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逝世六週年,「權勢性侵」案件仍層出不窮,我們能為倖存者做些什麼?倖存的你,永遠記得不是你的錯,作為支持者的我們,真心傾聽、積極陪伴,願所有受傷的心靈找到出口。

「當你在閱讀中遇到痛苦,我希望你不要認為『幸好是小說』而放下它,我希望你與思琪同情共感。

林奕含逝世第 6 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仍是不少人到現在,還沒有勇氣翻開的一本書。

女孩「愛上」誘姦犯的故事,引起社會對「權勢性侵」的討論,然而 6 年過去,我們的世界有變得不一樣嗎?

對不起,世界沒有變得更好

近期「日本傑尼斯醜聞」轟動全球,已故創辦人強尼喜多川遭指控長期性侵旗下藝人,倖存者多為未成年。這則新聞雖是由英國媒體 BBC 報出,內容主要談論的事件卻多是來自日本媒體《週刊文春》於 1999 年的報導。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童話・世界》談權勢性侵:權力不是要人做什麼,而是它能讓人做什麼

讓人訝異的是,這麼多年來日本社會依舊卻對此事件噤聲,直到今年再被報出,也未看見主流媒體大動作報導。其中首位實名公開的倖存者岡本 Kauan,甚至還是在 1999 年事件後才加入傑尼斯,可見事務所的權力遠高過未成年者的權利。

這不是被壓倒性的性侵,而是被社會性侵。如果我的心中沒有「和喜多川有性行為,職業生涯就可以更進一步」的幻想,應該不會發生這種事。

不只日本,在台灣、全世界,權勢性侵案件仍層出不窮,而正義總是來得太晚。

倖存者總要經歷多年的掙扎與痛苦,才能有勇氣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有的人甚至因為遭侵犯時年紀太小,一直到多年後才驚覺自己受害。

倖存者鼓氣勇氣發聲後,又要再面臨漫長的訴訟期,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更可能像林奕含事件一樣,正義無法伸張。


圖片|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身為性侵倖存者,我能向誰求助?

如果你處於性侵傷痛,正在尋找自救的管道,想請你先給自己一個最大的鼓勵。所有的性侵案件,沒有倖存者主動跨出這一步,就不會有後續的救援行動。

還沒準備好的你,也請不要苛責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不用勉強自己馬上站起來,不論要花多少時間。

延伸閱讀:性別選書|《我是金智恩》:南韓 Metoo,是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一、性侵/性騷擾事件通報管道

  • 110 報案:若遇到立即涉及人生安危的事件,直接撥打 110 報案專線。
  • 113 保護專線:若遇家暴、性侵等事件,不論是當事人或旁觀者,都可以通過 113 專線求助。24 小時全年無休,協助諮詢、通報、服務轉介等內容。由專業社工接聽評估後續行動,且備有通譯提供多國語言服務。
  • 關懷 e 起來:線上通報、諮詢平台,處理有關家庭暴力、性侵害、兒少保護等相關事件。
  • 各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如果有任何通報、案件處理的疑問,可直接詢問各縣市性侵害防治中心。

二、遭遇性侵事件,可以向誰求助?

三、面對心理創傷,我能怎麼好起來?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面對權勢性侵,可以怎麼辦?

「權勢性侵」在法律上的解釋,是指因親屬、監護、教養、教育、訓練、救濟、醫療、公務、業務或其他相類關係,受自己監督、扶助、照護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交者。

延伸閱讀:老師的權勢性侵案:嫌性別教育太早?晚教,是給狼師更多時間欺負孩子

權勢性侵的加害者與被害者,通常存在上對下的從屬關係,這樣的性侵是建立在信任、親密關係、權力關係之上,被害人可能被權力、暴力威脅,或是受到「以愛之名」的 PUA 手法操弄,在違反自身意願的情形下與對方發生關係。

這樣算性侵嗎?他對我很好,不會傷害我吧?他是因為愛我才這樣對我的吧?事情變成這樣,是我的錯嗎?這樣很正常,是我太敏感?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 年總共有 17,201 筆性侵害事件通報,當中更以「配偶」、「男女朋友」、「朋友」、「職場關係人」為多數,可見多數的性侵案件是熟人犯案。倖存者不只遭遇身體上的侵犯,面對的更是親密關係的欺騙與背叛。

圖片|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遇到權勢性侵,能怎麼辦?

除了透過以上專業的求助/諮詢管道通報,以下幾句話想送給受傷的你。這不是專業的諮商建議,也不一定會讓你馬上好起來,把這些話收在心裡,當你感覺快撐不下去了,記得拿出來提醒自己「你是值得被善待的」。

撕開「以愛之名」的假象,only yes means yes

面對權勢性侵,倖存者容易被 PUA 等心理手段操控,對方會用「我是喜歡你」、「我是愛你」等話術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讓倖存者懷疑自己的不舒服是「想太多」、「太敏感」,錯失了求助的時機。

若你在一段關係中感到不舒服、被侵犯,即使是你再親近、再喜歡的對象,只要你沒有同意這就是性侵。

請試著把痛說出來

被親近的人傷害,倖存者受限於與加害者的關係,往往不敢將事情說出來或不知道要說出來,等到鼓起勇氣站出來的那天,又要面對外在質疑「你當時怎麼沒說?」最終陷入矛盾與自我質疑。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談校園權勢性侵:#METOO 時代,愛是共識,不是假設

