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后李心潔透過《孩子,你好嗎?》系列作品,回望過往生命經歷,好好面對原生家庭的創傷與內在小孩,鼓勵大家勇敢突破框架去思考,時刻回到內心審視自己的需求。

初見心潔,揣著一絲緊張,想著如何開口,就要談愛與創傷。

我們相視而坐,拿出早已備妥的訪綱,才剛想著要遞到她面前,心潔卻笑說,「沒關係,妳就問吧。」瞬間我幾忽拭去了一切緊張,終於能笑著問她:「心潔妳好,我們先來聊一聊,這一路走來,妳在戲劇與生命角色交替與扮演中的學習吧。」

心潔語速慢,回答裡頭有深思,常常字裡行間,帶著對與談者的在意,她習慣以「對不對」作結,彷彿留給對方空間,帶有一種「我覺得是這樣,你覺得對嗎?覺得不對也沒關係噢,我們就來聊一聊」的開放與貼心。


圖片|李心潔 提供

既然是愛,怎麼會有問題?

「我們的每一天,最基本的就是與不同人之間的關係。」心潔相當直接,毫不迴避問題。

她說,自己後來發現,人是不可能一個人形單影隻地在世界生存的,我們總需要他人,需要建立關係,需要付出與拾獲。

高中畢業後,旋即被張艾嘉挖掘,早早出了社會,心潔隻身離開原鄉,遠赴台灣、香港演藝圈發展。面對幾經變化且複雜的人際關係,她坦言,無論傷害與否,令她成長最多的,也始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每一段關係都值得我們用心經營,說穿了,最終都是愛。既然是愛,那為什麼很多關係會有問題?怎麼讓關係和諧?一路走來,尋覓問題的解答,最終卻從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和諧的關係來自於『真正的愛』,包含著純粹與無私的本質,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愛自己開始。」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地了解自己,才有機會了解他人。

「一個人能進到自己內心世界多深,他就能理解別人多深。」心潔的話裡總帶有反思,正如紀錄片裡層層堆疊的旁白,帶著她對生命的思考、對世界的關懷,以及接收與傳遞關於愛的訊息。


圖片|李心潔 提供

原來我還這麼地幼稚

《孩子,你好嗎?》系列作品,是李心潔對於過往生命的回望,向內的自我探索,在平靜裡頭生力量,才終於有氣力,向世界喊話——關於孩子,作為母親,面對創傷,期許更好的世界,心潔有話要說。

2008 年,心潔帶著女兒離開香港,回到馬來西亞定居,2016 年生下雙胞胎兒子。

雖每隔幾年仍會有電影作品,但心潔的生活重心已然改變,並更積極地投入教育及慈善工作。

延伸閱讀:「我在都市長大,但還好我有回家」震撼生命的舞作《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回頭問及心潔當初是什麼促使她離開喧囂城市,帶著丈夫及孩子返鄉?心潔笑說,女兒是一切的起點。

「以前一個人的時候,沒有機會看到自己很多的問題。開始帶孩子後,才驚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衝突?怎麼會有那麼多浮動的情緒?發現自己很急躁、很焦慮、很緊張,以及原來我還是這麼的幼稚。」

與女兒相處,就像是一面照妖鏡,鏡中反射,是自己原先看不見的倒影。那些自我期許的反射、面對關係的焦慮,全都赤裸裸地攤在孩子面前。

「原來我還是這麼的不成熟啊。」心潔一面說,一面陷入沈思。

她長長的睫毛一閃一閃的,即便是在他人面前挖掘自己過去怯弱的一面,仍不減淡定,在自我揭露的過程中,她彷彿才真正地成為自己。

「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我好像智慧不夠用了。」語畢,她笑了起來。

「我開始接觸禪修,讓自己安靜下來,慢慢去整頓自己的內心世界,從佛法之中汲取智慧,同時也獲得喜悅,才知道原來真正的快樂在『這裡』。」心潔摀著心窩,眼神直炯炯地看著前方。

