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難免覺得愛情太不可理喻了,我們無法決定要不要愛上不適當的人;無法預知對方什麼時候會看我們不順眼掉頭離開,無法克制自己不要因著另一個人心痛心喜,在愛情裡,我們連自己的心都無法掌握,於是我們曾經多開心,就也曾摔得多麼滿身傷痕。

但幸好,還是有人能理解我們的。那幾個把自己關在房門裡的夜晚,我們在海苔熊細膩的文字底下,看見了自己的影子。原來我們都一樣,都曾是友情的限界裡頭那猶豫能不能伸出手的人,都做過別再,已讀我的愛裡頭那個盯著 Line 不放的女孩,再看過妳不是愛不了,而是不想再受傷後,我們才發現啊原來最大的難關居然是自己,是我們和自己過不去。親愛的你是否想過,如果戀愛這麼苦,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停地不停地墜入愛河呢?

海苔熊這麼說:「沒有任何一次的失落會讓你注定終身寂寞,但也不會有任何一句承諾可以豁免你在愛情裡所有的傷痛。」

可能這就是愛情吧,或許至頭至尾,沒有人能學得會,也或許是否學會、學得好不好並不是愛情的重點,每一段愛,都帶我們認識了從未認識的自己。當愛情碰上心理,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這個晚上,我們邀請到海苔熊,來和我們一起度過溫暖的談情時光,臉上透著稚氣的海苔熊談起愛情很成熟,他想說或許「愛情,更是因為我們希望有人來見證我們的生命,和我們一起走過生命裡頭,所有或哭或笑的過程。」這樣想起來,我們都是每談一段感情,就多學了一些吧!來聽聽海苔熊怎麼看待愛情,並說說關於愛的九件小事吧!(想和海苔熊面對面聊天〉〉【女人迷沙龍】哎喲愛喲!一輩子的戀愛習題)

1.你相信愛情嗎?你會怎麼描述戀愛這回事?

我不相信有永恆的怦然,但是我相信我們一直都有能力勇敢。

通常我都會用親密、激情、與承諾三個要素來描述愛情的組成,因為這是最簡單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1]。人類的大腦有種奇怪的傾向,就是記憶三個項目比起記憶更多項目來得容易許多[2]。

但是提出三元論的心理學家 Sternberg,在他的生涯後期也承認沒有辦法這麼簡單地來理解愛情[3, 4]。他發現愛情就像是一則則不同的故事,每一段感情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感情快樂的時候如登天,難過爭吵的時候又充滿糾結;有的感情看似平順波瀾不驚,卻總在嘎然而止的時候才發現早已布滿重重問題。

所以後來我會比較傾向當愛情描述成:「一段找尋心靈勇氣的旅程。」在這個旅程當中我們可能會面臨各種情緒起伏,掙扎矛盾、甚至放棄相信,但是也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

沒有任何一次的失落會讓你注定終身寂寞,但也不會有任何一句承諾可以豁免你在愛情裡所有的傷痛。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在每一次的笑容和眼淚當中,看見自己的彈性。

2. 和我們分享你最喜歡的一句愛情經典對白(電影或文學作品)?

「這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小王子>

建立關係最特別的部分就是,當你真心和一個人共同相處在同一個空間的時候,這個時間,這個時空就變得專屬於你,而且獨一無二。在我們過去做的愛情記憶實驗中,不論這段關係最後是繼續維繫、若有似無或晚節不保,大多的參與者都會談到在他們的關係中,有一個特別的時刻[5]。

當一個地方有了記憶,他就不再只是個地方,而會住進你的生命裡。

3. 請你用一個東西描述愛情?(一種顏色、一個場所、一個物品…等等)

我曾經在台灣很多地方邀請演講的聽眾或者是我的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對你來說愛情像什麼?他們的答案有很多種,前幾名的項目是:鳥、盆栽和彩虹。畢竟對許多人來說,愛情不但有一些夢幻的成分,更需要細心的照料,而且在一段美好的關係當中,我們可以同時感受到被愛和自由。

對我來說,我覺得愛情像是一隻毛茸茸的熊。

「每個女孩,都該擁有一隻熊。」有次我為書宣傳環島採訪時,一個受訪者說。她說,送她熊的男孩曾讓她覺得很浪漫貼心,雖然到最後對他灰心了,她還是很享受跟他剛在一起的時候,那種溫暖和安全的感受。事實上,在我們發展的心流卡中,當我們要參與者挑一張卡片代表他的感情時,最多人選的就是一張環抱熊玩偶的卡;而在 Line 的角色票選活動當中,熊大也穩居最受歡迎的寶座。

熊玩偶到底有什麼魔力呢?當你抱著一隻布偶的時候,你可以同時滿足到兩大基本的需求:愛,與被愛。熊總是常常跟溫暖連結在一起,我們很容易在每次抱熊布偶的時候,感到安全。

同場加映:女孩寫給未來男友的信:你的愛會讓我成長嗎?

