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帶來讓演員帶著走的移動劇場,像氣球一樣充氣而成的劇場、漂流在河上的劇場你有聽過嗎?

帶著走的舞台-移動劇場

近年來表演處處可見,不再侷限於正規傳統劇院,公園、美術館、書店、機場穿廊、開房間演出、咖啡店表演等,讓「劇場表演」增添想像趣味、無窮可能性與親和力。既然表演者可以出走鏡框舞台,表演空間有可能也出來走走嗎?

深受1960至70年代前衛藝術(Avant-garde)的影響,全球劇場圈開始一連串實驗性質的演出,劇院不再是唯一的表演空間,閒置的公寓、搬空的醫院,汰舊的飯店,街角的兒童遊樂場,皆成了表演場所。

同場加映:跳脫舞台的表演場域!劇場的多媒體想像

對於許多表演者而言,表演雖帶到了傳統劇場之外,但它仍然被侷限於一個既定的地點中發生。在固定場所演出的方式逐漸不再滿足表演者時,腦筋動到表演舞台,於是拓展了新的演出方式-「移動劇場」(Mobile Theatre),顧名思義,就是跟著表演者隨時移動的同一演出空間。


《Tiny Travelling Theatre》由 aberrant architecture 打造
圖片來源:aberrant architecture

劇場這麼大,怎麼移動?

一個劇場要能容納一定數量的觀眾,必然有一定的規模。要搬動如此的空間,勢必需要將這個空間拆解、運送、再組裝。因此,在考慮到搬運與拆裝舞台的效率與方便性,劇場建築師開始有了新的挑戰。他們開始思考:要如何建造一座既好拆裝、又好移動的舞台呢?

受2009年巡迴演出的影像表演《ID – Identity of the Soul》聘雇,一間挪威的建築設計公司「Various Architects」在2008年發表了一座獨特的移動劇場-Mobile Performance Venue。為了能讓《ID – Identity of the Soul》在世界各地展演,這座 Mobile Performance Venue 除了要有設計感,更需要方便搬動。

為了達成客戶的要求,Various Architects 設計了一座由充氣材質、輕質量纜線,與鋁製的骨架所搭建而成的巨型劇院。劇場建築本身占地2000平方公尺,可以容納3500位觀眾。如此龐大的劇場,拆解後雖然仍需要30個40呎長的貨櫃才能容納,裝台時間需要花費兩週的時間,但比起相同規模的表演場所,這座 Mobile Performance Venue 已經相對非常的輕便與經濟了。

你會喜歡:嘆為觀止的湖上歌劇院 Bregenz Festival


Various Architects 設計 Mobile Performance Venue
圖片來源:Various Architects

類似的充氣劇場在近年來也越來越興盛,而隨著塑料材質的優化,充氣物本身已可以自成一個表演空間,並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材料來支撐。這樣的「充氣劇場」好處是可以將表演的場地輕鬆的拆除(洩氣)與裝台(充氣),拆除後的劇場方便收納,體積也比傳統舞台減少許多。更好的是,充氣劇場可以輕鬆被搬動,因此可以將劇場推廣到世界更多的角落。

2013年英國雕塑家 Anish Kapoor 與日本建築師 Arata Isozaki 就聯手打造了可以容納500位觀眾的充氣音樂廳-「新方舟」(Ark Nova)。這艘「新方舟」首航便到了日本在2011年受大海嘯摧殘最嚴重的宮城縣松島町,並接續在日本東北各個海嘯受災城市巡迴,將藝術撫慰的力量傳達到災民的心中。


「新方舟」(Ark Nova)/圖片來源

小舞台移動,全靠一台「變形金剛」

可以理解的是,許多知名的大型演出,擁有為了特定演出量身打造的許多機關,為了保持整趟巡迴演出的原汁原味及技術順暢,會全程使用自己的同一套舞台,因此站站拆卸,站站重新組裝。然而,對於擁有較少時間與資源的團體來說,這樣的方式卻不可行。因此在不被固定場所侷限,也不花太多力氣拆裝舞台的條件之下,規模較小的「舞台車」逐漸崛起。

同場加映:世界上最強的花車遊行

在台灣,講到可以移動的舞台,就不免要提到經典的「電子花車」。在電子花車上舉辦的表演,客源主要為台灣傳統的辦桌流水席。表演者一天或許需要在數個宴席上表演,對於「跑場子」所要求的,便是效率與行動性。結合這兩個需求,將交通工具改裝成舞台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經過精巧的設計,大型卡車不僅可以成為表演者的載具,更可以透過簡單的操作,如變形金剛一般,讓一般的卡車伸展成為華麗的舞台。

如此的載具也形成了台灣特殊的移動劇場文化,知名攝影師沈昭良更到台灣各城市拍攝一系列如此特有的舞台車,紀錄下獨一無二的光景。


沈昭良攝影作品《STAGE》
圖片來源:
數位島嶼

將載具改裝為表演空間的「舞台車」其好處不僅是機動性強,由於體積較小,更適合前往較偏鄉,或是資源較不足的地區。紙風車文化基金會在2014年就打造了《藝術卡車》,目的將藝術送到全台超過7800個村落,讓無法到大城市欣賞表演的人們能在自己的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美好的演出。


紙風車《藝術卡車》/圖片來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劇場也隨之演化,從固定不變的定點建築,慢慢透過新素材的運用,可以讓舞台本身跟著演出者「出走」到各個地點。在這樣的趨勢之下,也讓世界各地的劇場建築師與表演者也在不斷探索未來「移動劇場」的可能。

四年一度的全球性比賽-「國際劇場建築競賽」是一場挑戰劇場建築師跳脫傳統舞台的框架的競賽,鼓勵建築師天馬行空,發想出最創新的表演空間。2015年第九屆國際劇場建築競賽就要邀請全球建築師,創作出能漂浮在河上,又能在河中央被拖動的「漂浮劇場」。當劇場不僅是被移動到河流上,更要能在河上移動,這下又能激發出什麼樣的「移動劇場」創意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5年第九屆國際劇場建築競賽場地:德國柏林施普雷河(River Spree)
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