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需要直面內心恐懼的勇氣,當你願意理解與接納自己,也才有機會成就孩子的自由與獨立。

有了孩子之後,我才深切明白教養的難處。第一難,是難在「養育」其實是個很直覺的「傳承」和「控制」,但當父母真正要做的,卻是得有意識的「踩剎車」,有覺知的阻斷自我,不讓自己的意志、恐懼或匱乏偷渡到孩子的人生,而讓孩子能長出自己的樣子。

控制需要很大的力氣,父母得戰戰兢兢,得想方設法,得勞心勞力。但是放開控制,需要更大的勇氣──代表父母要去面對自己內心最大的恐懼。

財富會繼承,愛會傳遞,但恐懼呢,恐懼會直接複製貼上。

而複製了父母恐懼的孩子,將會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不屬於自己的傷痛,當然無法成為自由的個體。讓孩子自由是父母一輩子的課題,我們都知道,但往往很難做到。但這件事情,絕對值得努力。

因為自由的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才有快樂的可能。

因為自由的孩子,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價值,不用去討好或交換,不用因為恐懼而行動,不用為了生存而自我麻痹,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愛,也才能無所畏懼的去愛人。

延伸閱讀:金馬入圍電影《年少日記》解析:父母以愛為名的期望,可能成為孩子的絕望


圖片|Photo by Bruna Saito on Pexels

我說的自由,當然不是放任,當然不是毫無約束,也當然不是全然父母的犧牲妥協。

自由的孩子一定出於自在的關係,是父母彼此、父母與子女,都能真誠敞開、都能相互支持尊重、都能表達自己且被善待、都被鼓勵更加的去探索自己去成為自己,而不會害怕有所失去、被平等對待的獨立個體。

人類年幼成長之時,因為弱小且智識尚未健全,必然是處在權力和資源不對等的關係裡。父母有力量去控制一切,是一種保護機制,但孩子處在相對弱勢的角色,很容易被忽略其自主的能力和重要性。

當照顧者的控制力道拿捏不當,退場時間掌握不佳,甚至直接或間接剝奪了個人的主體性,就成了另一種,甚至更深遠且會複製的傷害。我們很難知道一個自由的孩子長成什麼樣子,因為我們幾乎沒有看過,甚至我們自己,都離自由很遠很遠。

遠到我們失去判斷能力,錯把自由當作放浪,把控制當成愛。

也因此迎來了教養的第二難,也是最難:難在「教養」。你以為是面對下一代的任務,後來會發現更像是面對「伴侶」的衝突,但最終會發現其實面對「自己」的修煉。

孩子不會長成你想要的樣子,他們只會長成你的樣子。在女兒如此小的年紀,我就已經從她的行為看見了這個事實。與其說要怎麼去調教孩子,真的不如花力氣來修理自己吧。

猜你想看:讓孩子做回孩子《願你,永恆少年》:孩子怕的不是黑暗的房間,是所愛之人「缺席」


圖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身為父母,我當然感受到現在社會對於親職有許多的看法跟批判。大家很愛教育他人怎麼當父母,尤其這類壓力容易施加在女性身上,而壓力的出口自然就是孩子。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行差踏錯,沒有愧對社會或列祖列宗,孩子成了父母成就的證明。各種訓練栽培規劃,成為這些父母的唯一解法。就如同社群上那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國小生作息表。

該篇文章一出來,招來眾多專家批判討論,我讀得津津有味,很高興台灣對於孩子教養還是有持續進步的意識,我也從各方討論中學到很多知識點。(例如莫札特的學習過程)

比起批判,我更想探問的,是當父母的有沒有意識的去覺察自己、理解自己、做自己?有沒有看見自己行為的背後,是真摯對孩子的支持,還是轉嫁多餘的焦慮?

在這類型高壓菁英式教育底下,比起即將累癱的孩子,更需要處理的可能是匱乏且壓抑已久的父母本人,這些情緒才是「控制」的源頭。有些人會說是自私,但我們要理解自私是一種行為,而行為有其脈絡。


圖片|Photo by August de Richelieu on Pexels

因此我的叩問只是想表達:「身為父母,看見孩子之前,你看見你自己了嗎?你理解接納你自己了嗎?你知道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嗎?而這背後是你真誠面對自己,做自己後的感受嗎?或是有什麼原因?」

這些為什麼重要?

因為控制下的成果不是關係存在的價值,自我完整才是,人得在關係裡才能完整自己。

每一段關係,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認識自己,更覺察自己。藉由面對自己內在的陰影和恐懼,來達到個體的完整。如果一直沒有理解這個道理,那人就只會一直在關係中索取,因為我們一直認為「他人有義務要來完整我的人生」。

覺得「伴侶應該來讓我幸福快樂」、「配偶應該來讓我被愛讓我有安全感」、「孩子應該要聽話要滿足我的期待」,而這些不是追求美好,只是對自我責任的逃避。但事實是,沒有人可以完整任何人,除了他自己。

人擁有追求自我完整的渴望,但完整必須是從自己發生的,在追求完整的過程,必然會發現向外尋求將永遠滿足不了自己。

基本上人在關係裡,就是把自己的匱乏互相投射來投射去,但投射都是虛的,虛的東西總有崩塌的一天。(所以熱戀期為什麼覺得對方好,因為那就是瘋狂投射期,後面就不多說了(遠目))這時我們才會發現,只有自己才是真的。

當你能真誠面對自己,做自己時,才能真誠面對所有關係。才不會像個填不滿的洞,自己永遠不滿意,身邊的人總是虧欠妳。也才能給孩子,或身邊的人,有成為他們自己的空間。

同場加映:別再管小孩的髮型!一位母親的反思:頭髮是部分身體,孩子有絕對的身體自主權


圖片|Photo by jonas mohamadi on Pexels

真實,絕對是健康關係的基礎。在這樣的關係下,再來說幸福、快樂或是成就,我覺得是比較有可能的。

如果在乎這段關係,就先回頭看看自己。自己是所有關係的起點也是終點。親子關係、伴侶關係都一樣。

我當然不知道原文的親子關係如何,也無意針對個案探討。該教育機構被翻出令人匪夷所思充滿性別偏見的過往文章,這些延伸故事,只能說人人都有自己的功課。

只希望這些正在辛苦的孩子和家長們,都能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己,並且能感受到純粹的快樂和被愛。

養育孩子雖然艱難,但有孩子是一種祝福,因為養育的過程,當父母的將會被迫去面對最赤裸、最陰暗的自己。那些過往的受創,會像照鏡子一樣,被孩子顯影得一覽無遺。

如果能帶著覺知去向內探索、自我修復,那這段旅途,將會是父母能真正成為自己,能真正自由的修煉。(當然我們生活上還是會充滿屎尿和怒吼)

完整且自由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完整且自由的孩子。所以別總是想著孩子了,讓他們吃飽睡好,然後媽媽爸爸就好好做自己吧。你是閃亮的,孩子自然也能綻放光芒。

期盼每個生命都被善待,每個特質都被接納,每個想賴床偷懶的時候,也不至於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