4. 你怎麼看待/形容熱戀這回事?你覺得一輩子熱戀是可能的嗎?

「我很喜歡妳唷,Midori。」

「有多喜歡?」

「像喜歡春天的熊那樣。」

「春天的熊?」綠又抬起頭來。

「春天的熊怎麼樣?」

「妳在春天的原野裡一個人走著時,對面就有一隻毛像天鵝絨一樣眼睛又圓又大的可愛小熊走過來。然後對妳說『妳好!小姐, 要不要跟我一起在地上打滾吶?』

於是妳就跟小熊抱在一起在三葉草茂盛的山丘斜坡上打滾玩一整天。這樣不是很美好嗎?」

「非常美好。」

「這樣喜歡妳唷。」綠抱著我緊緊貼在我胸前。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可惜這樣的熱戀並不是永恆的。我覺得熱戀就像是在草原上翻滾一樣,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孩子氣。可是事實上,熱戀時的激素「phenylethylamine」(苯基乙胺,PEA)大約會在6到48個月消退。

這樣聽起來好像很悲哀,不過超過三年的熱戀其實是很辛苦的,因為你會一直處於興奮和朝思暮想的狀態中,反而一事無成。

但是,這並不表示長久的關係不能被維繫。後期dopamine、endorphin、vasopressin、oxytocin等等激素的作用,會讓你願意繼續經營,並感受到心安與平靜。所以當我們問怎樣可以一輩子熱戀的時候,不如倒過來想:如何可以在平穩的關係中增加新奇?

這世界上,花費時間的,才是真正構成你的。你當然可以期待轉角突然出現的怦然心動,但或許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份心動好好編織進自己的生命。

5. 請和我們分享你最難忘的一次戀愛經驗,你有過失戀痛哭的經驗嗎?

那天,我在她家樓下等了不知道多久,我想知道我們之間,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我這麼好,為什麼他捨得離開我?終於,她出現在我面前,給我很理性的三個理由。她說:「我想,可能是時間久了,熱情消失了。也有可能是你最近太黏了,我喜歡自由自在的感覺。還有可能是你考上台大,我們相處的時間變少了,距離將我們的心給拉遠了。」那一刻起,我紮實地感覺到,她離我好遠、好遠了。我很難過,卻不知道該怎麼排解這份難過(摘錄自<這才是分手の心理學>)。

那次回家,我在計程車上跟司機聊天,只覺得很悶,沒有哭出來。司機不知道怎麼安慰我,只好跟我分享了他的經驗:「我曾跟一個女人在一起兩年多,後來發現他在乎的根本不是我,而是每次跟朋友出去的時候,我讓他覺得很有面子。但畢竟我只是開計程車的,裝闊請客能維持多久?其實感情走到最後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只是暫時放不下那些不適合自己的人,只是現在你才剛分手,無法接受罷了。」(所以或許,你真正該放下的,不是他

果然那天回到家,我就躲在棉被裡面「想」大哭。之所以會用「想」這個字,是因為我覺得這麼難過的事情,其實我「應該」崩潰才對,可是卻沒有。我把自己包成一圈,在腦海裡重播過去的美好畫面,然後一直想不通會什麼他會走,卻一滴眼淚也流不下來。直到後來我才懂,面臨失落的第一個反應往往不是悲傷,而是否認和探究原因[6, 7]。

6.你會怎麼形容熱戀時的自己?以及失戀的自己?單身的自己?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自由,兩個人有兩個人的溫柔。

最怕的是我們在單身的時候想念著牽著手的安全感,在有伴時又渴望有更多自己的空間。熱戀的時候,我常覺得自己像永遠燒不盡柴薪的暖爐,一直有源源不絕的能量想要付出愛、為伴侶作更多的事情;失戀的時候則是像泡了水的枯木,只想要一個人被丟棄在一邊,不要有人理會。

我在跟 Pipi 通信的時候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天爺要創造熱戀的機制,又要讓我們有失戀的可能?後來我終於發現其實這個答案在於:過程。所謂長大,就是在「成為自己」和「建立關係」之中,在「親密」和「自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8]。學習平衡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得先扮演過火爐和枯木,然後在從這兩種腳色中逐漸體會到,一個人也能擁有許多幸福,但如果選擇兩個人,就得付共多的彈性和調整。

來看看皮皮的回答:沒有愛的世界,真是個鬼地方

完美的單身,與完美的在一起一樣,都得先從自己的安全感開始建立。

7. 你心目中的美好愛情,是什麼樣子?

