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莉,一位深具影響力的亞洲女性媒體人,更曾獲選為「當今中國你該認識的50位人士」之一。

「我是吳小莉,我們後會有期」1993 年,吳小莉是當時華視正當紅的主播,卻以這樣瀟灑的一句話,離開安穩的華視主播台前往陌生的香港「衛星電視」。

而現在的她,已是鳳凰衛視副台長以及首席主播,不只主持鳳凰電視重頭新聞節目《時事直通車》、《小莉看世界》,也走訪兩岸四地高層領袖人物的《問答神州》。從 2300 萬人到 13 億人的新聞市場,吳小莉的報導深度以及敬業態度,讓曾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先生都明講自己特別愛聽她的節目。

主播過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大事件,吳小莉身為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媒體人之一,更曾被 Asia Week 亞洲新聞周刊選為「當今中國你應認識的 50 位人士之一」,究竟吳小莉背後藏著什麼樣的迷人故事,就讓女人迷特派記者一起來為你揭露,聽聽她胸懷天下的新聞氣魄,更期許台灣的新聞媒體也能像吳小莉的高度、廣度、深度看齊。

推薦閱讀:人人是媒體的時代,你的媒體原則是什麼?

Q1. 吳小莉主播當年已經在華視做到主播,想請問您是如何下定決心放棄當時的成就、前往香港發展?那時心裡的有沒有擔心或害怕?如何調適這些情緒?

當時有幾個因素讓我決定捨得原來有的成績,讓自己投向一個未知。首先是,機會來臨。

因為自己在新聞工作上的的堅守,所以讓衛視中文臺在臺灣選擇新面孔的時候注意到電視上以及在新聞圈裡口碑還不錯的新人。第二就是因為從事新聞工作所以在同輩的同學中,比較快的進入社會的中間層次,有機會獨當一面做很多獨立的報導,甚至運籌帷幄調配各路人手。比如說,當時跑重大的交通航空意外的時候,因為我最熟悉,就由我來調配各位同仁到現場去進行報導,而自己則坐上海鷗救生直升機去進行空中報道。像這樣的經驗使自己非常快速地成長,也很快的覺得自己能夠再挑戰一些未知的事物,所以當自己有了往外飛的機會時,就覺得應該可以接受挑戰。

可能受到母親的遺傳,膽子比較大,被稱為「吳大膽」,可能也因為當時年紀小,所以也沒有太多後顧之憂。反而是朋友特別替我擔心,說如果你適應不良又回不到工作崗位時怎麼辦?而我當時就在想,至少我闖過,試過,如果真的適應不良了,這也是一種生活的經驗,大不了就去讀書吧!在考慮的過程中,除了母親以外,所有的長輩或者是公司的首長都是不支持的,希望我考慮再三。而當我在思考時,在華視舊辦公室門前的噴水池前。剛好看到噴水池不斷向上湧動的水柱,五彩繽紛,極具沖擊力和造型。但是轉念一想,如果水源一關,往上的推動力停止的話,其實水柱是不會留在原地,反而是會一瀉千里。所以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很多事情,不是留在原地就能保持原狀的,而是「不進則退。」

推薦閱讀: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決定

Q2. 您在香港發展順利,連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先生都表示喜歡看您的新聞,讓您受到眾人的注目,爾後也當上了鳳凰衛視資訊臺的副臺長,想請問您當時開始受到矚目時的心情,有沒有什麼壓力?

其實自己一直是以比較平常的心態在工作著,例如,當年在提問的那場記者會之後,我晚上做完了 9 點鐘的《時事直通車》節目,應朋友之邀參加一個比較晚的聚餐,到現場的時候,所有人都興致勃勃地看著我,期望會看到我眉飛色舞地和他們說當時的情況,結果卻發現我是低頭吃著飯,很平常地和他們聊著天,當時有一位大陸著名的作家劉震雲,他在事後寫的一篇文章當中描述了這段過程,他說,這種寵辱不驚會讓我們走得更遠,而當時的這頓晚餐的細節,也是我一年之後從他這篇文章當中才回憶起來。

既然以平常心看之,所以也就不會有什麽特別的壓力。因為作為新聞工作者或者電視工作者,其實對於每次呈現出來的東西,都已經有了自我的要求,所以也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再給予壓力,就已經希望能夠做到最好,對得起我們的受眾。

同場加映:曾經我想進美國前五百強企業,現在我想把小事做到最好

Q3. 您從事新聞工作這麼久,新聞工作對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對新聞工作有這麼大的熱情?

