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剝奪的教養權?回應 Eliza 媽媽:別用臍帶綁住孩子的選擇
一位媽媽以「保護孩子」之名,寫下她的憂心,反對推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也擔憂多元家庭對傳統家庭造成衝擊,她說為什麼你們不尊重我作為一個母親,想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位媽媽以「保護孩子」之名,寫下她的憂心,反對推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也擔憂多元家庭對傳統家庭造成衝擊,她說為什麼你們不尊重我作為一個母親,想教育孩子的方法?
對另一半的異性朋友不用裝作不在乎,也不用壓抑自己的情緒,等到按耐不了了才起爭執。除了信任之外,尊重也是維持感情的重要元素!
陪你走過許多年的女孩離開了,她的氣息、彼此的回憶成了感情傷口的難言之隱,對她的思念如同菸癮般無法戒斷,你也在愛裡痛著嗎?讓我們一起聽海苔熊怎麼說。
當幸福被搶走,你被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再怎麼努力,好像只會被往日美好傷得鮮血淋漓,夜夜沈痛崩潰,無法言說的心情,一起讓海苔熊為你癒合傷口。
哭泣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情緒的釋放,哭過一場,釋放壓力,再讓自己重新面對問題!
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就是不要只用一個面具在世界上生存。所謂的「平衡」,就是讓自己不同的人格原型都有出來透透氣的機會,讓那些光明面和陰影面,都可以被看見,都可以上舞台表演。
有時,我們雖然和另一半在一起,卻好像不會得到對方的注意、回應和支持。雖然關係中並沒有爭吵、抱怨和虐待,但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我們卻會真切地感到,自己在被對方無視著。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和絕望。但與此同時,被認為是在忽視的另一半,卻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他們反而會對另一半的抱怨感到不解和委屈。
每年五月,邀請讀者響應「愛自己」議題的「女人迷我愛我節」活動,已正式邁入第六年,愛自己是練習,而這一次我們談快樂與超能力。而關於快樂的第一堂課,我們得先知道,快樂必然伴隨著不快樂,要了解什麼是快樂,我們得先從「不快樂」開始理解。
拒絕一、兩次後還是能保持良好友誼,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但是 A 小姐就是提不起勇氣拒絕,因為她沒有自信,一旦拒絕過一次是否還能留在這個團體裡。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敢拒絕的人比別人加倍在意對方的心理,然後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以對方的想法為優先。這類型的人會為了滿足旁人的期待而違背自身意願,結果就是讓自己不開心。
《憂鬱青春日記》是由埃里克.斯柯比約格翻拍自 Elizabeth Wurtzel 的同名自傳。它講述了一個女孩進入哈佛大學以後一段抑鬱發作、充滿了掙扎的生活。原著由於探討了抑鬱症、離婚家庭、開放關係等重要社會問題而廣受關注,一度暢銷。
兩人相處,很多時後不是靠美貌,靠得是美德。溫柔是種美德、體貼是種美德、忍耐是種美德。但美德若不是發自內心、心甘情願,那就不是美德,只是美送。美德跟美送,沒有對與錯。只是美送的我們,千萬不要用美德包裝自己,到最後內外不相容,引發氣爆,那後面要來災後重建就比較困難了。愛情裡,我們看清楚自己美德跟美送的底線後,要學會防範於未然。
在 1980 到 1990 年代出生,又稱千禧世代、 Y 世代,現約莫 25-39 歲;在那個網路開始主導世界的環境下成長,10 年前陸續出社會時被長輩戲稱的「草莓族」。如今,我們也開始當爸媽了。然而,在戰後嬰兒潮、「直升機父母」[註] 輩下成長的 Y 世代,往往都還未走出標準嚴厲、控制欲強的「超級父母」家庭陰霾;一個受傷的孩子藏在他們心裡,還沒長大,又可以怎麼面對自己的孩子?
不必擔心轉職沒有方向,世界經濟論壇在 2018 年釋出了一份 2022 年的人才技能趨勢,裏頭包含新興的人才技能趨勢,以及市場需求逐漸減少的人才技能,由於機器人的發展進步,人力工作將逐步改由機器運作。報告裡提到,2022 年人類與機器的工時比例將由 71:29 轉變為 58:42,勞動分工的轉變將取代 7500 萬個工作職位,同時會出現約 1. 33 億個新的工作職位,而需求逐漸成長的工作角色包括數據分析、軟體與程式開發、電商、社群媒體專員等立基於科技運用的工作。除此之外,注重人格特質的工作需求也會提升:
尋根,說的是回到自己的家庭,回顧成長經驗,回看家人影響,回頭認識過去與現在的自己。我們運用「家系圖」為工具,整理自己的家庭狀況,父母親的感情如何?他們與自己父母的相處又如何?爸媽用了什麼方式教育我們?有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家庭暗面成了秘密?我們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家庭,與自我的位置。
有時候,當你發現自己的視線,無法離開某人身上,而你不確定這是否稱作喜歡。但你沒辦法停止,追尋他的身影,跟隨他的步伐,對於他的聲音特別敏感,好像時時刻刻,都能聽到他的低語迴繞在耳邊。對於一個人著迷,或許是喜歡吧,你這麼想。但同時,你發現了,你如此小心翼翼壓抑自己感情的原因之一,是你確信,那人和你之間,不會開花結果。
原來,成為一位好的身心靈工作者,重點不在於自身學會多少工具,或是修煉過多少法門,我過去一直以為上了很多課程,才可以成為療癒工作者,可是如果我從來沒有真正在生命中實踐,使自己成為堅強的人,內心仍舊混亂,充滿恐懼與不安,那這些課程只成了我掩飾自我脆弱的偽裝,當面對個案時,不只無法給予真正的力量,反而可能做出偏頗的協助。
另一方面,對於一直強裝開朗來炒熱家庭氣氛的乙生而言,這句稱讚給她的訊息是——要更壓抑自己的痛苦,千萬不能忘記當一個面帶笑容、活潑開朗的孩子。乙生會絲毫不疑地更加壓抑自己的情緒。這句稱讚強化了她的行為。
專訪《寂寞瑪奇朵》中倪安東、邱俊儒和盧學叡,聊各自的角色和如何面對寂寞。
如何對抗因懷孕造成的身體不適?丁寧親身經歷,說到,我不對抗,我只是接受,接受就是會不舒服,接受可能這一切在這十個月都不會改變,一接受身體跟情緒都會安靜下來,平靜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