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心理假」嗎?為照顧學生心理健康,部分大專院校增設「心理假」,但真的能解決學生的課業壓力嗎?或是會成為逃避上學的工具呢?心理師這樣看!

文|張銓諮商心理師

先說結論,以大專院校諮商中心第一線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我認為「心理假」有一些表面上看不到的壞處。

目前這四所學校通過的心理假機制有兩個共同特色:

  1. 不需要證明:學生只要主觀上感到心理不適就可以使用。
  2. 強調後續的追蹤關懷:校內輔導網絡在學生請假之需要動起來,視學生情形提高相關協助。輔導網絡包括系上的導師、系主任、助教,教官室的教官、校安人員,諮商中心的心理師、社工師,以及會直接接觸到學生的行政人員等。

猜你想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4 面向提高諮商效率《願溫柔的你被世界溫柔以待》|為你點歌

不需要證明,白話文就是比病假還好用太多了,所以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學生使用心理假。

假如只有不需要證明這個特色,我相信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還有強調後續的追蹤關懷這個特色。越來越多學生使用心理假,就代表有越來越多輔導網絡的資源要用在這上面。


圖片|Photo by javier trueba on Unsplash

資源一直有限

可是資源一直都是有限的!這是在現場的人都知道的事實。

以導師為例,平時需要兼顧教學、研究及服務三面向,在面對升等及評鑑的高壓下,還得要關懷學生,真的不容易。

以諮商中心為例,提供專業的諮商服務一直是諮商師的核心任務,可是諮商師不只要做這些事。

延伸閱讀:「你希望三年後自己是什麼模樣?」諮商師:定期自我分析,找到堅強背後的真實脆弱

在多數學校,諮商師要辦理各種心理健康概念的宣導講座,也要統整各種資料以回應教育部、衛福部,甚至是各縣市政府的訪視、評鑑及業務成效等需求。

部分學校還會需要協助招生,這種跟諮商專業八竿子打不著的任務。

「時間永遠不夠用」是輔導網絡人員每天最真實的感覺。在這樣的情形下,使用心理假的人數越多,輔導網絡的資源越快被耗盡。


圖片|Photo by Sincerely Media on Unsplash

心理諮商更關注「危機處理」

有人會說:「你這樣講只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而已」。我同意,我的確希望減少諮商師的工作量。

如前面所述,大多數的諮商師工作時長時間處在沒有餘裕的狀態下,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諮商工作本來就有「危機處理」的特性。

學生哭著走進諮商中心,講不到三句話就泣不成聲,甚至暫時沒辦法溝通,這樣的景象在諮商中心時常發生。

有情緒不是問題,可是會危及到生命安全就是問題。諮商師需要在短時間內評估學生的安全程度,並即時協助學生調適情緒,讓他能夠恢復穩定,以渡過此次危機。

延伸閱讀:諮商心理師談自殺:他們需要的,是找回存在的意義

我在第一份工作就曾經遇到同學在我正準備下班的時候走進來,說:「老師,我可以去死嗎?」,當時的輔導網絡還不夠完善,我一個人跟她談了五個小時到晚上十一點半,才讓學生答應不去死,之後還願意來諮商。

讓諮商師一直處在沒有餘裕的狀態,就像是讓消防隊員在待命的時候,一直做消耗體力的工作,這樣在真正有災難發生的時候,就容易有力不從心的情形發生。

重點在如何讓學生完成學業

從第一線心理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重點不是心理假,而是,我們要如何協助受到身心疾病,或心理因素影響的學生完成學業?

幾乎所有學校已具備因應機制,假設學生有特教身份,就會針對學生的情況提供「個別化支持計畫」,即使沒有特教身份,只要學生能夠提供醫療機構的證明,多數老師也很願意提供彈性方案,讓學生以多元方式完成學業,或是透過系務會議的方式共同協助學生。

猜你想看:情緒智商是什麼?蘇絢慧心理師:給內在小孩一個照護計畫,管理情緒跟理財一樣

回過頭來說,心理假機制確實是立意良善,為有心理需求的學生提供服務也是必須的,只是要如何避免成為壓垮整體輔導網絡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任何學校的立場,僅為第一線心理工作者的心聲。祝福每位學生都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度過心理風暴,並學習到自己想學習的知識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