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的微小改變,也能促成人生的蛻變!一起來看看 3 種職涯必備技能,不管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受用!

文|艾爾文

「少了公司的加持,自己還有什麼價值?」

還在上班時我不時會用這句話問自己,語氣中看似貶低的意思,實則要謹記一件事:真正的實力,來自會跟著自己的能力。

在科學園區那三年半,我學到寶貴的能力之一是用專案的方式管理手中的工作。專案管理並非工程師的工作職責,我之所以會學到,是我在開會時從旁觀察來的。

我待的是一家做通訊產品的公司,我所屬的部門同時要負責研發與生產,所以開會時都是各大部門的人一起參與,偶爾要跟海外客戶進行電話會議。

通常會議室裡情況是這樣:不同部門的人齊聚一堂,專案經理會輪流跟人討論進度再分配工作。如果當下討論的內容跟自身負責項目無關,有些人就會低頭用電腦或做其他的事,討論完的人也可能先離開會議室。

但我的想法有些不同,我會盡可能在一旁仔細地聽,記錄專案經理如何統籌專案進度。即便當下還沒輪到我負責的項目,或是已經可以先行離開,我依然會留下來觀察其他人負責的工作內容。

我這麼做並非工作太閒,而是希望藉此學習管理一個專案的能力。


圖片|Photo by Marvin Meyer on Unsplash

以我擔任的工程師角色來說,確實只要負責設計電路就好,但我把學習專案管理的工作當作是一種職涯訓練。當時的我認為或許有一天我會擔任專案經理的角色,所以希望多學一點,對手上專案的進度也能有進一步掌握。

這是我當時看待工作發展的觀念:

不是因為當上主管了才有主管的能力,而是先有主管的能力才能當上主管。

也就是說,如果想擔任管理職,應該要在成為管理者之前就開始學管理。

雖然後來我離職了,但用專案思維來管理工作的習慣依然跟著我到現在。無論是寫一本書,錄製一系列的影片,或是跟客戶合作一個方案,準備一場演講,在我看來都像是一個專案,都可以運用專案思維來管理。

更甚者,如果你把人生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具備專案管理的思維習慣也有幫助,此能力將會跟著你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問題。

延伸閱讀:如何做一個好主管?摸清對方地雷點與甜蜜點,做的永遠比想的更多

為什麼要學習帶著走的能力?

工作中可以帶著走的能力,確實是更值得學的能力;之所以重要,關鍵原因是在累積。

前面提到習慣紅利會帶來的複利效應,其中能不能「累積」正是關鍵。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成效,能跟著你時才會出現複利效應,長遠來看更會成為別人奪不走的能力。

至今我目前運用到的工作能力中,許多就是透過累積才精進。

好比我現在追蹤工作進度的方法,源自我以前在公司跟進專案的方式;現在跟客戶溝通的技巧,來自我以前跟外國客戶往來的觀念;閱讀英文與尋找資料的能力,來自我求學與工作時研讀論文的能力;

外出演講授課的能力,來自我在公司內部主持會議、當講師的能力;邏輯思考的能力,來自擔任工程師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要再往前追溯,大學創辦社團的經驗,後來在創業時幫了自己一把;經營社團學過的音樂剪輯技巧,如今用在了製作影片上。這些在學生時期學到的能力,都意外在今日能派上用場。

誠然,擁有獨特的專業能力肯定會為自己加分,但會跟著自己的能力,才能讓你不受產業與工作環境的限制。畢竟愈是專精的能力,應用範圍相對來說只會愈窄,而且也愈可能僵化人的思維。


圖片|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

除非你能肯定自己一輩子都會在同個專業領域裡面工作,否則接下來這個問題你就要時常問自己:

如果離開這家公司以後,你還剩下什麼?

好比前一章提到,我之前在科技業的研發專業能力,會因為缺少昂貴的儀器跟設計軟體,無法在家或靠一個人就實現;就算想要成立公司,幾億的資本也不夠。

換句話說,如果我在那份工作中只學會研發技能,當我離開公司後等於什麼能力都沒有,我也只能繼續尋求同產業的工作。

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工作上應該要培養累積能力的習慣,學習真正能跟著自己的能力,因為工作愈久愈會明瞭——能夠持續發揮的能力才是真實力。

這些能力會跟著你,你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透過學習加強,然後它就會不斷形成能力的複利效應,在你將來任何工作中都持續產生習慣紅利。

猜你想看: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哪些能力可以帶著走?

