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我們,為何如此迷惘?聽聽溫柔對待生命的海苔熊怎麼說。你該學會的,其實是為了自己慢下來,找回本心。

有時候,我們越是追求,越是貧窮。

總是想要抓住很多,忙碌過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邁向平靜的第一步,其實就是練習讓自己從「工作模式」(doing mode)轉換到「當下模式」(being mode)[1],停止去擔心東西會從手裡面流失,全心全意去感受每一天與自己相處的日子。

近年來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2],總是專心投入的人,比起一天到晚思考神遊(Mind wandering)的人更幸福。當你終於能夠好好吃飯、好好搭車、好好洗澡、好好向身邊的人真心的表達你的情緒與感謝,而不是一邊吃飯一邊YouTube、一邊搭車一邊滑手機、拿著蓮蓬頭想著今天的懊惱和明天的工作、甚至用下意識來向人問候或感謝,你會發現,你的每一刻都是充實而珍貴的,也因為你對生活的用心,讓你更能夠找到自己真實的心。

有些人常常困頓在煩躁當中,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害怕被人討厭、每天在追趕著 to do list,夜闌人靜的時候卻仍覺得空虛。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越是四處奔走,越是覺得不夠?因為最充實的部分其實是你的內在,而內在並不是你往任何方向去衝去闖可以到達的,相反的,正因為他就在這裡,你只需要停下來,用心感受,其實就是「Mindfulness」的精神[2]。

Mindfulness,我們翻成內觀/止觀,最早用於治療邊緣性人格,他們的情緒常常是大好大壞,對人的評價也很戲劇化,常常前一天還愛你愛到死,後一天就恨你入骨。其實就是一種和「當下」共處的技巧,關注此時此刻,全心投入。

推薦閱讀:別讓人生被未來綁架!「活在當下」的三個行動

「我和個案像是兩個好朋友,一邊淋著雨,一邊看著地上的雨滴激起的漣漪,產生又消失,消失又產生,沒有注意到肩膀已經被雨沾濕,也沒有想要逃離這大雨。」唐子俊精神科醫師在《憂鬱症的內觀認知治療》一書譯序中如是說,談的就是這種「關照」的狀態[3]。

兩種「亂過生活」的行為模式

我覺得,這世界有兩種常見的行為模式:「匆忙性焦慮」和「匆忙性逃避」。

前者習慣焦慮,匆忙生活,擔心別人評價,小心行事,總覺得可能會對不起別人,活在他人的期待和無限的緊張中,想完成很多、抓住很多,轉身以後卻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獲得,就像在海灘上伸手握沙一樣。

後者,總是用忙碌的生活來麻痺自己的情緒,曾經被傷害、被不當對待、被拋棄的經歷讓他們不願意再相信、不願意再願意再相信、不願意再與人交心,只好封閉情緒,因為不去感受就不會痛,不要接觸自己就不會失落,但到頭來他們同樣什麼也沒有,因為你不可能一邊麻痺自己的脆弱,又打開感受去享受快樂。「我們無法只麻痺一半的情緒,所以當你嘗試逃避經驗不讓自己受傷的時候,你也放棄了真實的快樂!」Brené Brown 在演講中這樣說。

還有一些人,活在上述兩種模式的拉鋸中。有時擔心,有時裝做若無其事,想要大家對自己的贊同或認可,但又假裝漠不關心,隨便都可以。當狀況真的發生的時候,心情還是會受影響,重複反芻(rumination)這些經驗,或是壓抑(suppression)要自己不要想,但不論如何都心都不能平靜。洪仲清心理師說,平靜是快樂的開始,不能平靜的人,當然也很難快樂。

推薦閱讀:你今天,Me Time 了嗎?

內觀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停下來,觀看自己現在的樣子。問問自己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感受是什麼。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不讓思緒被拉走。

靜心的三個步驟

1. 覺察(action awareness)

注意到自己正在做什麼。例如我是一個超級匆忙的人,其實就是張德聰老師《壓力生活美學:張德聰的自助舒壓手冊》說的「時間急迫症」,連吃飯都會咬到舌頭的那一種,像是我學生今天才跟我說「老師,你真是『風一樣的男子』,上一秒才在我身邊,下一秒就不見了!」。所以我最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匆忙,注意自己的速度,當然這還不足以讓我慢下來,但是每次發現,我就會提醒自己「慢下來、慢下來」。雖然有很多事情待做,不過老實說那些事情也沒那麼急,很多急迫都是自己想像的。

2. 觀照(observation)

退一步在看自己,不去評價(non-judge)、不對內在感受(如憂鬱、沮喪)反應(non-reactive to inner experience),單純只是描述現在的狀態(想像前面下雨漣漪的例子)。

3. 接受如所是(acceptance)

內觀認知治療大師 Jon Kabat-Zinn 在《當下,繁花盛開》一書中用一個很棒的比喻[4]──你可以想像現在經歷的情緒(憂鬱、罪惡、焦慮、沮喪、擔憂、無力)像是在雲朵上,或是搭載在水面上的落葉,那些情緒都不是你,不需要把它和你等同[5],因為「外化問題」是近代治療當中很重要的一環。

想像這些情緒從你前面漂過,不需評價它,只是看著它,讓它經過。當你終於開始練習停下來感覺,看見自己的匆忙,是如何經由浪費變成疲憊,你就有機會從新的人生當中,一天一點的貼近平靜。


(來看四月專題,回顧那條 20,30,40 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