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孤獨的必要,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地去享受複數的生活和自由的愛情。親愛的,開始練習獨處的藝術吧。

從開始有慾望後就幾乎沒有停止談過戀愛,包括經常陷入悲慘失戀情緒,習慣以戀情來治療戀情的我,現在每當朋友剛分手來找我喝酒,問我說下一步該怎麼辦,我都會說:「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吧。」

從前我的回應可能是,快點下載妳所能找到的所有交友 app,約個會或打個砲都好,最快遺忘過去的方法就是找新的事物取代那些記憶。直到後來我發現一個人若是不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釐清舊有關係中的毀滅性情感習慣,就算遇見一下個再好的人,那些鬼魂仍然會找著你,跟你索討妳積欠的情感債物。

到底什麼是獨處?一個人在餐廳吃飯就是獨處嗎?一個人看《愛在黎明破曉時》三部曲在沙發上睡著?還是一個人在酒吧裡喝蘇格蘭威士忌看 F. Scott Fitzgerald 的小說,等待別人和你談論創作及躁鬱的關聯?

同場加映:Before三部曲,愛在文字表達時

獨處並不是放任自己沈浸在原有的情緒之中,被回憶牽著走直到對自我的狀態感到麻痺。獨處其實是一種練習,像是緩慢卻持久的鍛鍊自己沒有用過的肌肉一般。

關於獨處,在這幾年來我學到三件非常重要的事,避免掉了一些原本將會形成的災難:

1. 寂寞是絕對正常的情緒反應

就像是所有酒癮患者在匿名戒酒會必須先承認自己的酒癮一樣,感到寂寞並不代表你是一個 loser,而只是在我們脆弱時經常會被寂寞的情緒給控制,不能自己。大多時候,寂寞其實就像是你在夏夜街上走著突然渴望手中有一支苦甜適中的冰涼啤酒,一個身體因為環境變遷而有的暫時反應。

有人習慣依靠跑派對或無盡社交解決這種寂寞,但常常發現事情只會變得越來越糟。因為寂寞並不是一種能量,你只要把它消耗掉就好。它是一個會不停循環的狀態,即使你在一段非常令人滿足的關係裡,它仍然會存在。就像是口渴一樣,隨著身體的狀態循環。當然寂寞的感覺有可能來自於從前情感面的創傷,但它不會永久地讓我們受困。只要每一次當寂寞來臨時,你正面歡迎它、接納它,像是一個已經疏遠了陌生的舊識,和它喝咖啡,一兩個小時過去後,你發現一切其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糕,你甚至意外地認識到了另一部分的自己。

推薦閱讀:轉身,是為了和自己遇見

我們對寂寞的恐懼並不是這個情緒本身,而多數都是害怕面對赤裸的自己。若無法處理這一層面的慣性情緒,戀愛並不會讓你不孤單,只會讓你更加沒有安全感。

很多朋友剛離開一段過於激烈的感情時都會說,我不要戀愛了,找人上床就好。但發現即使在自認為沒有放任何感情的交流中,仍是產生許多猜忌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那並不是真的獨處,只是一種暫時的心理防禦機制,讓人不用面對寂寞赤裸的樣子。戒斷掉沒有必要的曖昧或者令人性致缺缺的砲友吧!你需要的是一個完全的屬於自己獨處的空間,不會被慾望左右的存在感。唯有找到和寂寞和平共處的方法,才能在下一段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關係中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多久沒獨處了?學會獨處,才能和他人好好共處


圖片|來源

2. 建立新的習慣

剛離開一段三年多的同居關係時,我發現我的生活被完全地打亂。一開始的幾個月,連晚餐要去哪裡處理都會感到慌張,像是自己城市裡的觀光客,手足無措。這些突然多出來的時間和空間,和自己相處的陌生感,必須被新的規則重建和整治。

