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在事故發生之後,才開始檢視生活,並且提醒自己一定要「活在當下」,把每分每秒都活得值得。但是我們該怎麼活在當下,除了放在心裡隨時警惕,是不是有更具體的做法,讓我們把握每一刻呢?

常常有人在說人生要「把握當下」,但是說的比唱的簡單,到底要怎麼做? 「當下」豈是五指一合 ,就能夠輕鬆把握住的?

先分享一個小故事,是高中時有位老師分享的,她有位大學同學,畢業後進了一間很大的雜誌社工作,日以繼夜地工作,相當拼命,因此不久後就升格為雜誌的副總編輯,然後繼續日以繼夜地工作,有一天他終於病倒了,我的老師到醫院去探望他,問他:「這一次你學到什麼教訓?」他說:「下次我應該要事先買更多的保險。」我的老師無奈地回應:「所以你的意思是你要繼續不顧身體的『拼命』,賺更多的錢、買更多的保險,然後身體就可以生更多的病?」

我們常常像這樣被「未來」綁架,為了很多還沒有發生的事感到恐懼、害怕,忽略了自己「當下」的狀態與感受,被恐懼驅動,做出一些可能偏離自己真正內心的決定。

那位朋友被「未來」沖昏了頭,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在「當下」所發出的聲音,結果就是為了未來還沒有產生的害怕,產生了「保險」的心態,我們可以猜測這是他為了他所定義的幸福,所願意付出的犧牲,

但是,一個無法讓「現在」的自己幸福的人,有辦法讓「未來」的自己幸福嗎 ?

當然啦,說不定在他眼裡生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不是他,所以不得而知,但是聽說他後來受不了辭掉工作、跑去國外打工度假了,所以事實證明那時的他其實只是「被未來給綁架了!」

到底在我們周遭還有多少這樣子的故事,走進書店裡有多少自傳的大綱是:「某某企業主管為了賺錢拼命工作,最後搞壞了身體,然後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憤而離開工作崗位⋯⋯。」

接下來有的人去浪跡天涯、有的人躲到海角旁蓋學校、有人則返鄉種田,這些故事的劇本都差不多,也很有啟發性,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不斷上演著類似的劇本,被自己也不清楚的未來綁架,到有一天受不了痛苦了,才選擇重新聆聽自己內心的真正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大家覺得被未來綁架有一種「夢幻」的感覺嗎 ? (像喝醉酒一樣?)   

被過去綁架的人又更多了,用「過去綁架別人」的人則是超級多!

譬如說:「念那個科系出來沒有用,不要去念。」簡單推理,這樣的言語可能是去念了那個科系後來把他念的「沒有用」的「沒有用的人傳出來的,然後這個「過去」就產生了連鎖的「綁架效應」,久了之後科系沒有用了、人沒有用了,其他也都不用談了。

或是我們也常聽到:「我覺得這超出我能力範圍,不是一件我做的來的事。」這種用過去對自己的認知,定義自己未來做什麼的行為,是一種綜合過去與未來的「雙重綁架」,完全忽略了「當下」的自己是有能力去創造改變的。

愛因斯坦也說過:「我們不能用創造問題的邏輯來解決問題。」這就是說明我們不該為過去所綁架的最佳鐵證。

過去、現在、未來只是用來形容時間的語言,平常我們習慣稱為「昨天、今天、明天」,所以說假設今天是 5 月 20 日,昨天是 5 月 19 日、明天就是 5 月 21日,但是到了 5 月 21 日,原本的今天變成昨天、明天變成今天,順序就起了變化,這樣的過去、現在、未來間的流動不會停止,也會一直變動下去。

下一頁,該怎麼不被過去和未來綁架?

想要能夠做自己和時間的主人,穿梭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就必須要隨時讓自己清醒,了解自己的感受從何而來,仔細思索後,為自己做一個「整合過去、放眼未來,卻專注在 『當下』」的最好安排。


圖片|來源

我有一位好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個領袖型的人,總是在前面領導大家、給予大家正面能量,有一天他告訴我,他發現自己以前根本只是因為害怕孤單,所以才偽裝的很正面,他發現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有著這個深刻的傷痕,原來大家眼中的那個領導人,不過就是個被傷痕控制、害怕孤單的膽小鬼罷了,當他發現自己的秘密時,一度和自己過不去,覺得自己的人生被過去控制、未來沒有希望。

