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討厭過生日的心理剖析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用溝通修補起關係的橋樑,讓你的生日過得快樂,因為你值得。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很害怕別人在自己面前唱生日快樂歌,覺得很尷尬,很想要逃跑?

我一直都很討厭過生日。

直到開始念諮商之後慢慢自我探索,我才知道,我的生日恐懼症背後,原來是「我不值得」的心理因素作崇。

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那麼重要,不值得被大家祝福。

可是,弔詭的是,我又希望大家能夠看見我、覺得我很重要,這兩股力量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矛盾的心情。


圖片|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念大學時,有一年生日因為某個突如其來的事件,讓我哭得很慘。

一個很要好的朋友說好要跟我一起過生日,餐廳都訂了,我滿懷期待,但最後他並沒有出現,那等待的兩個多小時,我腦子裡千迴百轉,從我「不值得被愛」到「我果然是會被拋棄、丟下的」等等,好多難受的念頭都一一飛過。

多年以後,每到生日我都還是覺得忐忑不安,於是主動跟我的朋友們說:請不要祝我生日快樂。

後來,當朋友小蘭跟我說「生日快樂」時,我忍不住跟她講出了內心的掙扎。

她說:「嘿!你要不要嘗試看看,今天晚上跟你媽媽說說話?因為三十幾年前的今天,如果不是她,也不會有現在的你。」

我把這件事寫進待辦清單裡,但內心的惶恐卻比山還高。

媽媽的告白

一直到晚上八點多,我結束工作回到家裡,終於鼓起勇氣去找老媽,問了她一個埋在我心裡很久的問題:

「阿母,妳會不會後悔生下我啊?我沒有賺大錢,沒有結婚生小孩,到了這個年紀還在念書。我的人生起起伏伏,做了很多蠢事,沒有按照大家覺得順遂的道路走⋯⋯」

「我不會後悔生下你。」

同場加映: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


圖片|Photo by Jon Flobrant on Unsplash

老媽放下手上正在批改的安親班作業,認真地看著我。接著她開始訴說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我經常被外婆打,每次我在外面貪玩或是回到家忘記煮飯,就會挨她的棍子。但我不會怨恨外婆,因為我知道家裡很窮,她要照顧這麼多小孩,還要賺錢養家,脾氣不好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從那時候起,我就下定決心,將來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我不想用打罵教育你和小寶(我弟),我想讓你們走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這個代價就是年過六十的她,依然還在工作,經常做到腰痠背痛。

我想跟她說:「媽媽,謝謝妳把我生下來!而且妳還讓我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會強迫我去做一般人覺得有前途的事情。」

但又覺得太肉麻了,所以在客廳默默收拾我上課用的積木。

我記得小時候,經常會把積木堆得高高的,希望媽媽能夠看見我做的成品。

可是,她工作很忙,總是敷衍我;相反地,如果我認真念書的話,她才會鼓勵地說我好棒!

於是我知道,當你追逐著別人的眼光,希望別人看見你,終究是會失敗的。

所以我很努力念書、認真做好分內該做的事情,透過這種方式來倚靠自己。

一開始我是渴望被爸爸、媽媽看見的,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感到挫折,所以走向另一條「沒有人可以信任,只能信任自己」的道路。

當然,這並不是誰的錯。

爸爸很早就生病中風,身體和說話都不方便,工作也常常起起落落;家中的經濟重擔都壓在媽媽身上,想當年她除了工作以外,還要花時間照顧家庭跟孩子,非常不容易。

原本坐在客廳的爸爸,用含糊不清的語氣跟我說:「沒想到你現在還喜歡玩積木。你從小就喜歡玩那套彩色木頭做的積木,那是你爺爺留給我的,我小時候就在玩了。」

我聽了心中五味雜陳,想到家族治療理論當中講的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有些東西會不由自主地,一代一代留下來。

但是,我們不一定要複製父母的人生,也可以走出截然不同的路。

你和我都一樣,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接著,我媽又說:「有一點你和我很像,就是你很聰明。我小時候被外婆打的時候都會乖乖站著,因為這樣一來,她只要打兩下就好了。不像你二阿姨,一邊跑一邊給她追,就要被多打好幾下。」

她一邊說一邊笑,我才發現,很久沒有看到老媽的笑臉了。

我不曉得自己的「生日情結」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但是老媽那句「我沒有後悔生下你」,在心裡迴盪了很久。

如果我能夠早一點鼓起勇氣問她,是不是在許多自我懷疑的日子裡,就不會感到孤單寂寞?

當時鐘指向午夜十二點前,我跟自己說:

「嘿,親愛的你,生日快樂!不是因為你是一個多麼厲害的人,賺了多少錢,是否讓家人覺得驕傲。光是你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有意義。往後的日子,你可能還是會面臨各種懷疑和不安,但是沒關係,人生本來就是由許多懷疑組成的。你一直都是自由的,相信我,你值得讓自己快樂。」

延伸閱讀:【母女夜談】致親愛的母親:雖然我們之間有許多不同,但都能成為彼此舒心的版本


圖片|Photo by Stephanie McCabe on Unsplash

替代性擁抱

最近兩年,我被耳鳴問題困擾,看遍中西醫,也試了各種另類療法。

進行了幾個月的「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之後,我的腦海中出現各種產道、子宮、容器的意象,我的治療師問我:「要不要嘗試看看回到母親的懷抱?」

好難。

於是我先試著用「替身」的方式,讓黏土代替我跟媽媽擁抱。

我捏了好多東西,都覺得不是我要的形狀。

後來有個意象在我的腦海漸漸形成,於是就捏了我和媽媽的形狀送給她,跟她說:「你兒子現在很窮,所以沒辦法包太多錢給你。不過,這個小物看起來雖然不起眼,只值台幣三十元,以後等你兒子出名了,或許可以賣到三百萬!」

我大學的時候念哲學系,她雖然嘴上碎碎念,還是讓我繼續讀下去。

後來,我想轉到心理系,她也沒有怪我多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只是默默地幫我付學費。

考上台大那一天,她比誰都開心!

可是畢業之後,她也比誰都要擔心,因為我的工作不穩定,讓她必須一直操煩下去。

猜你喜歡:母女的手拉手共讀書單:我們是這樣成為女人的


圖片|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研究所畢業後,原本以為我會穩定地在學校當個老師,結果又跑去彰化念博士。

她什麼都沒說,只是在我偶爾回家的時候,說:「沒事就常常回來,媽媽煮東西給你吃。」

她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包容我,可是我卻習慣性逃避。

回到台北工作後,我每天都在診所待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連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逃避什麼。

後來我發現,我真正害怕的是母親逐漸老去的事實,擔心有一天幸福會從眼前消失。

母親節那天,我還真的抱住了她,結果她笑得合不攏嘴。

如果你和家人之間總有一些隔閡和恐懼,如果他們總是用你不習慣的方式來愛你;如果你很想要表達愛意又不知如何說出口,或許可以伸出手來抱抱他們,然後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