那是個冬天,在紐約常常一個人被低溫和大雪困在家無法出門。因為經常失眠,我決定嘗試我非正式心理諮商師的建議,在睡前喝一杯紅酒。以前我總覺得這種習慣是只有美國電視劇中那些住在郊區的憂鬱失婚婦女才會有的行為,但我意外地迷戀上了這件事。每個令人鬱鬱寡歡的週日晚上,我會去街角的小酒品店,選一支便宜的加州產 cabernet sauvignon,一邊晃著酒杯一邊結束最後的週一工作準備,或者一手拿著熨斗燙隔天要穿的襯衫。

紅酒成為我的陪伴,我和它的關係是過渡的,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刻,有一個可以期待的、既定的、不會讓人失望的步驟,並且是純粹關係於我個人的享受。沒有討好也沒有期待。這個習慣幫我階段性地重新建立起我和自己身體的關聯,將太過適應兩人生活的記憶賦予新的程式,直到有一天我不再需要刻意的規則,也能隨時享受單人的節奏。

推薦閱讀:3個步驟、3支酒,輕鬆進入品酒世界

有人喜歡去健身,有人喜歡學習烹飪,有人去學德文,什麼習慣都好,但是心裡總是還會期待著「這樣我遇到下一個人時可以成為更好的情人」。這般的想法雖然可以成為一股動力,卻也容易讓人因為期待無法實現而感到更加失落。是否有辦法能在這忙碌的日子中,找出那麼一些時間唯獨保留給自己呢?獨處的意義在此,為了自己的慾望和快樂,停止為了想像中的情人而活吧!

3. 美國電視劇 ——別人的人生沒有你想像的完美

我必須說我的失戀是靠著幾齣美國電視劇的陪伴走過的,跟著劇情一起罵髒話或者大哭大笑,在情感最複雜困頓的時候想像融入別人的人生。為什麼要看美劇?絕對不是因為它倡導健康快樂的人生還有 happy endings,正好相反地,我認為好的劇本呈現的都是人性最矛盾的模樣。近年來,美劇中經常描繪的寂寞——失去伴侶的寂寞、在婚姻中的寂寞、約不到砲的寂寞、出軌的寂寞、被孩子痛恨的寂寞——都是終極的佛洛伊德崩毀家庭敘事。

觀看這些故事的重點並非在於比較自己人生和劇情進展的悲慘等級,而是去察覺即使在最美好夢幻的人生藍圖之中,危機終究會發生,那不得不去面對孤寂的危機、安逸舒適生活和自我追尋的矛盾、慾望的自由和道德價值觀的掙扎。在美劇中,我看見社會框架下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目標程式的反思,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個人主義造就了自我發展和自我意識建立的重要性:連吸血鬼都會有自我認同危機(《噬血真愛》 ),而必須遠離所愛的人,追求更廣大的集體目標。

推薦閱讀: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簡單四格遊戲,建立你的自我價值

美劇教我的是不要太容易相信美好的故事,那經常是我們錯誤處理寂寞的來源。在任何看似完美的感情中都有它本身的潛在危機,逼迫著每一個人必須好好審視自己心中的魔鬼。從 1994 年開始,演了整整十年的《六人行》(Friends),和相隔沒有多少歷史時間的《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直到近年的新世代描繪城市愛情生活代表作像是《女孩我最大》(Girls)和《尋》(Looking),我們看到的是戀情和友情網絡更加速的崩解:再沒有一間大家下班必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鬧的酒吧或者公寓,工作變遷快速、未來不詳,砲友可能會愛上你、青梅竹馬會離你而去,即使和心中的真命天子同居了也必須面對開放關係所帶來的不安。這些敘事並不是所謂「現代社會的道德崩壞」,不過是人們必須學習更快速並坦誠地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而非預設大家想要的都是一樣腳本的人生。

獨處是接受個人的期待和價值永遠無法完整地和另外一個人表達,即使是擁有了愛你到骨子裡的人,仍是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調適並磨合至最和平的狀態。獨處的哲學是要我們學會去接受生命會帶給你的一切可能,並不一定在你原本的計劃之中。唯有透過日常的練習,正面迎接孤獨的必要,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地去享受複數的生活和自由的愛情。

你會喜歡:你今天,Me Time 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