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排擠是我有問題嗎?談社交裡的排擠影響
如果要我說,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被分為兩種:被排斥過的人,和沒有被排斥過的人。很不幸,從幼年到中學,我也是群體裡被排斥的對象。有一些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前面有幾個女生親熱地走在一起,我遠遠地叫她們,她們回頭看到我,非但不等我,反而一邊大笑著一邊跑開;比如我走進教室,看到一群女孩子圍在一起愉快地聊天,隨著我走過去,她們一哄而散;比如沒有人願意和我坐在一起吃飯。
如果要我說,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被分為兩種:被排斥過的人,和沒有被排斥過的人。很不幸,從幼年到中學,我也是群體裡被排斥的對象。有一些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前面有幾個女生親熱地走在一起,我遠遠地叫她們,她們回頭看到我,非但不等我,反而一邊大笑著一邊跑開;比如我走進教室,看到一群女孩子圍在一起愉快地聊天,隨著我走過去,她們一哄而散;比如沒有人願意和我坐在一起吃飯。
「我八歲,我有一個小孩。」你很難相信,但世界每年都有 1500 萬個未成年女孩進入婚姻關係。在第三世界許多小女孩在七八歲就要被推入另一個陌生的家庭,接受性行為、生產、侍奉新家庭的家人,這也通常成為他們一生寫照,你相信嗎?台灣初讀小學一年級的年紀,在遙遠的地方,那些年齡的女孩已經在學習如何從事性行為了。(推薦閱讀:這個六月,我們聊聊結婚)
你由於想法太多,可能活得較累、較痛苦,但作者在書中所提到,透過捨棄完美主義、享受自己的成就、提升自我形象、撫慰內在小孩、開除內心的暴君、讓大腦更有效率等方法建立自信心,好好重新認識這樣特別的自己,就能過著幸福的日子。
「如果你不是自願的,為何會勃起?」韓國漫畫家閔瑞瑛,畫出如果是男人容易受性騷擾的世界。而如果你能同理,其實女人想要的只是一個即使遭性侵也不會被責難的世界。能夠拒絕男友強迫發生性關係的世界。即使分手也不必擔心被潑鹽酸的世界。
我們太容易原諒那些有才華的男性,而每一次的「原諒」,都在告訴那些受害女性「妳的痛苦不夠重要」。
那時候我剛從小學的運動型內衣,換成鋼圈胸罩,第一次我覺得胸罩勒得我好不舒服,我左支右絀地面對發育中的胸脯,那是一個多麽不熟悉的身體。坐在我後面的男孩像發現新大陸,伸出手指用力拉我肩帶,新內衣的肩帶也很緊,彈回皮膚時發出啪的清脆聲音,後排的男孩們呵呵竊笑。
磨練金高恩的何止《奶酪陷阱》與《孤獨又燦爛的鬼神》,2012 年她的第二部電影,已經橫掃國內外至少八個電影女主角獎項。
上個星期,女人迷 CEO 瑋軒為我們帶來【女力領導專欄】第一回合,我更懂得如何在黑暗中成為自己、也成為別人的光亮。這回,她想與讀者們聊聊:「你害怕優秀嗎?」為什麼你很優秀、你卻不敢承認、表現、接受?親愛的,你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推薦閱讀:【女力領導專欄】不要因為世界是黑暗的,就害怕成為那個光)
長大以後,才發現時間推移仍留在身邊的人最珍貴,那些旁人不懂的脾氣,他一個眼神就能明白你的情緒;不必每週悉心聯繫,許久沒消息,他就知道你又悶著頭撐著日常壓力,扛一打啤酒到家裡聊一夜言不及義,壓力依舊沉重,卻知道有人把你掛心,就能充滿幹勁,繼續努力。
與同事的相處中,要保持「濃淡適中」的關係,同樣也是儘量的有禮且保持虛心的態度,主動詢問工作上的待辦事項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研究者們指出,這說明當人們遭到排擠時,心理上的痛苦、失望或沮喪是會透過身體傳達出來的,人們會因此而感到寒冷——這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心寒」。
有一類型的人很妙,他們覺得錯的都是別人,不是自己。吵架了?誰教對方要惹我生氣;遲到了?誰教路上車這麼多,害我來不及;限量商品賣完了?這間店實在很不會作生意,連個慰問品都沒有,害我白跑一趟,下次不來了;跌倒了?誰教旁邊的人要跟我講話,才會害我走路不小心⋯⋯,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似乎都不是他們的問題。
映娟的母親看似冷漠狠心,但卻並不是特例,只要孩子出現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地方,第一個出面規訓的通常就是母親。作家吳曉樂在《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中,寫父權對女性的壓制,使得女性心裡往往有個「小警總」,早已建立嚴格的自我審查機制,而社會的結構使母女之間更常出現這樣的審查與拘提,母親怕不符合標準的孩子在外面受到傷害,乾脆自己先打,或把女兒囚禁起來,狠狠規訓一番。
霸凌分為好幾種,但言語和關係上的霸凌尤其難以察覺。沒有證據也沒有傷口的霸凌,如果發生在你孩子身上,你可以做些什麼?
