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裡有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叫做「焦慮依戀」,對方越愛你,你越不信。為何我們越愛越小心翼翼?

坐在k房裡面,點了首陳奕迅的『淘汰』。

四面都是不會說話的墻。

過門音樂還沒結束,我的眼淚就已經潸潸地流下來了。

『我說了所有的謊 你全都相信』

本能似地把手伸了出去,想要找尋你的手,如往常一般想要握着你的手。但是尋覓了一會後,才發現,你已經走了。

想起我們以前的種種,所有關係裡的甜蜜、親密與回憶。我的眼淚不聽使喚地一直往下掉往下掉。

擁抱過的沙灘、親吻過的嘴唇、留下誓言的那棵樹,難道你都打算這樣把我從你的臉書刪除一樣,把它們完全刪除了嗎?你忘了我們說過要一起去的地方,要一起實現的未來了嗎?

『 簡單的我愛你  你卻老不信』

盡了最大努力去證明自己的愛,為什麼你最終還是不願意相信?每天無時無刻對你的牽腸掛肚,每時每刻對你的關懷備至,你怎麼都最後還是認為我不是真心地愛著你?

從一開始的交往,我就意識到你的不安全感。我知道我必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換取你的信任。打從一開始我就已經作好準備了。你的焦慮依戀形態(anxious attachment style),我是很清楚知道的。你會急迫地利用積極的方式去獲得關係中的親密,但是卻害怕被拒絕與拋棄。我懂的。(更多有關依戀形態,請參考注解

我知道你處在一種想要被愛卻害怕被傷害的矛盾當中。我想要努力地用我的溫暖去融化你身上刺蝟般的刺。

但是你沒時間,也沒耐性等待了。

同場加映:當愛,走偏的時候

『你書裡的劇情  我不想上演 
因為我喜歡 喜劇收尾』

你也說過,留在我的懷裡,覺得好安全。原來我就是你找好久好久的避風港,防空洞。 雖然,偶而你會發脾氣,偶而我會失去耐性。

推薦閱讀:親密關係裡的三個關鍵時間

對不起,我的耐不住,讓你失望了。

『情歌的詞何必押韻 就算我是K歌之王
也不見得把  愛情唱得完美』

我往心理學裡面找答案,找尋可以回答為何我們變成了陌生人的答案。曾經我們那麼地好,曾經我們那麼地接近彼此,曾經我們就認定對方使我們一直在找的那一個人。

為什麼情況會演變成現在的局面?為什麼,為什麼?

『只能說我輸了  也許是你怕了 我們的回憶沒有皺摺 你卻用離開燙下句點』

Peterson (2014)告訴我的,原來焦慮依戀形態的人,在被提醒有人深深地愛著他們的時候,他們會產生自我懷疑的現象。(更仔細地說明,焦慮依戀形態的人,在進行回憶起曾經被深愛、被疼愛的寫作任務之後,他們的內隱自尊 implicit self-esteem 會變低。)

由內往外的質疑,使到焦慮依戀形態的人們對自己的信心缺乏。當外界對他們說明他們的價值時,(如別人告訴他們『你是值得被愛』,『我愛你』,『我很珍惜你』),雖然他們在口頭及意識上認為他們的自尊提升了,但他們的內隱自尊卻下降了。Peterson(2014)認為,他們在這個時候,反而被提醒去思考自己的可愛程度(lovability),自己是否值得這一份被疼愛、被珍惜、被捧在手心上的權利。

推薦閱讀:一輩子都親密不了的戀人關係

由於焦慮的性質,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懷疑自己的現象反而出現了。

『我值得這一個人對我那麼好嗎?』
『他大概不是真心的吧?』
『幸福的高峰是着未來失落與難過的預兆吧?』

觀念影響着行為,焦慮依戀形態的人們在懷疑着自己的同時,也提醒着自己必須在這段關係裡的小心翼翼,在關係裡出現急躁或負面的行為(如認為對方不那麼可愛了,爭執、無理取鬧等等)而間接把對方越推越遠。

擁有焦慮依戀形態者,終其一生在追求被愛的關係。然而諷刺的是,當他們得到被愛、被疼的機會時,卻由於懷疑與焦慮的人際關係特質,使他們離自己追求的理想越來越遠。

外界的不斷地重提他們可愛的價值,反而不是提升他們自我的方法。最終的,還是需要自己從內至外的自我認同。

所以,當我很努力地對你說我愛你,很努力地對你好的時候,你也是處在這種不斷自我懷疑的狀態中嗎?

『只能說我認了  你的不安贏得你信任 我卻得到你安慰的淘汰』

我不曉得應該要怎麼做。如果不斷地去證明自己的愛,不是一個讓你安心,讓你認為自己值得我對你的好最佳方式,你可以告訴我我應該要怎麼辦嗎?

同場加映:沈默,讓他越走越遠

以為努力就會得到愛情。最後焦慮依戀形態還是打敗了我。

 

 

Reference:

PETERSON, J. L. (2014). Explicit thoughts of security activate implicit self‐doubt in anxiously attached participan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insworth, M.D., Blehar, M.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注解:

[1] 文內心理學解釋皆參考Peterson(2014)內文後改寫。

[2] Ainsworth (1978)就 John Bowlby 的依戀理論中提出三種依戀形態,大多數人屬於的安全依戀形態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以及少數人的矛盾依戀形態 (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迴避型依戀形態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3]不同依戀形態在陌生狀況 (Strange situation)的呈現 可以參考這個youtube影片。第一位寶寶是安全依戀形態的代表,媽媽離開後會哭鬧,媽媽再次回來後,可以很順利地安撫寶寶之前焦慮的情緒,寶寶的注意力也完全地在媽媽身上。

1.54秒的寶寶是迴避依戀形態的寶寶。當媽媽回來與他相聚時,他不與媽媽眼神交流,手也不主動地擁抱媽媽(可以和安全依戀形態的寶寶做比較),寶寶眼睛朝下,不哭不鬧的寶寶,在媽媽嘗試與他溝通時,依然眼神呆滯地不看媽媽一眼。

2.40秒的寶寶是矛盾依戀形態的寶寶。在媽媽回來之後,依然難過地大哭。媽媽的安撫無法消解他對於媽媽離去的怒氣。他拒絕媽媽給他的玩具(愛),處在一種需要愛,但卻拒絕愛的矛盾狀態。

更多有關依戀形態,可以看看皮皮之前的給最親愛的你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