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報導:讓女孩成為自己,改變國家命運

非洲諺語:「教育一個男孩,等同教育一個人。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教育整個國家。」

不只是非洲,這句諺語在所有發展中國家,幾乎都可獲得驗證。為什麼每教育一個女孩,都能累積成改變國家的動能?女孩們身上,到底藏有什麼關鍵力?

認識馬拉威的兩個數字

馬拉威人熱情友善,被稱為「非洲溫暖之心」,然而過半數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下,兩個數字,帶你認識馬拉威現況。

馬拉威專題

馬拉威,和平世界裡的第 1 窮

馬拉威很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統計,2018 年的馬拉威是世界排名第三窮的國家。以無內戰國排名,馬拉威則是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窮。

馬拉威專題

一戶人家,每天只能花費 60 塊台幣

馬拉威國民每人每年 GDP 約為 350 美金,家戶每天可支配所得約 1.9 美金左右,養活 4-8 個人。在台灣,相當於一家人口一天只能分著喝一杯黑糖珍奶。

當一個家庭的學費預算有限,就會面臨「讓哪個小孩去上學」的抉擇。

如果只能送一個孩子去上學,你的選擇是?

馬拉威家戶每日可支配所得約台幣 60 元上下,時常只能顧好當日飯食。在馬拉威的街邊市場,常見小攤販賣著小包裝的油、鹽、糖。這是居民現金流不夠的產物——因為買一罐原封裝油,會消耗超過一日現金。

當餐餐必須斤斤計較,養孩子就是負擔。資源有限,只能送一個孩子去上學,你會優先投注在哪一個孩子身上?【請點選】

馬拉威專題

十個 15 歲女孩之中,其中一人已是人妻

做出選擇了嗎?或許你就能理解,為何馬拉威的童婚率仍居高不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統計,馬拉威仍是世界童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2018 年的馬拉威,如果你在路上遇到十個 15 歲女孩,通常其中一個已是人妻了;到了 18 歲,42% 的少女已進入婚姻。

貧窮人家養著女孩,意味著多一張口吃飯的經濟負擔,不如早早讓她出嫁,結婚還能收聘禮、禮金。另一方面,女孩被認為遲早要嫁到別的家庭服侍別人,投注資源在她身上,等於把錢白白送人。

婚姻本質,是將女孩賣去別的家庭做勞動人口。女孩要能夠進入婚嫁市場,及早學習打掃、燒飯、洗衣等家庭主婦的技能,就很重要了。

馬拉威設有「新娘中心」,提供婚姻諮詢。大部分的課程教女孩在家事上或性事上取悅丈夫,這等於將新娘們打造為類奴隸(semi-slaves)!

——馬拉威記者/副總統特助 Munthali 《Malawi - Culture Smart!》

成為人妻之後

在馬拉威,成為人妻,意味著將自我需求放到一邊,服務並依附丈夫。家庭主婦們一旦遇上以下情形,容易墮入極度貧窮且孤立的處境:

A. 丈夫傷病過世

馬拉威男性壽命平均比女性短 2-3 年,且大多從事粗工、臨時工,更容易遭遇工傷或意外。一旦男性受傷或死亡,缺乏教育與專業技能的家庭主婦,往往只能靠乞討養活自己與孩子。

B. 遭遇丈夫家暴

家庭暴力是馬拉威長期被掩蓋的嚴重問題,女孩們從年輕就被教導:婚姻就是忍讓。這導致女性即使受苦,也保持沉默。

我們的行程包括拜訪寡婦媽媽,家戶訪問時,寡婦的孩子們常興奮地圍在攝影機旁,大部分都是少女或者兒童。一一問候,才知道有些「少女」已是 28 歲左右的成年女性。問她們結婚了嗎?大部分安靜點頭,含蓄解釋,因為被丈夫「不當對待(家暴)」了,她選擇回娘家。

那些圍在少女身旁的,不是她的弟弟妹妹,而是她的小孩。

三位不願向命運低頭的女性

Salomy 與眼盲的哥哥

兩年前,畢嘉士基金會員工 Tina 接到一通電話,電話裡的男人,詢問專為女孩們設置的獎學金,該如何申請。Tina 回答很快,「可在網上填表格,不知道怎麼填可以到辦公室,我們幫你。」

過了幾日,辦公室門口出現一對奇妙的組合:一個小女孩,牽著一個男人,男人是女孩的哥哥,他的眼神無法對焦,穿著一雙鞋底磨破的鞋,紅土從鞋子攀上褲管,Tina 說她當時都看傻了,「我才知道原來他視力有問題!他在電話裡隻字未提!」

馬拉威專題

Salomy 與哥哥

Salomy 的父親再娶,不願再花錢給 Salomy 受教育, Salomy 只好回鄉投靠眼盲的哥哥。哥哥靠打零工維生,但他拒絕讓 Salomy 如村落其他女孩般早早出嫁,他希望聰明的 Salomy 可以盡可能接受教育,他相信 Salomy 是翻轉家族貧困命運的關鍵。

