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鯨魚老爸》講述一位暴食症主角,在生命最後一週的故事。布蘭登費雪為了演出這個角色,每天必須花 6 小時梳化,如今苦盡甘來,成功奪下奧斯卡影帝的寶座。

 文|張天泰

電影《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改編自 2012 年美國劇作家 Samuel D. Hunter 所創作的舞台劇,描繪因暴飲暴食而體重過重,危及生命主角查理的一周生活。而從電影英文片名,就可看到其和經典文學《白鯨記》在隱喻上的連結,電影《我的鯨魚老爸》同志父親的寂寞,和文學作品《白鯨記》發出不尋常 52 赫茲聲音的鯨魚,孤獨的等待著別人能夠聽見自己,將自己救出寂寞深海的寂寞,彼此呼應。

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飾演的同志父親查理,在生命危難時不去醫院,卻堅持請傳教士代讀的文字:「當我讀到那些無聊的章節時,我感到最悲傷,那是對鯨魚的描述,因為作者是想拯救我們,從他自己的悲慘經歷和悲傷故事」,也能發現《白鯨記》的連結。

查理與男學生相愛,拋下妻女展開新生活,女兒當時才八歲,前妻堅持不讓父親探視女兒,只讓父親負擔養育費用,而前妻照顧女兒,此舉加深了女兒對父親的深恨。


圖片|《我的鯨魚老爸》劇照

一、同志父親的愛情課題

為何查理會陷入 272 公斤的困境?真正原因是其失去了愛人,

因查理的愛人出身虔誠的宗教家庭,同志關係使他不被家人與教會接受,遭到排擠而感到憂鬱之下,幾年前選擇自盡。這個悲劇結果也讓查理執意慢性自殺「把自己吃死」,天天自我毀滅式的暴食,透過暴飲暴食來逃避愛人的死亡。得到飲食失調症後,陷入 272 公斤的身體牢籠,每一個小動作都痛苦、也會導致滿頭大汗。

二、同志父親的養育課題

查理一開始和異性結婚生子,後來發現自己真實性傾向是同志,和前妻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備受考驗。

在電影中,他為了愛,選擇拋妻棄女,但同時也背負著罪惡感,導致他很愛說「Sorry」,這是源自內心深植各種罪惡感的行為表現。然而,即便承受著身體苦痛,他卻能選擇發掘別人善良、最好的一面,堅持看見人內心的良善。

他堅持人生中至少要做對一件事情。

查理在生命結束前,堅持化解女兒因誤解產生的深恨,避免女兒一輩子用憤恨的眼光看待全世界,把自己禁錮在痛苦的牢籠,就像他把自己禁錮在 272 公斤的人體牢籠裡一樣。查理希望女兒能跟擁有展開美好人生的可能性,所以他說:「我必須知道我這一生,至少有一件事是做對的⋯⋯」,這是父親最後對女兒的動人付出。

同場加映:布蘭登費雪《我的鯨魚老爸》影評:拋家棄子、罹患暴食症的我,如何修復和女兒的關係?


圖片|《我的鯨魚老爸》劇照

三、同志父親用行動回答「人的命運是否真能被另一人拯救?」

然而,筆者認為讀者在此可深思一個提問,「人的命運是否真能被另一人拯救?」

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關卡、有自己人生難題要解開,生命戰場的主力是自己,但筆者認為看到周遭正遭受苦難的人,旁邊看到的人不應急著當隔岸觀火、冷言嘲諷、幸災樂禍的觀眾,而是能行動盡力去愛、盡力去關心,因為主動去愛和積極關心,會幫助另一個人獲得自由救贖的契機,為黑暗帶來希望。

處在叛逆期的女兒,咬牙切齒說出無數惡言惡語,但查理都能微笑用「You Are Amazing!」回應。女兒原以為惡言能夠折磨對方,情況會照著她的想法發展,持續把問題負複雜化,但查理包容的態度讓女兒停頓了一下,就此開始理解父親對她的愛。

這是查理遲到的父愛,這份愛也彌補了她心裡的缺口,所以女兒對查理離家的深恨,最後仍是被他的愛所化解,這對父女用愛救贖了彼此。

猜你喜歡:父女關係,如何深切影響女兒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圖片|《我的鯨魚老爸》劇照

四、台灣同志家庭養育遇到的挑戰

筆者從電影《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中最為關注的,就是女兒對同志父親的深恨,這也是同志家庭養育所遇到的困境。

根據 2021 年的《性別平等教育季刊》,作者吳少喬在〈不被學校看見的同志家庭〉提到,同志家庭為了孩子教育只能到處奔波,打電話問遍住家附近每一間小學:「老師您好,我們家小孩有兩個媽媽,請問貴校是否願意接納比較少見的家庭?」

孩子會因自己的親生父親是同志,或者父母都是同性別的同志家庭,在生活和學校被歧視霸凌、被嘲笑爸爸是 Gay,甚至出現家長在學校餐會時借酒意罵著:「我不要同性戀靠近我兒子,會害我兒子被傳染變成同性戀!」

從中可見到部分台灣家長仍有恐同症(homophobia)和性傾向偏見(sexual prejudice),上述為台灣同志家庭養育所遭遇到的現實困境,但令人心疼的是,同志家庭孩子仍堅強說:「我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家,才能有更多力量保護像我們這樣的小孩,可以被平等看待、不被欺負的長大!」,孩子的性別平等素養和說出歧視同志話語的家長,高下立判!同志家庭需要的是平等有尊嚴的對待,將心比心,這也是保障基本的教育人權。

五、澳洲研究發現同志家庭困境是被社會偏見所建構

澳洲在 2008 年針對異性戀和異性戀、男同志和女同志父母,以及這些父母撫養的孩子態度,做出首次的比較研究。

至今累積約十五年的相關研究成果,發現同志家庭的困境是被社會偏見所建構,而在不同性取向父母養育孩子態度的比較研究裡,發現同志家庭父母,在情緒穩定性、責任感、養育能力;父母有無有愛心、對孩子教育狀態的敏感/敏銳感、和有教養的親職教育素養;父母有無與孩子共度的美好時光能力;以及成為父母好身教榜樣能力的過程中,部分評鑑指標是高於異性戀父母。

對照台灣同志家庭的處境,社會也需要反思是否對同志家庭公平,而非任意的污名標籤化同志家庭。

延伸閱讀:當同志家庭小男孩被老師歧視,女孩們站出來捍衛他:不要怕,我們保護你!


圖片|《我的鯨魚老爸》劇照

六、社會包容尊重同志家庭 度過少子化危機

現今台灣面對少子化危機,社會應該提供同志家庭孩子保障教育權利,在同婚合法的情況下,同志家庭能收養子女,鼓勵越來越多的同志伴侶,願意加入養兒育女的風氣,一起度過少子化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