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天文學家李昫岱教授偶然間啟蒙對天文的好奇,也著迷於天文世界所帶來各種不受框架的可能性。那些遙遠天體的探索,也許有朝一日都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突破,誠如他也不曾想過,一本牛頓雜誌,會帶自己走上天文學家之路。


圖片/ PressPlay Academy 提供

一葉之秋的季節,全球的疫情也逐漸緩和下來,在公寓的斜屋頂閣樓裡,視訊那頭是屋頂上的天文學家李昫岱教授,他伸手比劃了書房的天花板,彷彿回到南非的天文台,眼前閃爍著那片景象,微微地出了神。

他說:「我有一個習慣,離開房子或車子會下意識抬頭仰望星空,而就在那一瞬間,我在雲縫中看見大小麥哲倫星雲,它是如此的巨大、閃爍,只是幾秒鐘卻是我最震驚的時刻。」

最破格的事,是成為天文學家

天文學,是在截至目前為止的生命中,老師認為可以說得上「偶然」的事物。然而,對於什麼是「偶然」,老師似乎也感到無以名狀。高中時在學校唸書,父親訂了流行的「牛頓雜誌」,因為唸的是自然組,這類科普雜誌對老師來說不算太難,唯獨天文讓老師摸不著頭緒,每次碰到只能投降,困擾著直到高中結束都沒有解開。但未來總是在不經意間展開。

上了大學的那年暑假,老師把牛頓雜誌翻出來再看一遍,突然這些天文的小東西,就在腦子裡串聯整理了起來,重組成了能被破譯的新知,那是屬於老師的宇宙大爆炸,而或許就像老師所說:「天文進入我的生活是偶然」,大學參加天文社、因學弟妹聚餐進入碩士班,後來唸博也都是機緣巧合。

於是,我問李昫岱老師「偶然」是否與一再重複的行為有關,一如他高中畢業那年重讀牛頓雜誌一樣,他表示:「回頭看人生的規劃,很多東西是突發的,它讓你往某個方向去走,當機會出現,也造就了新的展開」。


圖片/ PressPlay Academy 提供 


天文在為我們付出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用幾千年前看世界的方式生活著,那生活會不會有所改變?在科學還沒誕生的時代,人們就已經在仰望星空,但同樣的星空,在現今與過去的人們眼中卻大不相同,譬如過去希臘人會把神話故事投射在星空中,妝點了人們的好奇心;而中國人則用天上的事物反映地上的人類社會,彷彿星空總在訴說什麼,但真實的是星空是人們文化的投影,就如台灣阿美族的太陽月亮,它反映的是母系社會的由來。

對李昫岱老師來說,他喜歡探索未知,然後找尋藏在星空下的可能性,追尋著已知之外的自由,他說:「表面上是科學家在探索天文,但人們的初衷很單純『為什麼這個會這樣,而那個會那樣』」,就像 16 世紀的伽利略,當他使用望遠鏡看向木星,那四顆小衛星徹底顛覆大家的想像,挑戰了當時的主流想法,原來金星也有圓有缺,月亮不是完美的「這樣」,地球不再是宇宙中心的「那樣」。

Game Changer,不願被這世間的事物框限,天文不僅攫住了你我,也讓世界逐漸蛻變。


圖片/ PressPlay Academy 提供 


人們為什麼需要對天文保持好奇心?

訪問來到尾聲,我們迫不及待地丟出麻瓜般的問題希望得到老師解答,而老師笑著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它可以追問任何的科學學科。」 

舉例來說:「愛因斯坦發現光電效應,是光子讓物質產生電流的現象,這個發現讓他拿到諾貝爾獎。但光電效應跟我們有關嗎?手機上的感光元件和太陽能板都是根據光電效應製造出的產品,沒有光電效應就沒有這類產品。愛因斯坦應該沒想到百年後,他的發現對後人的生活影響這麼大。

然而科學家追求的是真理,大家可能會覺得一些科學新發現,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那些當年的發現,若干年後可能成為當代的新科技,成為我們的日常,而天文是一門基礎科學,我們的研究對象是遙遠天體,這些天文發現,說不定未來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只是現在的我們還不知道。」


圖片/ PressPlay Academy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