新聞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當大事發生時我存在」,當今日的新聞成為明天的歷史的時候,你回頭去看,你都有份參與,見證和觀察。而新聞對於觀眾的吸引力就在於,它可以說是世界上卡司最強的一齣劇,因為看的到的臺面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育各個要角,都在新聞事件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它是一個永遠吸引人,永遠不會落幕的劇目。

4. 您不僅在主播界有所發展,也當上媒體產業臺長,對您來說媒體業或主播是什麼樣的工作?您最享受工作中的哪個部分?

做一線的記者、主持人或者主播,她能夠直接感受到採訪一線,或者是新聞一線上的脈動,是種與時奔跑的速度和時代感。而作為鳳凰衛視資訊臺的副臺長,可以讓我在更宏觀的層面去看新聞事業的發展,以及衛星電視的新聞走向,還有整個媒體市場的發展。同時在組織團隊,培養團隊,以及帶領團隊上面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也能夠更好地調配資源,做出更好的節目和頻道,給觀眾分享,增進了解。

至於享受工作的部分,是第一可以學習到最快最新最潮流的信息、技術、知識和發展;第二個是能夠知道世界的變化,把這些變化分享給我的受眾,讓大家都能夠知道如何應對,如何使個人和世界更好地前進。同時作為一個溝通全球華人的媒體,更可以做好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人的溝通橋樑,增加了解。

同場加映:向外學習向內改進!從 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4 看台灣的困境與未來

5. 許多人都嚮往成為主播,當主播可能要有什麼特質或心理準備?您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我剛進新聞圈的時候,前輩李艷秋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一個好的主播,一定先是一個好的記者。

而在歐美等國家,記者可以是一個受人尊重的終生職業,所以我覺得作為主播,可能要有隨時能夠上一線的心裡準備,以及能力的培養,如何到一線去採訪、寫稿、剪輯,才會有助於有一天坐上了主播臺之後能夠知道如何地去提問,能夠理解現場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能夠讓自己的新聞鼻越來越敏銳,也能夠讓自己在新聞的條路上走得更多元,更長久。

6. 以您成功的職場經驗看來,女性在職場中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女性工作者什麼樣的特質和能力是男性工作者比較難做到或是仿效的?

女性在職場上,首先要將自己的性別成為資產,而非負資產,同時,也絕不以性別論英雄。鳳凰有一句名言叫做:「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用!」但是當我們在草創初期的時候,其實很多女士也是直接成為“牲口”,做牛做馬。

在職場上,尤其是在新聞工作上,其實每個人應該都是中性的,她就是一個職業人。

女性的特質:細膩、細心,潤滑劑的能力以及用柔軟卻堅定的魅力去解決問題,解決紛爭,調和氣氛,緩解衝突從而達至一致。

推薦給你:Google 想創新,絕對少不了這位女性

7. 除了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外,您也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在擁有成功事業的同時,您是如何兼顧這些角色的?

在我選擇另一半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在思想上的「門當戶對」。也就是說我們很能彼此溝通,彼此理解,彼此欣賞以及彼此支持。當重大的決策的時候,我一定會先和他商量,他也一定會先聽聽我的意見。

而另一半因為欣賞工作中認真的女人的這種美,所以也就體諒我因為新聞工作,很多時間並不在自己掌握之中的這種奔波。他反而會運用週末的時間和女兒休假的時間,在我必要的出差的時候來探望我,家裡常有一句話,「三個人在哪裡,家就在哪兒!」而無論我多忙,對於家庭的衣食住,旅行,我都會盡可能地去安排妥當,成為另一半和女兒最好的家庭港灣和後盾。

推薦閱讀:四個給情侶的幸福交往守則

8. 您曾經獲選為「當今中國你應認識的 50 位人士」之一,而且又是十分具影響力的亞洲女性媒體人,您身為許多人眼中的傑出女性,對於女性在生活態度或是事業上的有沒有什麼樣的建議?