你可能會經歷一連串的憂鬱、焦慮,也可能異常冷靜,不論你決定用什麼情緒面對傷痛,請試著對信任的人把傷痛說出來。可以是找專業的心理諮商,也可以是身邊信任的人,讓自己有個傾訴的窗口。

這些傷太過沈重,一個人背著太累了。


圖片|Photo by Aleksandra Sapozhnikova on Unsplash

永遠記得,你沒有錯

「如果當時我拒絕就好了」、「如果我有保護好自己就不會這樣了」、「如果我沒穿那件衣服就不會有事了」

這個社會有太多檢討倖存者的理由,卻很少人去檢討加害者,侵犯他人從來就沒有合理的藉口。不論事發的當下你如何反應、穿什麼服裝、有沒有大聲呼救,受傷的你都沒有錯。

不論多少次,都要對自己說:「受傷的你沒有錯。」

傷疤不會消失,但「希望」一直都在

復原的路是艱辛的,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好了,卻會在下一秒被一件小事觸動,那些曾經的恐懼、悲痛席捲而來,便再次被痛苦吞噬。

延伸閱讀:「被性侵的痛苦並不停止於那一晚」性侵倖存者的自白:創傷,從來不是忘記就能好起來

這樣的情形會反覆發生,甚至在多年後又被重新喚起,我們沒辦法治癒所有的傷,但能為下一個黑夜做好準備。不論是定期的諮商治療或日常紀錄,覺察自己的情緒起伏,你會慢慢找到屬於你的療傷方式。

世界很壞,但仔細尋找,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暖陽。

按照自己的步調,不用勉強好起來

好不起來怎麼辦?沒關係,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不要強迫自己趕快站起來。

修復性侵創傷,就像是把摔碎的自己一片片撿回來,復原的速度取決於個人,有時撿到一半掉了也是很正常的。

只要在過程中感到任何壓力、不安,隨時停下腳步讓自己休息一下,不論時間多長,暫時不想好起來也沒關係。

累了就先躺下吧!你已經很努力了。

林奕含逝世六年,有什麼改變了?

林奕含的離世,不僅帶動社會對於「權勢性侵」的討論,也促進相關法律的修正。

在 2017 年,立法院三讀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修正條文,明定補習班的教職人員皆需揭露真實姓名,在申請立案或人事變動時,需檢附相關文件由主管機關核准。

延伸閱讀:快訊|通姦除罪言詞辯論會:「配偶之間要不要忠誠,這是兩個人的私事啊」

補習班若發生性騷擾、性侵害事件,需向有關單位通報,以防範不適任的教職人員進入。

同年,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通過「通姦除罪化」提案,避免權勢性侵倖存者因害怕被元配反告,而放棄為自己發聲的機會。

通過修法就夠了嗎?

權勢性侵案件沒有因為「房思琪條款」而減少,除了校園,我們也看到更多在職場、宗教內的相關事件。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若社會風氣仍無法讓倖存者安心,未來只會有更多的房思琪、更多被噤聲的倖存者出現。

世界不會自己變好,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邀請讀者一起做的四個行動,面對性侵案件我們不該只有旁觀,唯有做出改變,才能防止下一個房思琪的出現。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一、「性」的去污名化

現代婦女基金會的調查顯示,有近 9 成的性暴力倖存者,不敢報警或向外求助。我們也從很多的性侵事件中看到,倖存者要面對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傷痛,更多的是社會眼光,甚至是網路上的蕩婦羞辱。

延伸閱讀:《性愛自修室》梅芙:為什麼人們喜歡的愛情故事,女人都得附屬於男人?

當我們仍停留在「性」是不好的,女孩子接觸「性」就是不潔的,倖存者就會持續受到這樣的論述影響,進而開始責備自己「好骯髒」、「好丟臉」。

在提供倖存者社會關懷前,先讓我們開始大聲談「性」,讓更多的房思琪知道,「性」可以是美好的,而強迫他人的「性」是不容寬恕的。

二、停止檢討被害者

性侵案件最令人心痛的,是倖存者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揭開傷疤,他們必須提供足夠的證據,以證明自己在事發當下是非自願的。他們必須一次次的說明事發經過,因為稍有不清楚,就會有人質疑「你其實是自願的吧」、「你也有享受吧」。

如果我愛上老師,整件事就不算是強暴。因為承認這是強暴,比愛上他還更痛苦。

要性暴力倖存者講出自己的經歷本就是很困難的,若社會仍持續用異樣的眼光檢視他們,只會有更多的房思琪出現,而加害人永遠不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圖片|Photo by Krists Luhaers on Unsplash

三、真誠傾聽、積極陪伴

沒有心理專業也沒關係,只要讓倖存者知道自己是被理解、被愛著的,這樣就足夠了。

每個人面對創傷的方式不同,復原時間也不同,即使我們無法完全體會倖存者的痛,但請先試著理解、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倖存者的情緒有可以抒發的出口,就是幫助他們好起來的一大步。

延伸閱讀:給剛進入職場的自己——電影《她有話要說》揭露 #MeToo 源起「你沒做錯任何事」

四、尊重倖存者也有不想好起來的時候

面對傷者,我們常會太過積極的希望對方好起來,雖然立意良善,卻可能造成倖存者更多的心理壓力。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我們能做的就是配合倖存者的復原步調,在給予關懷的同時保留倖存者的自主性。

寫在林奕含逝世六週年,願世界不要再有更多房思琪,也希望所有受傷的心靈能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