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者 Karen 繼教育、墮胎、Free The Nipple:德國百年女權革命後的下一篇投稿,寫在遇溺後的四十八小時後,由自己溺水的經驗談德國人的教育思維。為何明知大海危險,德國人卻願意讓孩子冒著遇溺的風險學習與大海共處?而反觀華人處處保護的教育,我們是不是因此少了許多認識真實世界的機會?一起思考!

前天我跟來探望我的德國女孩去了香港一個名叫西貢的地方,到那裡遊山玩水。大多數德國女生的運動量都較亞洲女生多,所以體力都比較好。早有心理準備的我預備了一條自己也可以應付到的行山路徑,怎料中途給她看到了一條通往山頂的路線,我們的行程就因此而改變了。艱辛的完成行山路的部分後,我就愉快的奔向大海了。可是,這才是惡夢的開始。


西頁蚺蛇尖

海灘的浪不高,卻很多。起初我還能站着,但沒多久就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被海浪沖到離岸較遠的位置。我拼命的游回岸,但卻被海浪的回力拉到更遠。由於浪很多,我有好幾秒鐘都是不停的被浪蓋過頭頂,喝了好多海水。那刻,我被浪沖到失去了方向感,很害怕亂游的話會越來越遠。之後我喊了一聲,希望德國女孩來救我。

但因為浪太多的關係,她也不能把我拉回岸。此時我就告訴自己不可以再驚慌下去,因為再這樣下去,我一定會溺斃。

德國女孩亦在岸邊大喊,教我怎樣利用海浪的力量游回岸邊,就是在下一個浪來之前定住自己,然後再在浪來,快要蓋過頭時拼命的游。就這樣,我花了最後一口氣,用盡全力,用比較花力氣的自由式游回岸邊。很快,我就回到較淺水的地方,然後軟攤在沙灘上。德國女孩把我拖回安全的地方。到達後,我把整個人又再次攤在沙灘上。過了半個多小時,我把喝進去的海水都吐出來。

待我好一點後,德國女孩問我好了沒,然後再說她也曾兩次遇溺,她的妹妹、表弟也是。安慰的說話雖不多,但她說出自己的經驗後讓我覺得自己其實不是孤單一人,不是因為我弱,而是因為大自然太強了。

她說那幾次遇溺的經驗都是有父母在旁的。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文化差異。我們的父母總是跟我們說那樣做不好、那樣做會比較危險,然後盡量讓我們避開發生意外的機會。例如他們會盡量帶小孩去游泳池戲水而不是海灘、即使孩子已滿六歲,還是會把魚骨挑出來,好讓他們不會被刺到。

推薦閱讀:小孩跌倒爸媽卻在旁邊笑?不怕跌倒的法式滑雪哲學

在這方面,德國父母則會把問題分成兩種:Gefahr(危險)和 Risiko (風險)。

危險的就如化學氣體或毒品,風險的則是能讓孩子自行評估的事情。當孩子面對的是危險,德國的父母也是會出言相勸,教育他們。但當面對的是風險,如騎腳踏車、到海邊游泳、父母會先跟孩子說明風險,然後盡量讓小孩嘗試。即使孩子遇到危險,他們也是會先讓孩子憑自己的力量脫險,要是不行,他們才會在最後一刻伸出援手。

孩子於是就能從經驗中學習,並能從中更清楚自己的限制在哪裡,好使自己能於下一次作出更好的風險評估。話說回來,因為德國女孩有兩次遇溺的經驗(一次在河邊而另一次在海邊),所以她會知道在哪個位置就要開始站穩。當我在大海中遇到危險時,雖然她拉不住我,但起碼她可以在海邊大喊,告訴我該怎樣做。

我並非說家長應讓小孩遇溺,好讓他們能增加大海的認識。而是,現在的亞洲父母比較傾向培訓子女在學術上的知識,而缺乏了培訓孩子的求生能力。

就像我一樣,因為多在泳池中游泳,以為諳悉泳術,以致誤判海浪中的風險。我認為家長應盡量放手讓小孩去接觸不同的事物,不要怕他們吃苦,不要怕他們受傷。不少研究指出,小孩在無邊際的大自然會感到自由,而家長的態度(如讓他們可以尖叫、玩泥沙等)可以激發小孩的創意。

因此,很多德國家庭的小孩從小就跟爸媽做不同的戶外活動,當中亦有部有爸媽會把孩子送去近十年興起的 Waldkindergarten (森林幼稚園)。現時德國約有 270 所沒有門沒有牆的森林幼稚園,上課地點會是森林中或是海邊或是沙灘,好讓小孩在大自然中學習。在這裏,他們可以讓肌肉得以發展、讓創意得到發揮更在與人或動物接觸時建立自己的個性。

我的德國朋友是爬阿爾卑斯山脈長大的女孩,而我也知道有些家庭會在孩子八歲後,帶着他一同去打獵。其實小孩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脆弱、易受傷害,父母亦不可能一輩子在孩子身邊。

更何況能在自己視線範圍內看到孩子受傷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在事情發生不久後安慰他,更可以替他重新建立自信心。就像德國女孩對我做的一樣,說她自己也曾在海邊吃苦,然後以過來人的姿態跟我說「我現在還不是會時常去海邊游泳?只是小心一點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因為一次的經歷而對太平洋甚至海洋產生恐懼。」

同場加映:讓孩子提早認識這個真實世界

參考文章:

1. Ahne V. (2012, Juni). Kindererziehung: Ein Recht auf Schrammen. Spiegel. 
2. Immler F. (2013 April). Kinder finden in der Natur sich selbst. Familienleben.
3. Leger E. Raus ins Grüne: Warum Kinder die Natur brauchen. Ki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