我無從得知你的工作型態,但有些關鍵能力是無論在哪個工作領域都可以培養起來。它們就像是一棟大樓的基石,是現代人在網路時代的野外求生技能。

你愈具備這些能力,愈能在不同的領域裡面生存下去。

以下我列舉三個是你可以隨時在工作中培養,也隨時可以帶到下一份工作中運用的能力。

一、表達溝通的能力

表達能力的好處不需多提,在會議討論、客戶聯繫,或是跟上級溝通中,好的表達能力都能讓溝通更有效率。然而,還有一個好處較少人留意到:你會因此享有更多的信任紅利。

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智人之所以是最後存活下來的人種,一大因素就是發展出溝通的技能。

對外可以透過口語的傳遞集結更多的同伴,在人力優勢下取得不同人種間戰爭的勝利,擴大生活資源的版圖;對內,則成為部落領袖指揮部落人民的方法。

同樣,當你在跟同事、朋友說話時,你傳遞的訊息愈精準,或是愈能引起對方的共鳴,你獲得的認同程度也愈高。

此外,良好的表達能力不只可以縮短訊息或信件一來一往的時間,也會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感,進而擁有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久而久之若有升遷或新的合作機會,別人也可能先想起你。

培養表達能力還有一個好處:讓更多人看見自己。如今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想法,也有愈來愈多人利用下班的餘暇經營副業、撰寫並發表文章,有效的表達都會增加訊息擴散的速度,也會增加你被人關注的能見度。

同場加映:「文字表達體現你的邏輯思考」閱讀與寫作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圖片|Photo by Samsung UK on Unsplash

二、安排工作進度的能力

問你:在你現在的工作中,有多少時間是獨自面對電腦螢幕工作?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一九五九年率先提出「知識工作」(Knowledge Work)一詞,隔幾年他再提出「知識工作者」的身分。

他後來更宣稱:「無論是企業組織或非企業單位,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機構來說,最有價值的將是知識工作者以及他們的生產力。」

雖然當時少有人明瞭知識工作的內容,但趨勢從不理會人是否明瞭,時至今日人類早已全面跨足到知識經濟時代。

廣義來說,知識型工作意味著不需要操作機具,一人就可獨自進行的工作。

在工業時代,工作模式是由上往下層層分配任務,而且有既定的標準跟前例可依循;知識時代的工作者雖然也是收到指派的工作,但完成工作的過程更需要自行摸索,也更考驗工作者如何安排工作進度。

因此,知識工作者更仰賴的是大腦而不是設備或機具,也更需要運用腦力提高生產力,若再加上近年來開始盛行的遠距工作模式,現今工作者更需要克服讓人分心的事物,所以學習安排工作進度的技巧更是值得。

換言之,培養安排工作進度的習慣,在知識時代是一種隱性優勢。

無論你從事的是什麼工作內容,無論你的工作年資有多久,學習安排工作進度都是值得你留意,也是會跟著你的能力。一旦你善於安排目前的工作,將來無論做什麼新工作也會更快上手。

時間管理:張瑋軒行筆|2 招時間管理術,幫你減少壓力、發揮最大潛力!


圖片|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三、提問與思考的能力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是本啟發人思考的書,以下這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總結:每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都可以還原成一個好的問題。

人的職場工作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能提出好的問題,還原事件的本質。

好比某個人的業績比其他人好上數倍,與其問「為什麼他的業績那麼好?」不如問「他做了什麼事情讓業績更好?」

主管指派你承接前人的工作,與其問「之前的人都怎麼做?」不如問「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提問技巧:如何精準提問?澄清性、假設性、影響性,你的七個問題抽屜

早年我還在公司上班時,就有一個看似「反常」的工作習慣。記得某次我從同事手中承接一項任務,內容是要測試某個舊產品的數據並整理回報給客戶,交接工作時我詢問同事都用什麼方法測試,以及使用該方法的原因。

當時我得到一個很常見的回覆:「之前的人都是這樣教他測試的。」聽完後我沒多問什麼,就繼續依循前人的工作方法。

畢竟經驗法則是一種穩定解決問題的方式。不過,我心中依然提醒自己:之前的人都這樣做,不代表就沒有更好的方法。

幾天後,我已熟悉原本的測試環境,我轉而問自己:「有沒有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隨後逐步改進測試流程,在相同的成果下縮短測試的時間,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時間可利用。

提問力,就是思考事情本質的能力。尤其現今社會的資訊量已經氾濫,其中不乏錯誤的消息,當你被流於表面的訊息給誤導後,你也只能延伸出流於表面的作法。

而透過提問的習慣,才能引導自己去思考底層價值的事情,篩選出有幫助的訊息,衍生出新的解決方法。

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才會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能力套用在不同的工作場合都適用。

如果你目前在職場中未注意到這三項能力的重要性,建議你可以著手開始學習,甚至將其變成工作上的習慣。除了這三項,其他也會跟著你的能力如設計簡報的能力,分析歸納、做筆記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等,也都是值得投入心力慢慢學習,在工作中逐漸累積自己的職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