後來基金會員工開車去拜訪,才曉得那天兄妹倆走了 85 公里到辦公室。一個 12 歲的小女孩,為了繼續受教育,行走那麼遠的路,「憑這一點,就知道這個女孩與眾不同:她有不放棄的毅力和勇氣。」

馬拉威專題

畢嘉士基金會員工 Tina

Salomy 的例子看似特殊,但其實在馬拉威,和 Salomy 一樣對未來有雄心壯志的馬拉威女孩並不少⋯⋯

閱讀更多:馬拉威報導:為何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拯救一個國家

與台灣共同成長的 Rebecca

週日傍晚,Rebecca 充滿元氣地走進路加國際基金會辦公室,伸出雙手與我們溫暖相握。Rebecca 個子不高,踩著高跟鞋的雙腳已經把路走得很長:從辛巴威到馬拉威,從女孩到母親,從菜鳥到主管,也見證台馬兩國從仍有邦交、到中國取代台灣的現在。

Rebecca 與台灣醫療團共事,看見待回應的需求,需要她的能力升級。她對自己有期待,開始到城市大學修課,也是在這個時候加入路加國際。一邊工作,也追求個人目標——唸碩士學位,還照顧家庭成員。「回想起那段時光,真的是不容易,是的,真不容易」她重複說道。

「我經常工作、讀書到很晚,當時一天勞動 10-12 小時,很辛苦,可是工作夥伴給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她說,所謂支持是「相信」。「他們相信我可以做到。相信本身,就是讓我不斷往前進的力量。是的,我當然也相信自己,但我仍需要其他人告訴我,對,妳可以做到。」

不只工作夥伴支持,她也有家人的應援。「我當時經常把小孩帶去母親家,」她笑,好像有點不好意思,「其實我也希望不受到過多打擾,短期請她協助照顧,讓我更全心專注地達到目標。」

不過她也會擔心,分給孩子的時間是否不夠?「我告訴我的孩子們,『我這麼做,是為了我們。所以,我需要你們的支持,你們可以給的支持是:這一段時間,先與我的媽媽待在一起,我就能在這段時間裡更專注、更快達成目標。』」

Rebecca 視孩子為獨立的人,誠實商量而非連哄帶騙,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是萬能超人,我有目標想達成,你們願不願做我的隊友支持我。孩子也會知道,原來我有給予母親能量的能力,我的存在是好的、被期待的。

閱讀更多:馬拉威報導:在這裡,女孩全是預備人妻

馬拉威小姐 Tionge 與母親

畢嘉士獎助的女大學生 Tionge 常說,唸書不只為了自己,是要回饋家庭,並且成為弟弟妹妹的楷模,「受了教育就有機會賺更多錢,能供應家庭需要。」

這位女孩,後來不僅在錄取率 1%的競爭下考上大學、攻讀金融項目,以成為銀行家為目標努力,也在今年當選馬拉威小姐(Miss Malawi),在各個鄉鎮提倡避孕與爭取女性受教權。

事實上,Tionge 的父親是銀行家,一次中風後臥床不起,喪失工作能力。她的母親一肩扛起家務、看護、以及龐大的養家壓力,扶養三個孩子長大,就憑一口氣:「我知道,我們的命運不必停留在這裡。」Tionge 的母親直勾勾望進鏡頭,「我說不,不必向環境低頭,絕對有出路。」

馬拉威專題

Tionge 的母親

閱讀更多:馬拉威報導:為何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拯救一個國家?

改寫命運的唯一方法,是讓女孩們成為自己

接受教育,是推開一扇窗,女孩們得以看見成為「家庭主婦」以外的更多選項。教育,讓女孩也有一技之長,一旦經濟可以獨立、可以倚靠自己,就不必以婚嫁為謀生的唯一選擇。

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表示,根據當地研究與基金會駐地長期觀察,比起男性傾向將收入投注在個人消費,女性更傾向將所得投入家庭經營、教育與栽培子女。後者形成了善的金流循環、世代進步。

教育女孩的影響力,從改變女性個人生命開始,擴及家戶,扶植下一個世代的成長、教育,透過世代遞嬗,逐漸翻新國家。這也是為什麼,當女孩握有應得資源,可以捲動前所未有的改變。社會也終將知道,進步靠的不是壓迫另一個性別或群體,進步應是性別之間的合作,從彼此支援開始,就能不斷往前。

讀完這篇專題,你可以

想看更多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線故事嗎?邀請你加入有伴計畫,支持女人迷做報導:)

前往瞭解

看完這篇報導,你是否也有經驗想分享呢?邀請你前往女人迷透可室,寫下分享心得:)

前往書寫

採寫/編輯/攝影:張婉昀

部分照片由外部夥伴提供:曾驛翔(專題首頁圖)、畢嘉士基金會

設計:鄭伊珊、古柏濤

監製:柯采岑、郭芙志

感謝畢嘉士基金會長期在馬拉威深耕、帶隊媒體前往,讓更多人瞭解馬拉威女孩培力。更多行動與故事,歡迎前往畢嘉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