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因以「在地生活」为主轴,聊及包括北京的语言、环境人文特色与台湾职人异地工作的心态......为符合创作概念,故作者写作该文时,通篇以「简体字」完成书写。特此声明。

 

 

其实来北京是工作的,所以多数的时间我都在住处和办公室往返,每天打车时就是很单纯地跟师傅说:「水锥子东路,北朝阳路口」与「三里屯酒吧街口」。上班、回酒店、上班、回酒店......就生活上,倒是与在台北相差无几。

 

在一个新的地方生活,到底应该如何适应呢?前几天在Bar里和一群朋友聊天,有一个朋友他的形容我觉得挺有意思,他说来到北京(内地)不像去到美国、欧洲,因为到了那些国家,不止风俗人情不同,连肤色髪色也不同,说的语言更是不同,所以可以很陌生,可以充满新鲜感,可以对于所有的未知抱着一种无谓与好奇,甚至连危险都是一种冒险。但是在内地不同,是一种很微妙情绪。在这里我们有着相同肤色,说着相通的语言,在很多相同中却依然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也因为不是来玩的,适不适应成了许多来这里工作的人共同的问题。

 

一如我之前所言,来内地之前太多人跟我分享,哈,或说警告,台湾人在这里遇到的不习惯和必须「很注意」的大小事,饮食啦,购物啦,交通啦,人啦......等等的。我很理性地跟自己说,我们不能单凭一段短短的时间就去判断自己,是喜爱或可以在这里生存的,当然,我已经三十有几了,也不是笨蛋菜鸟,这肯定是如此没错。

 

中国很大很大很大,人口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但在中国,北京这地方却有他特别的吸引力。

 

北京,在三千年就已经是高度开发区域,同时是多朝(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经历的古今更迭,它同时存在现代的繁华与古旧的氛围。因为地缘的关系,除了有自己的历史地位,北京市面积大约不到台湾的一半,1900多万的人口比例却占了台湾的84%。在以汉族(泛称)为多数组成的基础下,也汇聚来自整个中国各地不同的50多个民族,甚至全世界不同的国籍的人种。北京单外来的700万人口就超过台北市再加上新北市两大城市。包括像北京CBD、三里屯、望京、五道口......这些地方都最能感受,中国式的民族大熔炉。

 

 

北京,独立充具着很自我的传统艺术、老字号、文学与饮食。北京,也很深染了多重外来的潮流、品牌与习气。随处可见的历史古迹,隐着现代街头涂鸦;老胡同里的四合院旁边可能正兴建着新大厦;炸酱面、烤鸭、涮羊肉、驴打滚、肉末烧饼、糖胡芦......很地道;各省料理、异国餐厅、麦当劳、肯德基、酒吧、夜场.......也四处可见。

 

这近二十来,台湾和中国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关系。就算说是矛盾的情结也不为过。这不不是一边一国的问题,不是一国两治的问题。在台湾,我十五岁就离开台南的家,分别在嘉义、高雄、桃园、新竹、台北......这几个城市住过不算短的时间。从台北搭车回台南与从台北直飞北京都差不多四小时。在台湾我一年不过也回老家两三次,但同样四小时,距离却大不同。

 

下了飞机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知道可能或许即将留在这里。我是异乡人,但我不想把北京当成异乡。

 

我听过太多太多来自台湾的人,总处在一种心态上不愿接受,却假装自己没事的状况,所以台湾人自成一个圈圈,每天跑趴、喝个滥醉、呼麻、瞎弄男女关系......或许因为寂寞,或许因为给自己没有必要的排外感,不愿跨出圈子和在地人交朋友,並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久了也忘记,也不去意思考。这样自我囿限的故事,来自我的旧试,更让人不忍卒赌。

 

我不想隐恶扬善,但最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方式,不就是放下偏见,重新学习,找到一个平衡点吗?我说了,这里很大,形色各种人事物,真的不要勉强自己,但更不要为难自己。

 

 

我喜欢在路上看这里的人,看他们的神情,他们的模样,听他们讲话的音调,然后尝试用这样的口音说话。在我曾经打了一小个半小时还拦不到车后,我爱看北京人是怎样泰然自若地抢出租车,这可得好好学习。我更喜欢打车时和师傅聊天,东聊西聊,从对话里最容易学到两岸在用词的差异。

 


当然,我还是经常被服务员弄得很不耐烦,哈!一直烤鱼烤了两小时,跟我说了四次「再十分钟就好」。但我还是会拉个路人问路边哪家烤串好吃,就坐下来吃,我不信一定会水土不服,1900万的北京人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来北京之后,多数的时间我都打简体字,甚至学「写」简体字,因为80后的网路世代其实透过各种方式认试繁体字,所以我也该学学简体字,甚至拼音打字,应该的。还有其实简体字不好写,大部分的人写字都很难看,我自己学写,可以增加辨视度。而且,很多字的念法是不一漾的哦!

 

工作时,也实会被气半死。但是好样的,屌的也很多,北方人很直率,很大咧咧,也很直白。我记得第一次被叫「哥哥」和「老师」,我东张西望后才知道在叫我,我都差点把可乐喷出来,真有趣呀!在台湾玩FaceBook,用Google,来了就玩微博,用百度......翻墙看运气,但也不至于接收不到台湾的消息。


 

我们也会有一群来自台湾的朋友,有些来了好多年,也有像我这种新北京人,在礼拜四的下班后到三里屯的「贰楼」,喝着叫做「宝贝」的酒,我们不买醉,只要一杯,可以聊上两三小时。有时候会没由来的开心玩闹,有时候会正经八百的讨论着一些观点。因为我们都来自各不同的产业,我们分享着大家各自工作想法,也不吝惜分享资源互相帮忙。当然,偶尔也会抱怨工作的苦水,却从不互舔伤口,我们喜欢喝完最后一口「宝贝」,再累都会笑着说good bye!

 

我们,全都是异乡人,所以适应这块土地,才能生存与活。不去刻意变成北京人,也不要忘记这是另一个栖身之地,不必麻痹催眠自己,也不必随波逐流。但总得open mind,学习融入。北京,不是致臻之地,所以确实不需要多余的乡愁,或强说愁,因为只是一个选择题,我们只消不断地向前走,并且不停止思考。

 

更何况,这城市,还有那么多值得去探索的人事物,辗转此间,故事,到哪里都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