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的口號充斥大街小巷,但你卻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到底愛自己應該用什麼角度定義,又要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自己?心理師貼心整理七大盲區,看看你中了幾個!

文|胡阿啾(胡舜皓)諮商心理師

每個時代都有民間的主流價值,30 年前民間重視的是「努力再努力」,20 年前是「孝順父母、待人和善」。

近年台灣,隨著心理健康意識抬頭,最常聽到的是「愛自己、接納自己」的口號,這些口號出現在各大書籍、網路文章、心靈課程。

觀念大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誤區,如果沒有正確辨認,不但無助於我們心靈成長,反而可能使我們的情緒更壓抑。

為什麼我們要愛自己?

人的「自愛」是怎麼形成的?這裡指的是健康的自愛,不是病態的自戀。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自我概念還很模糊,首先愛的是媽媽,而不是自己。媽媽餵養了嬰兒奶水,給了嬰兒溫暖與呵護,隨著年齡漸長,在母愛、父愛的包圍下,嬰兒把父母的形象,內化到自己意象裡面,嬰兒的內心世界裡也有了一對父母。

未來即便父母不在身邊,嬰兒也能愛自己了,因而形成了健康的自愛。

重點在於——人要先被愛過,才有辦法愛自己。

上述是最理想的狀況,反之,台灣的成長環境,父母忙於工作,嬰幼兒教育觀念不普及,孩子多少都經歷過被忽視、被強迫、被威脅、被指責等等,大部分的孩子創傷滿滿,孩子也把那個責罵自己的爸媽,內化到自己的內心世界。

未來即便爸媽不在,也持續責罵自己,因此很難去愛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師、治療師,都要我們去學習「愛自己」的原因:為了療癒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成為更健全的大人。


圖片|Photo by Allef Vinicius on Unsplash

我們對「愛自己」常見的誤用

然而,一般的人際情況中,卻有很多「愛自己」的誤用,以下舉例:

1. 為了推卸責任

較常發生在工作場所,有些同事會選擇「愛自己」,然後工作就做一半,或是隨便交接,其他的事情就推諉給別人了。

2. 因為不想聽你說話

常發生在表面和睦的朋友之間。比如說某 A 跟某 B 訴說心事,B 跟 A 說:「你要學習愛自己」,其實言下之意,更靠近:「我懶得聽你說,你自己想辦法」!

3. 因為不想付出努力

有些人在考試之前,選擇「愛自己」,然後出去休閒、玩玩電動,相信自己「夠好了」,在付出努力之前、在困難還能解決之前,就先「愛自己」了。

4. 因為不想看到你比他好

較常發生在競爭關係中,如兄弟、同儕、同事等等。比如「你要多愛自己,不要太拚,放過自己」這類的安慰。

其言下之意有可能是,「我不要你超越我,我希望你保持比我爛。」

5. 因為不想被你依賴

這個常發生在,有議題的治療師與個案之間,一般治療師會用「愛自己」來邀請個案自我安撫、自我肯定,這些是正常的。

但很不幸的是,也有部分治療師會用「愛自己」來逃避與個案接觸,治療師會跟個案說「你要愛自己」然後又重複申明「治療界線」。

形式上沒問題,但言下之意更像是:「我不喜歡你,我只把你當工作,你好不好是你的責任,你自己負責。」

個案收到這樣的回覆,難免心裡會覺得怪怪的。

延伸閱讀:洪蘭專文|父母一句批評的話,不會讓孩子不愛你,卻會讓他們停止愛自己

6. 希望你不要反抗

通常發生在霸凌事件、性侵害事件中,老師與家長,會告訴被霸凌的孩子說:「別人欺負你沒關係,你愛自己就好。」

言下之意可能是:

