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世界駭然的巴黎恐襲之後,11/25 日北非突尼西亞也遭恐怖攻擊,自殺炸彈攻擊總統衛隊乘坐的巴士,預估有 12 人死亡,突尼西亞也進入戒備狀態。女人迷觀察家張萍萍投稿,當我們以「正義」之名用憤怒反擊,以暴制暴或許是恐怖份子最樂見的結果,但或許我們也能思考面對傷痛時,我們能否依然保有善良的人性?

文/張萍萍

巴黎恐襲:不要讓靈魂在屠殺中「生病」

2013年4月,我到臺灣華山1914文創員區參觀「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當時展覽的主題是「瞬間的永恒」,展出作品聚焦在歷史新聞事件,尤其涉及戰爭議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壹副照片:二戰結束時,人們紛紛聚集到街上迎接參軍歸來的親人。其中一名士兵彎下身來,與一位約摸兩三歲的兒童對話,這幅畫面被壹位攝影記者記錄下來,並獲得普利茲攝影獎。


1958
FAITH AND CONFIDENCE
William C. Beall
1957-9-10 Washington D.C.
Washington Daily News

記得當時我久久佇立在這幅照片前,因為在看了太多殘酷殺戮的圖片後,似乎有些麻木,而這張與眾不同的圖片卻深深震動並警醒了我:「無論我們處於殘酷的境地,人類始終存有惻隱之心,我們總能發現人性的溫暖與光芒」

我在想,「戰爭」對壹個兒童來說是如此陌生的一個詞匯,我們無法向孩子們解釋為什麽有戰爭,戰爭有多殘酷,我們能向他們傳遞並給予的只能是世界的愛與善,這既是出於保護兒童心靈的善舉,更是因為我們都相信人心本善,戰爭不過是所謂的「國家」賦予的壹種臨時使命,但它不會取代生命個體的價值,更不會抹滅個體的人性!

推薦閱讀:「不敢閉眼做夢,也不敢睜眼看世界」攝影師快門下的兩百萬難民孩子)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昨天看到壹篇文章,標題是《不要喪失人性與包容,那是恐怖分子期待的結果》,這句話是美國演員 Mark Ruffalo 在推特上的留言,獲得了許多轉推與按贊。我在想,面對恐怖主義,是該以暴制暴還是選擇寬恕?也許我們應該回溯產生恐怖主義的背景,伊斯蘭國為什麽變成今天全球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在我看來,這場戰鬥中,沒有誰會是勝利者,因為它以生命為代價,在戰爭裏看不到人性與人的價值,有的只是虛偽的正義和無限的仇恨。

媒體關注度的差別:生命是否不同價?

 

有人說,Facebook 在巴黎襲擊案後推出「平安信使」,紅白藍彩旗,這是其他國家發生恐怖襲擊時所沒有的待遇。甚至,如果妳也知道當黎巴嫩發生恐怖襲擊卻未能引起世界關註的時候,多少心裏也會覺得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原來,對新聞媒體來說,生命不同價!而又是什麽導致這樣的局面?地理?語言?

也許,這可以用一個殘酷的事實來解釋,就是這個世界的規則被白人所設計,在他們的鼓吹下,我們也漸漸陷入其中,把他們的規則當成世界的準則。就像在恐怖襲擊後,許多人對穆斯林發出攻擊,有穆斯林司機因身份受到歧視。難道全球的穆斯林都是伊斯蘭國的聖戰士嗎?仇恨,如此輕易地讓我們蒙蔽了雙眼,失去了理性。的我病得非常重,不是身體病了,而是靈魂病了。我覺得我們不值得活。沒有人值得活。」也許,當我們開始掄起武器自相殘殺時,那就是我們靈魂“生病”的時刻,可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啊!

推薦閱讀:我是穆斯林,不是 ISIS:「恐怖份子不代表整個伊斯蘭教」)

在巴黎暴恐案發生時,法國媒體教父母向孩子解釋恐怖襲擊。而換壹個角度想,世界各國在對伊斯蘭國實施屠殺時,又該如何教全球伊斯蘭的父母向他們的孩子解釋為何自己的民族成為眾矢之的呢?

推薦給你:烽火下的聖戰士新娘:ISIS 強徵性奴的「播種行動」

做為一個社會觀察家,我可以投稿:

如果你有話想說,請投稿到 content@womany.net,並且在信件標題寫下【投稿女人迷觀察家,我是 ___ 】
作為一個公開公平平台,歡迎你發表言論。只要你具備以下女人迷觀察家三特質,誠摯邀請你與我們聯絡。

1.尊重多元:我們可以辯論,但沒有絕對對立。為了你相信的信念辯護,同時歡迎與你不同的聲音。
2.有憑有據:批判性思考,不急著批判反對,而是在下定論前自我辯證。。勇於伸張你的論點,引用清楚標明出處。
3.以人為本:溫度永遠重要,我們需要深度議題而非報導。我們重視的不是一時的頭條,而是更有建設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