哇!這題好難耶。好的東西總是比壞的東西更難定義,就像許多人問我說,怎麼樣才算安全依戀,我只能說目前最常被採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用「不是不安全依戀」的方式,來定義「安全依戀」[10],就像精神病學診斷手冊(DSM)定義什麼是「正常的人」一樣。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從Benjamin 2010年的回顧文章中,找到幸福的蛛絲馬跡[11]。

(1) 關係殺手前三名是:小三(alternative)、衝突(conflict)與不安全依戀(insecure attachment)。 (2) 長遠關係前三名是:承諾(commitment)、滿意度(Satisfaction)與投入程度(investment)。

所以一段美好的感情,是建立在彼此都能互相投入和信賴的基礎上。如果你還是覺得這答案很老梗不夠浪漫,那麼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 [12]也是很重要的:「真正適合你的人,你永遠都會看見他的特別與不可取代。」

8. 雖然愛情不談條件,但我們常常都被某種類型的人深深吸引,能偷偷和我們透漏你的擇偶條件嗎?

順眼,安全,好溝通吧。

首先,雖然我們常常說內涵比較重要,但不可諱言的初次見面時,外在還是主宰很大部分的吸引力啊[13]。再來,從過去研究中我們也發現,要跟不安全依戀的伴侶相處是需要很多智慧與彈性的,尤其我猜測自己也是不安全依戀的人,所以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希望自己能在一開始就過濾掉極度不安全的人,避免互相拖累[14, 15]。

最後,我無法忍受人間蒸發和已讀不回,所以如果要分開,或發現感情有一些問題,希望至少能用討論代替逃避。畢竟價值觀不合和無法溝通,一直是分手第一名的理由[16]。(已讀不回可以嗎?別再,已讀我的愛

9. 你聽過最感動你的一句情話是什麼?你自認說過最感人的情話又是哪一句?

我最喜歡我自己在<找回最初的感覺>一文中說的這段話:「人生就這麼匆匆幾十載,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有時候夜闌人靜,你坐下來想一想,這輩子到底有什麼是能留下來的呢?我存在與不存在到底有什麼差別?想著想著,就覺得孤獨寂寞起來。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能一直在你身邊,凝視著你的生活、你的一舉一動、在你孤單寂寞時陪在你身邊,即使有時候他會摔杯子、發脾氣、誤會你,我們仍需要這樣一個人。因為他見證我們,見證我們曾經活過。」

其實這是一位老師轉述電影 Shall We Dance 當中男女主角的對白。電影中私家偵探問女主角蘇珊沙蘭登:「人為什麼要結婚呢?」她回答:「因為我們需要有人見証我們的生命。在婚姻裡,你承諾要照料一切,無論是好的、壞的、恐懼的,以及凡俗瑣屑的……所有一切。」

真正值得祝福的不是在茫茫人海中終於找到一個真命天子,而是在知道往後的相處中會有許多困難,但還是一步一步的走過來。

10. 誰沒有在愛情裡受過幾次傷,你想對受過傷、害怕單身的男孩女孩們說...

記得有次台大演講,因為是學弟妹,乾脆一口氣講深一點,從如何認識,四大愛情理論,如何相處,講到分手調適,還帶了幾個愛情探索活動,結果太貪心講不完。 整理資料的時候我也問自己,如果戀愛是一種把路人變成陌生人的可能,為什麼我們還要浪費時間?

