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心理學:大選前抹黑,真的有用嗎?
就要選舉了,為什麼很多一開始說不要抹黑對方的候選人,自己卻變成抹黑別人的人了呢?既然從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倡導不要再打負面選戰,可是為什麼儘管是到了今天,負面選戰卻還是沒有「絕種」呢?
就要選舉了,為什麼很多一開始說不要抹黑對方的候選人,自己卻變成抹黑別人的人了呢?既然從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倡導不要再打負面選戰,可是為什麼儘管是到了今天,負面選戰卻還是沒有「絕種」呢?
選前一天,大家無不關注這場世紀大選舉。因為臺北市長候選人之一的柯文哲先生是名醫生,連帶引發一連串相關醫療議題,亞斯伯格症、MG149、器官移植倫理,都需要被討論被關注,今天從電影角度出發,一起看的更深更遠。(推薦閱讀:全球高齡化趨勢不變,生技醫療逐漸起飛)
說到政治人物你會想到什麼?立法院裡大打出手的畫面,還是選舉期間滿是旗幟傳單的街道?亦或是扯著嗓門在大家小巷坐著宣傳車叫喊的景象?對於政治人物,我們往往有種刻板印象,「只有選舉才會出來開空頭支票」、「只要花錢就可以請民代或立委來撐腰」、「女性政治人物總是特別兇」。但當我們約問完高嘉瑜議員,女人迷對於「女性政治人物」有了不同的想法,她們有強勢的一面,但若真要說,女人迷會定義為一群勇敢奮鬥的女人,他們犧牲了許多,也背負了許多,也親身證明,在政治圈中,女人,並不比男人遜色。
2022 年縣市長選舉,有哪些候選人提出友善孕產的政見,願意和選民一起「養小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