「我不知道怎麼解決你的問題,你就忍過去吧!」

「同學,我想幫你,但欺負你的人也是我朋友,我不知道怎麼辦,那你自己想辦法吧!」

無論有無惡意,都隱含一些譴責受害者的暗示。

7. 分享自己成功經驗

剛上完身心靈課,想分享自己收穫給朋友的情境,當某 A 跟某 B 說:「你要學會愛自己,像是我之前如何如何⋯⋯」

它的意思比較單純,也是比較中性的表達,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心情,尋找聽眾。 

以上僅為舉例,「愛自己」的方法可能有百百種,並一定是文中所述,但「愛自己」三個字背後,確實藏有複雜的意涵。


圖片|Photo by Giulia Bertelli on Unsplash

練習覺察「愛自己」的批判

或許「愛自己」本身是很好的觀點,但誤用所帶來的矛盾,潛在傷害卻不小。無論是接納自己、感恩自己、陪伴自己,皆然。

1.要你愛自己的人,不愛你

一個人是否能愛自己,取決於被愛的經驗,然而諷刺的是,大多人際情境下,通常會把「你要愛自己」掛嘴邊的人,通常不是會在乎你感受的人。

治療關係上亦然,坊間有許多請你「愛自己」的治療師,並不愛你;叫你「接納自己」的治療師,並不接納你;叫你「欣賞自己」的治療師,並不欣賞你。當然這不是全部,若他們真能接納你,對談中,你會感覺得到一種隱約的信任感。

如果你感受到治療師在愛的語言背後,有著拒絕或要求,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可別先急著懷疑自己。

你可以換個治療師試試看,讓資訊更完整一點。

2.反映了社會的無望感

雖然表面上「愛自己」是溫暖正向的語句,但背後卻常常隱藏著集體的缺乏、逃避、無望、排斥的心理。

過去台灣經濟起飛時,人們並不需要「愛自己」,需要的是奮鬥、努力,獲得更多物質成就,而現階段的台灣,普遍低薪、房價飛漲,再怎麼努力,都不如好好投胎來得有用。

因為沒有希望,只能專注當下,專注於享樂——愛自己,隱含著「我不想再努力了」的訊息。

這怪不了任何人,這是資本主義走到末期的必然現象,哲學家尼采當初已預言到。但,我們需要能夠辨別「愛自己」這句話的背後,帶來的是解脫、自由?還是壓迫、無力?

3.愛的教育的問題

現在台灣 25~40 歲左右的年輕人,差不多剛好是在夾縫之間的世代,大多人沒有經歷過物質缺乏,卻經歷過強烈的精神缺乏。

新的教育概念,漸漸普及,新世代的爸媽開始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想彌補自己經歷過的缺失,希望孩子不要再與自己受到一樣的苦,然而卻有可能矯枉過正,剝奪孩子經歷「缺乏」的歷程。

然而,新一代的孩子,他們面臨的現況,與我們過去經歷並不相同。

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式教育,雖有它的好處,但如果缺乏架構,也可能加劇孩子的無望感。大多孩子更需要的是,能夠依循目標,一步一步建立信心的歷程。


圖片|Photo by Yoann Boyer on Unsplash

為自己尋找「愛自己」的替代方案

回到「愛自己」的核心目標,療癒內心的傷痕,是為了變得更完整,比起單純高喊「我好棒、我超帥」,其實有非常多元的方式,如果要分享一個比較具體的,我想借用阿德勒的觀點。

1.探索自己的自卑之處

尋找不愛自己的原因,外貌、成績、不值得被喜歡等等,都可以,模糊不清也沒關係,唯一重要的是,大方地承認自己不喜歡自己。

2.深入剖析自己的自卑

把自卑的原因看得再清楚一點,若你對金錢不足感覺自卑,但其實你真正的自卑並不是來自金錢,而是因為錢少會被瞧不起,你在意的原因是害怕「被瞧不起」。

延伸閱讀:自尊低落,該如何愛自己?透過「肯定話語清單」,從負面思考深淵一步步解脫

3.做點小事情,來完整它

做點事情,一點點小事也好,讓缺乏的部分得到填補,得到超越。

如果你的目的是「不想再被瞧不起」,那麼可以嘗試去找一個好工作、離開那些會瞧不起你的人。

發揮自己的才華、完成一些原本覺得做不到的小事,又或者能選擇靈性的方向,比如探索童年創傷、寫 10 個優點給自己。

上述推薦的形式,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差別的只在你如何重視完整的「歷程」。

不要心情不好就「喔!我接納自己!我愛自己!」沒事了。

用「愛自己」去阻止自己感受、阻止自己行動,最終很容易造成情感壓抑,使情緒被壓抑在更深層。

如果你的困擾是,朋友老是跟說「你要愛自己」呢?

當你在傾訴心事時,你可以為自己選擇對象。

尋找能夠傾聽你的感受、與你共鳴,而非不斷教育你的人,找個一起講玩笑話的朋友也很好,不必每次聊天都要這麼有營養。如果你的困擾在於,你的治療師整天叫你「愛自己」、「欣賞自己」,但是表現出來的態度又對你愛理不理呢?

你就轉貼這篇文章給他看好了!

祝福大家都在自我完整的旅程裡,能找到合適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