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沒想到原來模具、器皿、空間、包裝也會是食物設計的一環,事實上不一定都是要放進嘴巴裡的、吃進肚子裡的才跟食物設計有關係。食物設計是最基本的食品美學,也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對話,探索食物背後不同層面的符碼與議題,去展開、設計一場引領人們思考的盤中飧。
 

在台灣推動食物設計至今,不論是講座邀約或是工作坊的分享,很高興有很多朋友或是聽眾對這個新興領域充滿好奇和興趣,但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觸,且台灣尚未有完整的食物設計教學系統與課程,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玩食物設計,更不用說怎麼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切入食物設計,究竟第一步要怎麼開始,又如何開始?

Amber 之前分享較多是食物設計的理論面,相信大家對食物設計已經有個想像,今天開始要跟大家分享食物設計實務的操作面與案例,讓大家可以一起創作更多有趣的作品與靈感的激盪!

基本上,食物設計可以從六大領域來切入:

Part 1: Design For Food 為食物而設計

大家可能沒想到原來模具或工具的設計與製作也會是食物設計的一環,事實上不一定都是能吃的才跟食物設計有關係。有目的或需求而製作需要的圖形或外觀的食物模具,例如: 大人小孩都喜歡吃的雞蛋糕,有公雞、手槍、派大星、花朵等各式各樣的造型的模具,或是讓用餐歷程或是烹飪過程得到更順暢的使用經驗之工具,皆歸類於食物設計中「為食物而設計」(Design For Food),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


(圖:在台南旅行,發現安平附近的巷弄裡有一間販售劍獅燒的點心文創小店,這是為了製作出劍獅燒外觀的蛋糕而設計出來的模型,就是屬於Design For Food。)

好的 Design for Food 的作品,不是製造一堆虛有其表但對世界沒啥貢獻的產品或是圖有創意造型的杯子或胡椒罐等,反之,好的產品設計是為了達到傳遞理念或文化的目的,例如劍獅燒就是讓民眾認識台南劍獅文化,好的產品設計就是讓我們的世界變的更好,讓某件事操作起來更便利,或解決大家可能都會遇到的操作問題。

例如奇想的奶油刀可以在不插電、不需導熱的狀態下切開冷凍奶油,這就是結合科技材質與設計美學的 Design for Food。


(圖片來源:奇想奶油刀

Part 2: Design With Food 用食物來設計

以食物做為設計的元素與素材,凡是為了有目的性的傳遞一個想法、一個訊息或是增加五感體驗而改變食物的質地、外觀、顏色、味道等,我們可以將這類的作品歸類於「Design With Food」。

例如:分子廚藝巨匠 Ferran Adrià 揚名立萬的烹飪料理,如哈密瓜仿魚子醬、橄欖油線圈、芝麻紙與海綿鳳梨等等,讓人驚奇讚嘆卻又摸不著頭緒的餐點,你會覺得他不僅僅是位廚師,同時也是科學家、哲學家、發明家,更是不折不扣的食物設計師。


圖片來源:哈密瓜仿魚子醬、橄欖油線圈)

接下來要介紹來自米蘭的藝術家兼設計師 Sara Asnaghi 的作品,它用可食用的食材雕塑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大腦。Asnaghi 的靈感是受到哲學家 Feuerbach 一句話「we are what we eat 」的啟發,傳遞我們所吃的食物大多是經過化學加工或是基因改造的過程,讓我們去反思化學添加物與基改對我們身體、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圖片來源:也許你有吃過豬腦,但是你一定沒看過、也沒吃過用五穀雜糧、麵包屑、彩虹糖製作成五顏六色、色彩繽紛的大腦吧。)

Asnaghi 的大腦作品歸類於 Design for food 的食物設計領域,Asnaghi 的大腦作品全部都用可食用的食材來製作出大腦的模型,包括穀物、糖、米、咖啡、義大利麵、辣椒和扁豆、種子製作而成,目的是要我們思考商業廣告的操作背後也是鼓勵我們吃的比真正需要的還多,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究竟我們吃了什麼、如何吃、為什麼要這樣吃。


圖片來源:白飯不在侷限於盛裝於碗中看似單調的角色,運用食材與創意想法,以畫龍點睛的作法完成俏皮靈活的食物設計。)

農會的婆婆媽媽為了讓孫子、小朋友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們將白飯精細無比地變化成生產者和在廚房烹飪的大廚,讓小朋友在這吃盤料理時,能想到手上看似理所當然的食物,背後都有每一個環節中辛苦的勞動者參與生產。

看到這些媽媽們極具創意的作品,下回當你拿起一支香蕉、捻起一枚櫻桃,或是要摘下一片薄荷時,很可能腦海裡就會浮現如何將它們做成某個造型來傳達一個靈感或議題,創意來自生活,當然也可以來自食材,分享給朋友,大家一起來玩食物吧!

Part3: Design About Food

Design About Food 在食物設計領域中一個非常有趣的分類,設計的型式主要是來自於食物的靈感與對食物的關注或啟發,但本身是不能吃進肚子裡的,例如雞蛋造型的椅子或是壽司造型的隨身碟等。


圖片來源:除了壽司造型的隨身碟之外,現在還有壽司造型的手機殼)


圖片來源:英國知名的 Wool Butchery,用針織品生產販售不能吃的肉類食品)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很喜歡之前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Moder Food Flow的作品。在牆上一塊塊的牛肉,看起來新鮮可口,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它是一個長的像牛肉的盤子,發現了嗎?這就是 Design About Food 的例子,食物設計不代表都是可食用的才叫食物設計,它還包含了以食物為媒介素材,產品外觀如同食物一樣,來傳遞產品要表達的意思,只是它不能吃下肚而已 。

在這個作品裡,設計師欲表達的想法是我們的飲食習慣因為工業和食品業的進步而改變,肉食的需求大量增加,動物生長的效率也得跟著越來越高。看似物美價廉的工業化食物,在人造環境裡生長的肉類,俐落標準化並且迅速的生產著,然而低廉的價格,來自於我們看不見的社會成本。

延伸閱讀:食安危機再爆發!你不能不知道的三個食物陷阱


圖片來源:每一塊肉,應該是每一個盤子的外封膜貼了一些資訊,藉此提醒我們吃下肚的肉從哪裡來的。)

這塊「美牛」就是提醒我們吃下肚的牛肉是來自基因改造玉米飼養而來。

  • 飼料換肉率7:0。

  • 來源:集中飼養場。

  • 副作用:狂牛症。

  • 能量:液化脂肪、合成雌激素、抗生素、青眝飼料等一堆看不懂的添加物。

反芻動物經由青草獲得能量,他們是自然的奇蹟。但我們卻經由工業化的飼育過程,把它們變成我們最不需要的東西:另一種消耗化石燃料的機器。——《雜食者的兩難》

看完以看完以上三種類型,是不是覺得食物設計真是一門大學問,因為背後含括了跨領域的知識背景,例如工業設計、食品設計、心理學、美學設計等,下回再跟大家分享另外三種,分別是情境設計 Food Space Design、吃的設計 Eating Design 與食品設計Food Product Design,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來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