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而言,理論與實務經驗哪個比較重要?技巧與知識孰輕孰重?只願意知道「最佳解法」的我們,其實是種懶惰與傲慢。

記得在大學的時候,常常會聽到「我們的課程著重於理論與實務連結」、「不只理論,我們更重視實務上的實踐」等等的話,甚至有些課程乾脆就直接掛上「管理實踐」、「實用行銷」、「XX實務探討」之類的詞彙。好像理論是一件多麼八股、多麼食古不化、多麼脫離現實世界的東西。

到我大學的最後兩年,我也漸漸開始著重在於怎麼去應用、怎麼去實踐這些東西的「技巧」上面。甚至有機會代表系上出去分享心得的時候,也脫離不了「我如何將學術應用在實務上」的相關主題,似乎這句話是一個簡單的模板,我只要照著這個方向說就沒錯了。而說久了好像也會自我催眠,覺得自己學得很好,只要我能好好地掌握這些「技巧」,我不用再多去讀那些無聊的「理論」和「知識」。

推薦閱讀:你不是書讀得少,而是經典讀得不夠

這也是為什麼我那時候即便申請上了,最後也沒有選擇在台灣上研究所的原因。因為我認為我都懂了,我不覺得我在研究所能夠學到許多新的知識,我認為或許我直接去工作能夠學得比較多,那些「職場上學到的東西」,遠遠比我在研究所「關起門來苦讀」所學到的東西來得更有價值。

但其實我根本不懂「理論」,我也認為我不需要懂,如果我知道怎麼樣把一件事情做好,為什麼我還需要去多花那麼多時間念一些無聊的東西呢?

仔細想想其實那算是一種偷懶,回顧過往,我們都不斷地找尋一條好的「公式」,比如說大學以前的人生公式是「好高中-->好大學-->好研究所-->好工作」,念了商學院這道公式稍稍轉變成「大學-->實習-->工作一兩年-->MBA-->更好的工作」,大學所學的也只是如何「好好應用這些公式」或「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率的使用這些公式」,行銷是如此,策略是如此,管理也是如此。

同場加映:賽局理論不會教你的事

而我們卻都不曾好好的去思考到底我們是怎麼樣得到這些公式的,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工作?為什麼我們會成為我們現在的這個樣子?世界為什麼會是現在長成的這個樣子?我們不知道。

我們也太習慣於接受周遭生活當中的「理所當然」。做事、做人,都是由一個個「理所當然」所堆疊起來的結果。但這個「理所當然」的理是什麼?我從來沒有思考過。

一直到來英國唸書以前,我也是認為我不會學到什麼太多的東西。我是那樣的盲目和自大,以為天也就這麼高,地也不過就這麼廣。然而英國是一件很古怪的地方,幾乎所有的名校,都是相當專注於研究與理論的。而這是我人生目前為止讀過最多學術文章的時候,我也重新認識了我在台灣花了四年多所念的「管理學」是什麼東西。

這些日子以來我都隱隱約約有所體悟,但卻依然還是矇懞懂懂說不出個所以然,一直到最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問我關於英國學校的事情,我才隱約瞭解了一些東西。

她說,她對於英國好學校的課程都覺得很無聊,都是各種的理論和研究,她未來又沒有要當學者,覺得不太有必要去懂哪些研究方法、管理理論之類的東西,反倒是有些不是非常有名的學校課程內容看起來都比較有趣、更加實務導向,她覺得這樣對於她未來比較有幫助。然後她問我看法。

然後我重新面對這個問題,為什麼英國的學校會這樣的重視理論,甚至有些人會認為「太過重視」理論呢?我思考了一下,整理了我這半年以來的體會,跟她說了一下我麼看法。

從我學校的校訓開始:「通曉萬物的道理」,然後我們花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念了跟山一樣高的文章,念過了一個又一個理論,有些相輔相成,有些互相矛盾。一下子A反駁B,B又反駁A,然後C出來說其實A和B都不對,我們需要找到D,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常常會懷疑自己到底看了什麼鬼東西,為什麼不直接跟你講結論就好。

「拜託,直接跟我講正確答案吧。」

但所謂的社會科學所研究的,是你所看到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的「背後原因」,很多時候,其實沒有正確答案,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以及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這個現象,都能解釋得通,差別是有些理論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更好地去「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而某些時候能夠運用的理論卻在另外的情況下完全不能使用。

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跟電影《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一樣,找到一個任何時候都通用的理論呢?的確是有可能,但如同史蒂芬霍金這樣的天才在物理學上至今都沒有找到一個萬物理論,更遑論是社會科學。

我們不是神,我們不是全能全知,不能通曉所有事情的道理,我們只有極盡所能的,盡量去接近真相。而在這樣的過程,我們需要理論的幫忙。

在念這些文章的時候,常常你會看到許多文章是1970、1980或1990之類的文章,這些文章在這麼多年前,就能夠大致的去描述我們現代社會所可能會產生的問題與種種現象。常常在這種時候我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這些理論和知識,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形塑了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建立了我們所熟知的「理所當然」,甚至影響了我們的認知和我們的行為。而很多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不過僅僅發源於近50年之間。我們所熟知的公式,我們想要找到的正確答案。其實都不是這個世界的正確答案。

因此不管眼前的東西看起來多麼理所當然、多麼堅固、多麼不可抵抗,一切都可以改變,也都會改變。而在改變的時候,我們所熟知的公式,將不再是最好的答案。

於是我才稍稍明白我們的校訓,我們學這麼多的理論,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去明白現象的前因後果,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們會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我們學研究方法,不是為了讓每個人最後都成為學者,而是這樣嚴謹的態度和方式,能夠讓我們在未來都依循邏輯去檢視所有的事情。我們被教育要尊重學者、重視文獻參考,是為了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尊重知識、去尊重萬物、去學會謙卑,不要如此傲慢的認為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

推薦給你:瑞典震撼教育:六星期的課程,勝過四年的台灣大學教育

而理論,是最實用的東西,讓你知道你有所限制,讓你知道要去懷疑,讓你知道要去思考,不要這麼簡單就接受一件事情,不要期待所有事情都有正確答案,去勇敢地正視問題,去勇敢地挑戰一切,去勇敢地問為什麼。

學了這些東西,我可能也很難跟你說實際上我到底學到了一些什麼,我可能也無法馬上就展現出過人的工作能力,但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有用上的時候,在我所不能確定的時候,用我不能猜到的方式去幫助我,或許求學的過程也是求道的過程,道可道,非常道。

走到學校外頭,幾棟零星的建築外面,就是川流不息的人潮,回過頭看,白茫茫的迷霧籠罩的那些建築,難道是遺世獨立的象牙塔嗎?我不知道,世界還是一樣,而我能夠做的,依舊渺小的可憐。

但我知道,走過這一遭,至少我眼中的世界,已經跟從前不太一樣了,而我也有了面對一切挑戰和困難、萬折不悔的勇氣。

同場加映:「這個時代,答案在年輕人身上」專訪創意工作人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