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難免懷疑一個人可以很好的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談感情?聽聽海苔熊用心理學的角度與我們分享,怎麼愛,才快樂?

前陣子兩性作家女王結婚的事情,正反兩面討論得很熱烈。有的人抨擊她「欺騙」讀者,怎麼當年說單身很好,女人當自強,現在卻幸福結婚?有的人說,隨著年齡,愛情觀改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倘若暫時撇開商業化的部份不談,為什麼當初說一個人也很好的人,現在還是選擇了另一個人?為什麼有些人本來不相信愛,最後卻還是找了個人陪伴?讀著這些正反評論的時候,腦中突然閃過了多年以前林以正老師的《繁花如何再生繁花》一文,才發現,自始自終糾結著我們的並不是愛情本身,而是「親密」與「自主」之間的平衡[1]。

或許從相信愛情、不敢愛怕受傷、回頭愛自己,再到「重新相信愛」、一點一點找回勇敢,本來就是一個人一生愛情旅途中必經的歷程。換言之,那些曾經對愛懷抱真摯希望的人,有一天可能因為對方的背叛、期待的不圓滿而感到心痛無奈;那些因而對愛失去希望開始反求諸己,說一個人堅強也好,倡導好好工作愛自己的人,有一天或許也會重拾再愛的可能。

同場加映:給自己一個機會,再次相信愛

「像我這樣的適婚女子,當然也想過青春留不住,也曾自暴自棄地想說誰來示好就在一起算了,或者是想說乾脆裝帥說自己就是不想結婚好啦!不過辦不到,就是辦不到。在光陰的階梯裡看著對的錯的人光陰交錯而去。拒絕著不來電的好人,跟一些人開著玩笑推托毫無意義的邀約。我只想要先把自己調整好而已,站著奇怪的姿勢,遇到再多對象也沒用。若永遠只會傷害愛自己的人,或者永遠遇到事情都不能誠實面對,只會逞強、發脾氣、怕被傷害,怨天尤人,有多少的愛,都不夠用的。」貝莉在《既然愛情留不住》裡這樣說。

那些倡導「為愛勇敢」、「相信愛」的兩性書之所以可以一直暢銷,或許是因為我們一直需要被提醒:我們都傷過、痛過、也怕失去過,所以我們有時失望,有時感到無力,但在一陣子沈寂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還是需要陪伴,需要關懷。

嘿親愛的:一個人也很快樂並不代表拒絕愛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關係的建立,從來都不是只有甜蜜,而是悲欣交集。雖然我們總是說,愛裡不需要比較,交往不要斤斤計較,但心中的那一把得失的尺,卻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是我付出的比較多,還是他付出的比較多?我為他做這麼多,他究竟有沒有在乎過我?他對我好好,其實有點虧欠他……

他捨棄了晚上的公會團練,到公司樓下等你,和你一起去慶生;你為了睡前跟他說句晚安,等他忙完到一點多才闔眼;壓抑心裡恐懼、打扮整齊去見他爸媽,儘管自己百般不想去;連假本來計畫要做模型,卻因為他的一句話,開車帶他去中部看煙火等等。

重新安排時間、和朋友改約、陪對方一起做他喜歡的事、甚至是對方發飆時不離開,都是一種愛的修煉;每時每刻,我們都在獲得和犧牲中調整自己的彈性。

延伸閱讀:愛的最高境界不是愛到沒有自己,而是捨得不計較

可是,如果愛這麼累,為什麼我們要進入一個關係?而不是一個人就好?我覺得,電影《Shall we dance》裡的這句話說得很好:

“The world is too big we're so small and lonely. We need a person witness to our life, care about every detail as much as we do.”

世界這麼大,我們是如此的渺小和寂寞。夜闌人靜時,躺在床上孤單的想著:為什麼我要這樣活著?這個世界「有我」和「沒有我」到底有什麼差別?但如果你有一個愛你的人,細心照料你的生活點滴,一切或許就會有些不同。

我們需要一個人關照、見證我們,見證我們曾經活過。

所以,我們想要進入一個關係,並在那之中被了解、被支持。可是,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只要有「關係的維繫」,就會有「需求的衝突」。這也意味著,只要相愛,犧牲就伴隨而來。

那麼,進入關係的代價是什麼?要犧牲多少,才會開始覺得不對勁?這就是一開始談到的「親密」與「自主」的拉扯。

親密關係中的三個課題

也因為這樣,林以正老師歸納了愛中的三個課題,我結合一些自己的理解,歸納如下:

1.愛他之前先愛自己

我們近來的婚姻滿意度研究(以及西方許多依戀研究)都揭露了一個穩定的事實:那些對關係懷抱著不安、不能好好愛自己的人,通常在愛裡也會很辛苦[2]。如果你無法好好愛自己,那麼你可能會常常懷疑對方的愛是否真誠(儘管你知道這樣不好)、擔心自己不被在乎、或是乾脆與愛絕緣、不相信愛情,反正只要不去相信就不會有失去(如果對方是這樣,他可能就是「愛情食客」),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怕被否定或討厭。

可是越是不愛自己,離穩定的愛就越遠。在開始愛自己之前,不論是單身或是有伴,你的生活會一直圍繞著不安。這份不安,或許化身成單身時的「自我欺騙保護殼」,也或許成為戀愛時的「不願溝通心理屏障」,在你和幸福之間,築了一面牆。

推薦閱讀:相愛靠緣分,愛自己是本分

 

 

2.愛自己所以愛他

「愛自己」三個字說得簡單,有時候卻要花一輩子去練習、去體會。當你投入一段感情、卻重重地受了傷之後,對愛、對自己的懷疑便會隨之而來[3, 4]。你會想著:我真的夠好嗎?我真的值得被愛嗎?如果曾經最關心我的人,現在都可以去關心別人,如果我最信任的人都變得不可信賴,那麼世界上到底還有什麼事情可以相信?失去他了以後,我還剩下些什麼?

