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同志廣告一句「我接受」,許多同志聲淚俱下。一起從父母觀點看這句「我接受」,並期待未來邁向「我樂見同志」的時代。

「我接受你喜歡男生。」

爸爸一句話,許多人哭了。

同時,許多人也怒了。

有人說:誰要你接受啊。
有人說:麥當勞消費同志。
捍衛家庭大聯盟說:真正感人的版本應該是『我不接受你喜歡男生,但我仍然愛你。』

我們在對話看見人們從「為同志正名」階段來到「同志如何活得更自由」。有時我們不滿同志身份依然被彰顯、被特別標誌、被作為一種特別要被照顧的族群,我們申訴是不需要刻意強調「我是同志,我也活得很優秀」,我們想去到一個性別身份不必被孤立被異化的年代。

推薦你看:愛的理直氣壯!專訪瞿欣怡:「我們好不容易,沒有成為那個死去的同志」

然而也看見一部分人認同同志了,隨時準備好向體制鬥;一部分人被留在原地,面對孩子的憤慨不知情何以堪。

同志要活得更自由,我們要看見差異,差異不是只有活在性別戰鬥裡的人,還有尚未理解這個身份的那群人。

這樣的人,可能是性別圈詬病的「護家盟」、或者是論述「只要不是我家小孩都好」的父母一輩。為什麼對這些人來說,「接受」已經是種極大的寬容?在看見麥當勞廣告的「接受」爭議時,我開始想,要拿性別議題去靠近親近的人尤其困難,因為我們之間不只存在政治正確,還牽涉許多情感認同。

我接受你的「接受」歧視

我承認接受是一種歧視,但也是多數家庭的現況。因為它處在相對弱勢位置,我們只需要「接受」做不好、做錯了的事。可是同志為什麼需要被接受?或許在讓所有人知道性別差異並不危險之前,我們要願意先用「接受」這般權力不對等的字去靠近父母一輩。

我們先試著同理這些看來不可理喻的人:他們恐懼自己的小孩被「異質」污染,害怕自己原來在社會上擁有的權力位置被改變,他們擔心同志婚姻合法毀家滅婚。

他們在知道孩子「不一樣」時會忐忑會緊張,甚至會怪罪自己。這個世界的性別刻板已經深耕父母思考近乎一輩子,我們要如何在「慶祝相愛」前,邀請他們一起步入、欣賞性別百花齊放的嘉年華,更顯重要。

推薦閱讀:請溫柔拒絕闖入校園的「反成家」聯署信:我的孩子是同志,我依然愛他

所以我認為「接受」一字應該被諒解,不論我們多麽渴望平等,不能否認父權痕跡活在每個人的生命脈絡裡,何況遵循「父權體系」價值成長並且得到了身份認同的爸爸媽媽。

看見曾經的正典母親,也讓未來母親有選擇權

我想舉與母親相處的例子。我時常把性別帶進我家的飯廳,當我發現對這小小的屋子、與媽媽的世界建構來說,我說的「本來就應該如此」太龐大而殘忍,彷彿指責她活得很失敗、應該被同情,反面來看拋棄事業、辛苦拉拔孩子長大的母親似乎成為不合時宜的舊女性。

梁靜茹唱得很好:「我雖然心太急,更害怕錯過你。」與親近的人爭辯性別觀點時我總是想起這樣一段。

我們坐擁不同的知識體系,有全然不同的婚嫁觀與性別認知。然而這不是誰的錯,我無權抹滅這個世界上存活著既有的正典母親,那些母親在我這個年歲時,沒有想過人生可能有婚姻外的第二種選擇,情慾自由多麽悖德,或許看見穿的特別風騷的女人只能眼角瞅著心底癢著,巷尾的李太太離婚了她們會自立一個八卦會碎嘴、確認彼此都在完整的婚姻狀態裡以建立安全感。她們按照那個年代「好好活下去」的方式去活,不是誰的錯。

那個更好的世界,別丟下父母自己往前

我們要做的不是責怪這些自嘲「老古板」的母親,而是為未來更多母親,創造其他路徑。

我每每回家都要挑一則新聞與母親閒聊,試圖更無痛置入拗口的性別教誨,一面不踐踏她堆建四十餘年的自我價值,一面想告訴她:你身上的父權痕跡不是你的錯,我們每個構成文化的人都有責任。即便有時我成天氣憤,她只是冷冷回我一句「你們要怎麼活不要阻礙到別人就好了。」至少至少,她從指責電視上的情殺女同志,來到質疑陽光註記的實用性。莫文蔚、小S、五月天挺同志相愛!專訪幕後推手 Bruce

推薦閱讀:

我們很難忽視「接受」兩個字,因為我們希望牽著父母一起走向未來,而非與過去世代切割。不要讓憤怒阻止對話,我們很慶幸廣告上開始出現了同志形象(甚至有多元的體態、性向、性別氣質展演),我們樂見更多對同性議題的討論曝光,甚至看見企業「願意」消費同志⋯⋯。

不甚了解我們、傷害我們的人,未必是壞人。不必將立場推向兩端,試著溫柔拉著那樣的人向前。對認同性別平等、婚姻平權的兒子女兒們來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拋棄世界,而是陪伴父母,一起面對那個舊世界的離去。

憤怒與溫柔:給愛多一點時間

性別圈裡有這樣一句話:「憤怒是改變現狀的重要力量,如果他們還要小心謹慎、擔心憤怒會觸怒男性,他們就會沈默消音。」

我相信憤怒很重要,但我也相信溫柔和憤怒同等重要。我們這樣一代人常常兼具兩種女兒身份,我們可能同時是社運召喚轉型正義的女兒、也是安於歲月靜好母親的女兒;我們是性別平權的女兒,也是父親的女兒。要憤怒也要溫柔,要面向更好的可能,也要面向被進步拋棄的人。

那些可惡的共犯結構,是我深愛的母親、我的家人、我的摯友,是我自己。憤怒以外,還得溫柔。要學習做一個溫柔的糾察隊,糾察隊從來不討好,但卻必要實踐。糾察隊們期待一天,要從「接受」同志,來到「樂見」同志的家庭。

延伸閱讀:反同志夫婦到彩虹圍城現場的感動:我們想理解兒子的「愛」

最後,我看見麥當勞廣告裡的那個憤而離場的父親,懷著千絲萬緒回來,愛偶爾會製造不在場證明,我們要留餘裕讓彼此思考。父親寫下「接受」兩個字,一筆一劃刻的很用力。是啊,他還想不透,他還不明白,他知道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了,只是他沒活過這樣的社會。

兒子眼眶打轉的眼淚帶了點自責意味:「謝謝你原諒我,謝謝你接受我不能成為理想的兒子。謝謝你讓我愛人同時,能繼續心安理得的愛你。」這個眼淚是很真實的,有人說愛不能解釋一切性別政治正確,我卻覺得愛早就解釋一切,我們還要更有耐心,給愛一點走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