現代女性有機會接受和男性一樣的高教育,同樣的也有機會在這個社會上貢獻自己的能力。但是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兼顧,時間上的分配,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後,常常會使女性面臨了需不需要先放棄自己的事業,全心照顧家庭的猶豫。

我覺得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有很多種的選擇,聽從自己的內心,做最好的選擇。

做了選擇以後就義無返顧地前進,我一直覺得優秀的女性在完成了自己作為母親初期照顧孩子的責任之後,她仍然有機會重新回到職場,貢獻自己的心力。但是如果選擇一面兼顧職場,一面照顧家庭,我覺得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舉一兩個我在香港採訪過的優秀女性的例子:一位是香港前任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曾經在香港經歷禽流感和非典時對抗公共疫症的一位女性,後來投身世界衛生組織,現在擔任世衛總幹事。前不久還在瑞士日內瓦呼籲全世界關注伊波拉病毒的嚴重事態,她也是首位華裔的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

我曾經問過她,這麼繁忙的公共事務,危機處理的過程中,她怎麼樣兼顧家庭?她說,她會在出門前,讓孩子知道她今天的行程,她會在哪兒,所幸她從事的是公共服務,所以常常也會在電視上看到她,她覺得讓孩子對於母親的行程 predicable,讓孩子可以預知、預測母親的行程,知道母親何時會歸家,何時能夠和母親溝通,何時能夠一起出遊,能夠很大地增強孩子的自主能力以及對於生命和生活的安全感。而現在她和另一半都移居到瑞士日內瓦,她的兒子也很優秀,在香港從事律師的工作。

荷蘭的報導:女人一定得面對家庭與工作的選擇嗎?

另外一位是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查史美倫。史美倫曾經擔任過中國證監會副主席,也是中國大陸唯一一位香港女性中國監證會副主席。這位優秀的女性在前不久接受我的採訪中,仍然在做著她喜歡的金融事業,雖然現在是一位照香港話說是一名「大義工」,但是她仍然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在為香港的金融事業的發展貢獻心力,而且在談到自己的建言獻策的工作時,仍然興致勃勃。我想這就是現代女性對事業和生活最好的態度,就是不論在哪個崗位,不論在哪個角色都是自己最喜歡的,最樂意付出的,這樣的話她永遠會興致勃勃。

9. 最近在臺灣出版的「請問首席執行官」想要帶給臺灣讀者什麼樣的啓發?又妳希望臺灣的年輕世代在看完這本書後有什麼樣的省思?

《請問首席執行官》是我在訪問了中國大陸六位知名的企業家以後的對話實錄。但是這場對話有兩個特殊點,第一個,談論的是他們所處行業的未來,因此它有比較長的可參照性,以及對未來的啟發;第二個,就是在六場對話當中,基本沒有水分,因為在對話的所有過程,主題的設計和觀點的迸發都是經過設計,所以很有參考價值。

一些媒體界的朋友看了以後和我說,他們特別有感觸,原因有幾點,一是覺得原來經濟類的或者是訪談類的內容也可以是這樣子的對話,提問的方式和內涵可以既有深度,又能夠讓一般的讀者能夠理解,還有興致和興趣。二是我想給臺灣的年輕世代也能夠去理解這些的卓越人士,這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又是怎麽樣從自己一步一腳印走到現在。

而對於讀者了解中國大陸現時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產業又能夠有更多的啟發。同時書中我還做了六個人物的觀察,告訴大家台前幕後,在現在的時代坐標當中去定位和觀察這六位企業家。對於臺灣的年輕世代了解這六位仍然活躍在一線的企業家和他們的企業及所處行業具有參考的價值。

另外這些企業家也談到了他們的用人,創業,對市場的看法,食品安全和農業,以及行動互聯網和金融業未來的發展。這些其實都離我們不遠,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席卷著中國大陸這些的產業變革的浪潮對於台灣的受眾來說,也會受到影響。就像我在輔仁大學念大傳系的時候,我們當時就希望新聞人胸懷天下,同樣的,現在台灣的年輕世代一樣可以胸懷天下,把自己的心放在山頭上,我們的腳就能夠站上山頂。

而這種胸懷天下,就不妨從知己知彼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