同場加映:學會獨處,才能和別人好好相處

但是這樣想是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停止用不能改變的過去事實去定義未來,或是被還沒發生的未來恐懼牽絆住在,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一顆「活在當下的心」,問問自己,過去與未來先擱著一旁,現在的自己是怎麼樣的感受,這些感受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然後用心去「相信」,相信自己有能力用「現在」的作為重新定義「過去」,並且開創「未來」。

三個小秘訣,「活在當下」絕非難事,但也絕對不簡單,要真正願意透過自己每天的生活來鍛鍊。

秘訣一、「覺」:用心去覺察

覺可謂「覺察」,簡單來說就是 真誠去聆聽自己內心的感受。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難,雖然說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但在生活中習慣回應別人期待的我們早就已經忘的一乾二淨了。

我今天有沒有最開心的一刻、最糟糕的一刻,什麼時候感到憤怒、無力,可以做的練習有每天寫日記、一個人旅行這一類「獨處」的行為,讓自己有時間和自己好好說說話,寫日記可以用一個客觀的第三方觀察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為什麼這樣對人、那樣說話。

另一個好方法是「禁語」,試試一、兩天,或是幾小時不要說話,可以聽別人說話、到處走走,觀察自己聽到別人講了什麼話而產生了什麼樣的感覺,或是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置身什麼樣的情境,我們很少給自己這樣的功課,真正用心去「覺察」存在於自己內在最深處的那個聲音。

秘訣二、「思」:用腦袋去思考

「覺察」自己的感受後就是要「思考」,這個感受到底從哪裡來?可能是過去的經驗、未來的想像,自己是不是應該要被這些想法「綁架」?能不能有不一樣的行為、不一樣的表達、不一樣的自己?

我們要太多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或是自己在如何對待別人,甚至有時候我們深深傷害別人自己也渾然不知,前天的「台北捷運事件」,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犯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覺察與思考」的習慣,積累久了就爆發,想必與他互動的親人、朋友、社會,也應該沒有養成此習慣,所以不知道怎麼樣在他心中埋下了這個仇恨的種子,更可怕的是,當我們看到事件後很多人瘋狂地「反廢死」,這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背後的意義:「那些抨擊瘋狂殺人的人,也瘋狂的說要殺人。」

當我們大家看到事件發生後,如果沒有「覺知」,就會被困在過去和未來的恐懼中、不能自拔,會害怕在捷運上遇害或是自己胡思亂想,我們該做的是,深呼吸一口氣,問自己:「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可能來自於我們對於周遭生活環境的「信任已經崩解」,我們真正該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是,表現出猜忌與不信任是不是真正能夠「重建信任」的方法?

推薦閱讀:做自己的黑暗騎士!捷運慘案後,寫給害怕的台灣人的五句話

秘訣三、「定」:用行動去定義

「覺察」感受並「思考」後,我們要做的是決「定」與「定」義,然後產生當下可以做的「行動」。感受的根源可能來自於過去經驗或未來想像,但我們該問的是:「在這些感受與思考之後,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幫我們去前進?」

比方說我們人在課堂裡,心中一直懸掛著上禮拜的考試考差了,內心浮躁不平,覺思後,發現自己浮躁的原因來自於對於自己表現的不滿意,「我這麼努力,為什麼考這麼差?」但是任由自己的內心持續浮躁,絕對不是改變現狀的「當下行動」,我們該思考:現在的我可以做什麼,去超越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找出自己考差的原因,定義現在的癥結點,並決定、行動,才能繼續前進。

又比方說很多人喜歡做「白日夢」,坐在咖啡廳裡在心中的幻想中徜徉、做春秋大夢,做夢是好事,因為面對了自己的感受,可能也思考過為何愛做這個夢,接下來繼續想:關於這個夢想,我現在可以做什麼能力可及的事,讓自己往他更靠近?這樣才是建立在未來的美好想像,「專注當下」、築夢踏實的真正方式。

最後我想要分享,台北捷運的事件我們該如何「活在當下」,我現在人不在台北,無法感受到捷運現在的恐懼與氣氛,但聽朋友說的感覺很糟,捷運上充滿很多的不信任與猜忌,「覺知」後我們該知道,表現出猜忌與不信任絕對不是「重建信任的方法」,我們該去「定」義,怎麼樣才能和生活在台北的大家一起面對,用簡單的「當下行動」去面對、接受,勇敢在公共領域建立新的信任關係。

我下周要回台北親自感受,或許可以發起在捷運上大家一起牽手唱歌的活動,讓大家重見關係與信任,活在當下的我一向是計劃好、就去做,能夠活在當下就是一種幸福與美麗。

推薦閱讀:出發吧!追尋最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