「整個路程走下來,我覺得媽媽這個角色,讓我變得更完整,也更柔軟了。」

在《孩子,你好嗎?》係列紀錄片的第一篇章《我的名字叫作李心潔》中,導演隨著心潔的腳步回到故居、探訪母校,把記憶翻開,去尋找少女心潔的蹤跡。


圖片|李心潔 提供

生命是一條線性的旅程,每一個節點都是形成「我」的重要軌跡。

心潔說,回到校園那天,坐回靠窗的位置,朝窗外望去,正是年少時自己所見風景,樣樣未變,都仍在那裡。

「我整個人陷了進去,那個當下我立刻就明白,『過去』仍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這趟拍攝,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段與過去自己的告別之旅。」

告別過去,並非遺忘,而是好好收藏。心潔說,很感謝馬來西亞,感謝生長的土地,那份愛持續地滋養了她,領她飛翔,更帶她回家。

輕盈地待己,溫柔地待人

人的心,就像海一樣,越沈越深,就越安靜。

演員、歌手 李心潔

《孩子,你好嗎?》系列紀錄片從心潔的成長背景出發,談原生家庭影響、童年創傷,更待到成年後自我修復的歷程。

心潔說,成為人母後,實在是找不到任何藉口去傷害任何一個小生命,「因此我常常相當小心,深怕自己在語言、行為上會傷害到我的孩子,因此開始更用心地探索,究竟是什麼影響了我的行為、我的情緒?」

「為了孩子,我想要成為更好的人。」從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照見自身的不足,心潔接著說,「我們時常站在所謂『成年人』的視角,設計框架去控制、限制孩子,那其實是很殘酷的。我們都非常明白,快樂得來不易,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陷入競爭、比較的壓力之中呢?」


圖片|李心潔 提供

以愛出發,系列紀錄片中唯一由心潔所執導的《山頂小屋》。

故事以在馬來西亞致力推動華德福教育的 Audrey 老師為核心,以第三人稱視角去探索教育的本質。

心潔說:「我們應該是去鼓勵,讓人性的光明面可以顯現。而不是像現行絕大部分的教育,摧毀多少脆弱的心靈,讓他們成為沒有自己、很自卑,總覺得自己什麼事的做不好的人。」

同場加映:對孩子的成長感到焦慮?致父母:最珍貴的愛,是懂得放手,並願意理解與陪伴

心潔談教育,同時也談修復。面對這麼多殘破不堪的關係,以及那些無法挽回的童年創傷,我們該如何自救?

心潔說,除了向內修補,沒有其他的辦法,「童年創傷、外在世界的衝擊,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內心總覺得不足或缺乏某些東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試圖向外尋找,追求成就、渴望被愛,但卻怎麼也填不滿。」

無邊際的工作與生活,以不斷「索取」為起手式的愛,這些都對於修補內在無濟於事。

「童年創傷使我們充滿憤怒,有人選擇向外爆發,有人向內自傷,壓抑與引爆使我們總是帶著負面的濾鏡去看這個世界,當你很憤怒,誰都能夠激怒你,什麼關係也都有可能會搞砸,對吧?」

心潔的話中帶有問句,像是小小的探問,溫柔而有感染。她說:

「我們習慣用很多東西來填滿自己,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我們也習慣要另一半說愛我,但卻怎麼愛都不夠。我也有這個時期,但最終發現,人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心。」

「如果內心有一份堅定的力量,就看得清很多事,常常保持與自己連結的人,發生任何事,也能有安定的心。排除沈重,越來越輕,回到生活中,我們就可以更輕盈地待己,更溫柔地待人。」

這同時也是 47 歲的李心潔,修練至今,淬煉出的階段性結論。


圖片|李心潔 提供

後記:我們為自己造了愛

訪談最終,心潔望向我,即便是初次見面,卻以幾乎可以說是看透的口吻,對我說:「對於我們這種在乎愛、在乎情感的人,一定要學習靜下心來。」那時那刻,與其說是訪談,不如說是真正地推倒人與人之間那道無形的圍牆,僅用真誠展開對話。

猜你喜歡:對自己說「我愛你」,就是一種清理:二十一天鏡子練習,擁抱內在小孩

「我自己覺得,有一種愛,它可能是最無私的,那就是大自然裡面,宇宙的愛。」

向外索求,心是無底洞;向內探索,方能使心靈富足。在豐腴之中感受到宇宙氣息,原來愛會滋生,在環抱自己的同時,我們為自己造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