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單身者經常面臨「什麼時候找對象」的靈魂拷問,然而人生是自己的,只要是忠於自我的選擇,就算被貼上「單身狗」的標籤,一個人也能有一個人的快樂!

文|Ni

法國一本驚世駭俗的讀物《單身的藝術》,一上市就上了風口浪尖,評論褒貶不一,但無論如何,都不可否認它是一部顛覆現代人價值觀的思想書籍。

書中的想法不外乎偏激了些,但值得我們深思的也不少,的確有助於解放社會大眾對於單身的偏見。

以下筆者將點出幾點書中的想法,並提出我們如何用以改善生活。

書中最初批判了今日將「單身人士」的地位,打擊到谷底的社會價值觀,以中文的語境來說,我們將單身人士稱為「單身狗」或許是一個意思。

這造成了部分的人因為單身而自我價值感低落、自我設限、自我否定,因而活在不快樂之下。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Pexels

筆者觀察身邊朋友,這件事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幾點。

舉凡特定節日,有伴的友人隨手一張放閃照片,就能引來隨著閃光而來,孤苦伶仃、飢渴的飛蛾們;或是單身的友人們把這些放閃照當作傷風敗俗的東西,彷彿多滑到一張就能要他們的命。

這樣的現象能夠看出,我們自然而然會把擁有交往關係的友人,放在一個美好到足以令人羨慕忌妒的位置,而非平常心看待,而形成了階級制度。

當我們漸漸將單身和失敗兩個詞綑綁起來,標籤效應就會逐漸影響社會。

這並不是這個時代的特有,例如我們父母那一輩,對單身有種莫名的懼怕,無論是基於懼怕自己老了沒有人陪伴,或是基於社會觀感,莫名其妙都在某一個年齡段就找到了人生伴侶,後來快速步入婚禮的殿堂。

無論什麼領域,社會都會催促著那些掉隊的人,趕緊跟上大眾的腳步。那些到了合適年齡卻沒有去做符合社會期待的事的人們,就會被貼上失敗的標籤。

延伸閱讀:為你挑劇|《媽,別鬧了》:單身、戀愛、再婚?都好,記得你隨時都有選擇

高品質的單身,勝過低品質的交往關係

無論造成何種影響,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濫情」。

一項調查指出了成年後的人們更傾向「先交往後了解」,足夠顯示了在這樣價值觀底下的人們,對於愛情「先求有,再求好」的態度。

書中的作者可不這麼想,作者用數據證明了,低品質的交往關係,更容易導致各種身心疾病的發生。

也就是說,一加一大於二的愛情,應是建立在對方和你的契合程度。那我們汲汲營營追尋的愛情,可能不是我們想像的永遠美好。

以筆者身邊的友人們作為例子,奮不顧身的、快速投入的愛情,很大機率沒有結局,因為長久的愛情是建立在各方面一定的契合,而這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累積。

當然,這不是說每一段感情都應該要長久。只是若以長久為目標,觀察和相處或許大於一時腦熱。

猜你想看:單身者數量達到歷史新高!研究顯示:單身者比已婚者過得更快樂且健康?


圖片|Photo by Timur Weber on Pexels

前段說了想得到優質的交往關係,首先需要時間去觀察,這就意味著單身的時間可能因此拉長了,那我們如何按耐住寂寞?筆者認為也許不必壓抑。

當我們了解到單身和有交往關係,兩者的生活同等美好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學會和單身相處了。

也就是說,單身並不可怕,它和呼吸一樣自然,沒必要將它當作一個痛苦的過度期。當我們脫離這個框架,自然而然就得到思想、心靈及身體的解放。

筆者有一個朋友,她已經單身許久。她說過,比起以前那些為了交往而交往的關係,她現在更願意花時間和自己相處。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單身並不意味著失敗,它只是一種中性、客觀的狀態。

我們不需要為了擺脫單身而投入愛情,不需要為了社會眼光滑起交友軟體。

如何和單身相處,或許我們天生就知道答案,只是在社會的目光下我們洗腦了自己,而迷失了自己。

雖然本篇說的是「單身的藝術」,但筆者依舊認為無論推崇任何關係,都應該建立在自己舒適的基礎上。

單身時享受單身,該愛時全心投入,才是筆者真正想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