可是,沒有一段關係是完美無缺的(同場加映:毒性關係)。也沒有人能「永遠」符合你的期望。如果有個人能永遠符合你的期望,那他並不是在做他「真正的自己」。所以在傷過之後,你或許會有些遺憾、或許會想起一些不堪、或許會恨他或恨自己、甚至因為這些經歷對愛失去了信心,但讀過一些文章、經歷一些事情之後,你會發現,繞了一圈,才願意承認,自己還是需要愛的。(延伸閱讀  愛自己:我愛你,但我更愛我自己

以前我們會說:如果你好好照顧我,我也會好好照顧你。但現在我們應該這樣說:如果我為了你好好照顧我自己,你也要為了我好好照顧你自己。如果你給的愛,是建立在「愛自己」的安全感上,這樣的愛就不會變患得患失。

3.愛他才能夠愛自己

但是,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讓自己好、滿足自己的需求、走向自己的理想,這一連串的自我擴張(self-expansion) [5],很可能讓對方覺得他都不被在乎。所以,這裡我們該學會的是「看見對方」,讓「我」變成「我們」。感恩、慈悲、關懷、同理、傾聽等等,這些有利關係的行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把注意力放回對方身上[6-9]。唯有這樣,你才能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在乎的是什麼,而當你支持對方的時候,對方因為感覺到被愛、被關懷,也會開始支持你,形成正向循環。

一直以來,你之所以在「懷疑愛情」與「重新相信」中徘徊,或許是因為你把步驟走反了:你總是「先」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在乎對方的一舉一動,想藉由滿足他來獲得關愛,但又因為期待太高失落、無力、對愛失去信任,「才」跟自己說戀愛不重要,愛自己最好。可是這樣的「愛自己」其實是假的,說穿了,你的「堅持」單身只是怕再失去。

同場加映:付出不是等價交換,而是愛的不求回報

從抱怨中,找到自己的三個優點

在「愛自己」與「愛對方」中取得平衡,也是在「親密」和「自主」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很難,但並非無法達成,而現在可以達成的「一小步」就是「覺察」。在每天和自己相處、和對方的互動中退一步去想:我/他的情緒是什麼?我/他需要的是什麼?

你也可以從這一刻開始,花五分鐘練習「愛自己」。一個常用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10, 11]的實用的方法是:

  1. 抱怨三分鐘
  2. 不評價
  3. 從中找到自己的三個「具體」優點。

抱怨:我總是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花太少的時間陪伴身邊的人。演講、寫作、還有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獲得了很多成就感,也因為這樣,我漸漸疏忽了家人朋友,久了,淡淡的關係好像變成是我的預設值。我也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我常常想要把很多事情都做好,卻變得很焦躁、最後也都沒有做到最好。我很愛拖延、思慮又不夠周延,也因為這樣總是讓同事很麻煩、要讓他們常常提醒我,可是每次我反省之後,卻還是會故態復萌。

你會喜歡:最苦的不是生活,而是失去生存的樂趣

具體讚美:首先,你其實很在乎你身邊的人,否則你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你關心他們,卻不知道要從何切割時間,或是你還不習慣太親密的感覺,但無論如何,你的「在乎」是事實。再來,你是很有熱情與理想的青年,所以你去好多地方演講、一邊寫作,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與想法跟大家分享。最後,你正在練習反省,這是很棒的開始,能夠花時間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好與壞、改變與停滯,是很不簡單的練習!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抱怨太久,不然可能會變成反芻(rumination)[12],如果實在找不到優點,可以請你的好友幫忙,你會發現有時候,他可以看到自己都沒發現的優點。記得,用具體的讚美取代分析或評價。

不敢愛的人,總是一直在逃避。不是逃避與他人親密,而是逃避與「自己感覺」的親密。而這一天一點的覺察,不見得能讓你擁有更好更美的愛情,但可以陪著你,每天每天,都貼近自己一點點。

延伸閱讀

1.Hanson, R. Balancing Intimacy And Autonomy. 2011; Available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rick-hanson-phd/intimacy-autonomy_b_862722.html.

2.Holmes, J., Attachment, intimacy, autonomy: Using attachment theory in adult psychotherapy. 1996: Rowman & Littlefield.

3.Rhoades, G.K., et al.,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The Impact of Unmarrie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o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1. 25(3): p. 366-374.

4.Slotter, E.B., W.L. Gardner, and E.J. Finkel,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0. 36(2): p. 147-160.

5.Gardner, W.L., S. Gabriel, and L. Hochschild, When you and I are "we," you are not threatening: The role of self-expansion in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2): p. 239-251.

6.Grant, A.M. and F. Gino, A Little Thanks Goes a Long Way: Explaining Why Gratitude Expressions Mo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6): p. 946-955.

7.Gordon, C.L., R.A.M. Arnette, and R.E. Smith, Have you thanked your spouse today?: Felt and expressed gratitude among married coup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8.Algoe, S.B., S.L. Gable, and N.C. Maisel, It's the little things: Everyday gratitude as a booster shot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2): p. 217-233.

9.蕭英玲 and 利翠珊, 夫妻間的恩情與親密:簡效量表的發展. 本土心理學研究, 2009(32): p. 3-40.

10.SHAZER, S., et al., Brief therapy: Focused solution development. Family process, 1986. 25(2): p. 207-221.

11.Bannink, F.P.,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2007. 37(2): p. 87-94.

12.Kuehner, C., S. Huffziger, and K. Liebsch,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d mindful self-focus: effects on moo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and cortisol stress respons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9. 39(2): p. 2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