裡反覆地問來問去,或是我獨自在教室很專注工作時,仍會不斷自問種種「為什麼不可以」。

不過,大量蒐集之外,更重要的是咀嚼消化成為自己的內在。

相信很多年輕人很用功,看很多書和展覽,然而,如果事先沒有先釐清「為什麼做」將會是一個大問題。好比買了一堆書,屯積在書櫃上,可是又沒看過,而看完之後真有吸收嗎?有把它當成是自己故事在閱讀嗎?有用自己的思考觀點去咀嚼嗎?一本書哪裡讓你感動呢?書跟你的連結是什麼呢?

重點是用什麼心態與書做連結,不是因為想看而看,不是義務性交作業,是書真的吸引你,不是讀完之後,就自認為具備了知識,真正關鍵乃在於,清楚自己與書之間關係是什麼,如果缺乏感覺,就甭談深刻連結。

同場加映:六個對「我」的提問:自我認同,是一輩子的旅程

推薦閱讀:六個對「我」的提問:自我認同,是一輩子的旅程

同場加映:以詩作舞!專訪編舞家余彥芳:讓自己成為舞蹈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