美甲,替美容帶來更多選項,卻也產生不少麻煩。
上週五(8/30)爆怨公社粉專上公開了一段在新莊某國小校園內的霸凌影片。片中有十多人圍繞一名女孩,先命令她在教室中庭罰站,隨後多人輪流上前抓住女孩的頭、連續賞巴掌,及不斷出現言語辱罵恐嚇。我們也由此更進一步問,為什麼霸凌並非偶發特殊事件?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校園為何經常成為集體霸凌發生的場所?
爸爸顧小孩,為何總被當笑話?英國政府日前下架一則廣告,原因是散播性別刻板印象。故事的脫線老爸看到美食,就腦子空空,把孩子扔一邊。寶寶走丟,他找回孩子後竟說:「我們絕對不要告訴媽媽喔。」我們想說,爸爸選擇育兒一點都不蠢,不管爸爸媽媽,都有權利,和孩子一起成長。
同事老拖延、主管搞不清楚狀況,職場憤怒不需要忍氣吞聲!掌握職場情緒表達術 + 三明治溝通法,工作場合你反而能善用情緒,創造高效溝通。
擔心孩子的社交力不夠?從小叫要開始培養孩子團體活動經驗,爸爸媽媽教養時,從六個關鍵下手!
韓國 Youtuber 裴銀貞以「擺脫馬甲」運動為出發,要女性不用再受到長相、化妝、身材⋯⋯等無形的馬甲束腹。她不再 Youtube 拍化妝影片,因為她認為:不應該再看目前媒體上呈現給大眾的那些完美女人的形象,也不該再消費那些偷走女人財的整形和美妝產品
「不要因為別人的視線而作賤自己。」韓國 Youtuber 裴銀貞「我不漂亮」影片熱議,並再重新編排出版成書。她用自己的外表故事,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可以不漂亮,可以不苗條,可以不為任何人打扮。
感覺格格不入,我在團體中「被排擠」了嗎?這時,你可以用 4 步驟來思考:與其在乎別人眼光,不如優先考量該怎麼做能讓自己最舒適
這幾年在情傷工作的實務經驗,讓我發現大部分的人若自信與自我價值夠穩定,也有夠好的支持系統,通常最遲能在半年內就走過情傷,往自己生命的下一階段邁進。因此在實務工作中長期處於情傷狀態中的人,往往有以下兩大特質:自我價值低落、逃避親密關係
親愛的,不論你是何種性傾向,錯的不是我們,而是這世界還不夠友善,但請不要放棄,我們仍可以保持著善念與盼望,有許多人支持著我們,與我們同行。
很多霸凌事件一開始多半是兩三個人對一個人的「微排擠」,如果師長能搶在狀況惡化之前防微杜漸,就有機會杜絕霸凌的產生。
從自卑開始的書寫,我說很有意思,你們都看見這個世代的困境。蘇絢慧與張西相視而笑,兩人笑說很多觀察來自於日常聽到的對話。而在接觸個案時,蘇絢慧特別發現:「很多人是『困』在裡面。困的感覺很強烈,是困、是動彈不得的。」彷彿只能被負面情緒所傷害,只能被生活周遭的事情傷害,「無能為力的,甚至必須很消極,就像張西說的,我能不能是一隻布偶?」
身邊的女性朋友更常抱怨,每年尾牙時還常會被老闆或是男性員工「期待」,在寒流來襲時穿上短裙、大跳韓國女團的熱舞,來娛樂台下老闆或男同事。而這樣的表演,往往酒過三輪,表演音樂的電音一放,台下的鼓譟也會越來越張狂,「看不出來她胸部這麼大耶!」、「阿嘶!XXX 的腿我完全可以」,面對來自男同事或上司的玩笑話,女性往往也只能顧及氣氛而一笑置之,因為女性總是被認為應該負擔更多的「情緒勞動」,所以就算遇到不開心的事,也會被期待應該「識大體」,否則就會被冠上破壞氣氛的標籤。
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自責、難過、討厭自己,更可能在同儕之中被排擠與欺負,性別平等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認識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要因為「差異」而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周遭的人。進一步來說,其實許多大人對「性別」的具體模樣也是一知半解,而我始終相信要讓這個世界更為平等、美好,其中一種方法便是持續地去理解與認識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世界,邀請你從這篇文章開始,認識更多與我們不同的生命。
障礙者有了伴侶,才是考驗的開始。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愛情,在別人眼中是不對等的關係——外人看到的永遠是非障礙者的不離不棄,卻看不到輪椅族的實意真心;若是障礙者與障礙者談戀愛,多半也很難得到外界的認同——他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若跟障礙者交往,未來兩人要如何生男育女,養家活口?
如果網路搜尋「姚尚德」,會看見幾個關鍵字:野孩子肢體劇場團長、專業默劇演員、童年性侵倖存者。以上三個身份與故事,平面媒體都曾有很多報導。「野孩子肢體劇場」新作《繁花聖母》六月中演出,探討跨性別議題,我們提出專訪邀請,訪綱開門見山問:童年性侵成為你的關鍵字之一,會否擔心未來受訪重心難以回到新作本身?
如果說「在一起」是一種心靈的交織,分手是心碎的撕裂,那麼遺憾就像是這些毛線的邊緣,你還渴望相連,但他已經不復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