後來一個學生說:「愛情像植物,需要細心呵護也要老天眷顧,可是我們都在愛裡面改變了一點,這樣就很棒了。」 雖然很老梗,但也是事實。

我們開始學會為一個人犧牲,為一個人改變,甚至變到有點討厭自己,於是開始學會區分,什麼樣的人是值得你為他、也為自己付出的,什麼樣的人跟他相處下去只是互相耗損而已。

哪一個人不是在愛裡,挑戰更多的自己?或許幸福是一條永遠走不到的路,在這過程中,有些人離開,有些人留下,有些人變得陌生,有些人曾經交心卻又驟然失去,但是我們要一直、一直走下去。

有些人注定是我們生命裡的過客,而有些人在我們的生活裡常駐了下來,寫給你和妳,關於愛情的九件小事,這些小事其實也就串起了我們的愛情裡頭的所有故事。

推薦閱讀:七件讓你和真愛擦身而過的小事

 

2/22,來和迷人的海苔熊見面聊聊天吧〉〉【女人迷沙龍】她和他說說:哎喲愛喲!一輩子的戀愛習題

聽他們說說愛,我們都不寂寞
〉〉從五部愛情電影裡,學我愛你的照樣造句
〉〉女人迷獨家專訪:肆一給女孩的九句愛情箴言
〉〉女人迷獨家專訪:聽貝莉說真愛存不存在
〉〉最美的愛,是讓你從自己身上發現愛
〉〉幸福的條件:愛,不需要說服自己

 

文獻出處

  1. Sternberg, R.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93(2): p. 119-135.

  2. Donovan, J., TED Talk 十八分鐘的祕密. 2013: 行人.

  3. Sternberg, R.J., LOVE AS A ST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12(4): p. 541-546.

  4. Sternberg, R.J., Love stori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6. 3(1): p. 59-79.
  5. 程威銓、王雅鈴、林以正, 寫出幸福:一體感影響個體對關係滿意度的知覺, in 第四十九屆台灣心理學年會2010: 台灣,嘉義.
  6. Kübler-Ross, E., 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2005: Simon & Schuster Ltd.
  7. Sorenson, K.A., et al., Account-Making, Confi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Ending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3. 8(1): p. 73-86.
  8. Slotter, E.B., C.W. Duffy, and W.L. Gardner, Balancing the need to be “me” with the need to be “we”: Applying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motives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9. Rodrigues, A.E., et al., What predicts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Handbook of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 Fine and J. Harvey, Editors. 2005, Psychology Press.
  10. Brennan, K.A. and P.R. Shaver,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3): p. 267-283.
  11. Le, B., et al.,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3): p. 377-390.
  12. Murray, S.L., et al., Becoming irreplaceable: How comparisons to the partner's alternatives differentially affect low and high self-esteem peop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6): p. 1180-1191.
  13. Asendorpf, J.B., L. Penke, and M.D. Back, From dating to mating and relating: Predictors of initi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peed-d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1. 25(1): p. 16-30.
  14. Diamond, L.M. and C.P. Fagundes, Psychobiological research on attach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27(2): p. 218-225.
  15. Domingue, R. and D. Mollen, Attachment and conflict communication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9. 26(5): p. 678-696.
  16. 白秀玲 and 柯淑敏, 分手的哲學, in 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 2006, 心理出版社: 台北.

延伸閱讀

  1. Sternberg, R.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93(2): p. 119-135.

  2. Donovan, J., TED Talk 十八分鐘的祕密. 2013: 行人.

  3. Sternberg, R.J., LOVE AS A ST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12(4): p. 541-546.

  4. Sternberg, R.J., Love stori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6. 3(1): p. 59-79.
  5. 程威銓、王雅鈴、林以正, 寫出幸福:一體感影響個體對關係滿意度的知覺, in 第四十九屆台灣心理學年會2010: 台灣,嘉義.
  6. Kübler-Ross, E., 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2005: Simon & Schuster Ltd.
  7. Sorenson, K.A., et al., Account-Making, Confi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Ending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3. 8(1): p. 73-86.
  8. Slotter, E.B., C.W. Duffy, and W.L. Gardner, Balancing the need to be “me” with the need to be “we”: Applying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motives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9. Rodrigues, A.E., et al., What predicts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Handbook of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 Fine and J. Harvey, Editors. 2005, Psychology Press.
  10. Brennan, K.A. and P.R. Shaver,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3): p. 267-283.
  11. Le, B., et al.,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3): p. 377-390.
  12. Murray, S.L., et al., Becoming irreplaceable: How comparisons to the partner's alternatives differentially affect low and high self-esteem peop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6): p. 1180-1191.
  13. Asendorpf, J.B., L. Penke, and M.D. Back, From dating to mating and relating: Predictors of initi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peed-d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1. 25(1): p. 16-30.
  14. Diamond, L.M. and C.P. Fagundes, Psychobiological research on attach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27(2): p. 218-225.
  15. Domingue, R. and D. Mollen, Attachment and conflict communication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9. 26(5): p. 678-696.
  16. 白秀玲 and 柯淑敏, 分手的哲學, in 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 2006, 心理出版社: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