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當我們說再見的時候,是無法再見的。作者 Weasley 聽孫燕姿的〈在,也不見〉,從歌詞揣想一段仍然放不下的感情、一個永遠在心底佔據重要地位的人。於是發現,在,也不見,不只是已然錯過的無可奈何,還是與自己內心和解的成熟與平和

我一聽到這首歌就愛上了。勾起好多好多回憶,那些想念卻不能見的人。如同歌名的《在,也不見》,光這四個字,就能讓人留下多少眼淚?

它訴說著,即便「那個人」在同一個地區生活,但因著某些因素──可能是雙方有了伴侶、可能是父母阻攔、可能是下定決心讓他消失──但心底的我們還是好想見他。

同場加映:分手這兩個字,怎麼說都不動聽

更多的是,那個人可能近在眼前,但你們心裡的距離已如同相隔兩地,不再願意見到彼此;或更只是他不想再與你有所牽絆,劃清界線,被動的你也不想再打擾。因著愛,不敢再見面。

「能錯的都已錯過,若還能重演,是否會痛的更熟練?該在的都已不在,若不辭而別,是否遺憾就能拖延?」

如果,當初的自己能夠更加成熟,更加曉得怎麼溝通與互動,是否就不會演變成今天的心痛?如果,當初不是錯過,而是相遇後走上同一條路,是否就能減少遺憾,減少內心的想念?

如果,有沒有可能,再打一通電話、再傳一封訊息,我們就能見面?讓痛更痛似乎是比較不痛的方法?這種自虐式的情感遺憾,始終在心中的兩極擺盪;在心中不讓他離去,持續痛苦,也像是他持續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美好想像。

自欺欺人,但也無可奈何。

推薦閱讀:感受每個當下的學問:美好的「有效期限」

 

「見多少次才會杜絕思念?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淚點?再用多少年去擺脫從前?」

我們會用多少時間離開一位極為重要的人?你心底知道,不是多少年,那是一輩子的事情;你會花一輩子的時間讓他留在心中,因為他就是這麼重要;雖然你可以選擇他的位置與思念他的方式;只是現在,那份思念仍無法平息,那份情感仍洶湧不絕的襲來,無法停止。

同場加映:【為你讀詩】忘記我,我便永遠在你心底

「不管你在或不在,我愛或不愛,不想就不酸也不甜。熟悉的人,遠在天邊,陌生的情,永在眼前。」

所以選擇冷漠。在,也不在;即便開心過、即便心痛過,倘若暫時不去看它,是否會讓自己好過些?

這個答案你清楚明瞭:不會。因為那樣熟悉的人,永遠在你腦海中揮之不去,永遠會從你心中投射到下一個情人身上;那些好與不好,那些約定成俗的習慣,那些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因著你還對他留有情感,未必是愛情,而是一種良善的情誼。所以「在」,也不見,成了一種過往的辛酸,被動、卻也許是真正能夠放下的「成熟」。
 

推薦給你:單身日記:有些人,用來想念就夠了

 

「原來再見,就是『在』,也不見。沒必要發現,我們可愛或可憐;不斷再見,還能說多少遍?已經塵封的,能不能視而不見?不敢再見,不想再面對面。只為了悼念,往事寫下的遺言」

說了再見,似乎代表我們還要相見?但這個相見是否會讓彼此原本美好的生活再次變動?不曉得,這要看雙方是否已更加成熟,成熟到足以做出明智的選擇;這個選擇是:相見後能否保持理智?是否單純(pure)到不會用自己的可愛或可憐來拖累另一方的生活?

我想,再次相見很難。因為「成熟」未必是一種整體狀態,它會隨著情境變動;所以再次相見,那些往事會一件件被勾起;但是能夠不相見,也許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成熟」的第一步了。

延伸閱讀:愛的永恆之道《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環球音樂在 youtube 上寫道:「一路上燕姿的歌聲總是陪伴著我們許多心­碎的時刻,而這首歌除了陪伴以外,更撫慰了所有亟需修補的心靈缺憾,也讓所有觀者能夠­同步感受到電影的情緒轉移,投射到每一段曾經發生、想要塵封的回憶當中。」

林夕的譜詞加上燕姿的歌聲。完美的組合,投射出我們心中不能完美的想像,安慰我們無數的無奈、與惋惜。

我們透過歌曲,透過藝術,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上頭,藉此成為安撫我們的過渡性客體。於是,有了過渡,才有成熟。而在成熟當中,也許才能將「再見」真實的化為行動,讓彼此放下一樁心事。

更多文章歡迎逛逛臉書專頁:標註自由-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