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生命不曾面對「選擇」?

2022 年第三季,台達電子邀請知名編劇、導演徐譽庭蒞臨演講,談創作背後的真實心聲,以及在那些性格分明、充滿共鳴的角色背後,與徐譽庭本人的生命經驗,存在什麼樣的聯繫?

秋意漸濃,2022 年第三季台達電子【不同凡想・心旅程】於中壢廠區的會議廳展開。延續著台達對於多元共融議題的重視,此次講座以「關係」角度切入,透過講者徐譽庭的劇本作品及其豐富的生命經驗,帶領聆聽者探索多元關係樣貌的同時,回應自身生命。

活動開場,台達電子 EVSBG 總經理唐修平(James)談起接觸徐譽庭編劇作品的經驗,笑說自己過去 30 年僅看過兩部連續劇,其中一步就是徐譽庭的成名之作《光陰的故事》。從角色故事、眷村背景回望童年,James 提到,劇中關於眷村生活的描述、左鄰右舍間深刻的情誼與連結,皆與幼時記憶相互呼應。


「50 多年前,純樸的民風,來自山東的母親即便和鄰居媽媽語言不通,卻仍能比手畫腳地,嘗試理解彼此,交換美食和禮物,」沒有衝突、對立,或因不理解而來的埋怨,彼此之間融洽地像一家人,亦是台灣作為一個族群叢生、背景複雜、歷史錯綜複雜的島嶼,所展現最多元與共融的樣貌。

當我們直視自己的不完美,它便將成為特色

徐譽庭輕盈上台,笑裡有自在與愜意,談起戲劇創作,她說,其實自己更像一個「回望型編劇」—— 40 歲時寫出 30 歲的焦慮;50 歲挖掘 40 歲的故事,以戲劇為鏡,細細檢視過去的自己。

我想我一直在用創作「反省」過去的人生,以這樣的方式創造了人稱「療癒系」的作品。

知名編導 徐譽庭

徐譽庭調皮地笑了笑,以「反省」這樣帶著重量的詞來形容自己的作品,她毫不掩飾,相當豁然,更顯大方,在她筆下的角色都有個共通點——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不完美的角色,不完美的人生——這些戲劇元素彷彿成了觀影者的潘朵拉盒子,打開發現,謊言不在,更能以客觀的角度凝視自己。談起寫《我可能不會愛你》的起心動念,徐譽庭說,那是一段與「我不太喜歡的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其實難以自覺『不喜歡自己』,討厭那個總是被媽媽嫌棄『太驕傲、太倔將』的徐譽庭。」

「驕傲、倔強、工作狂是缺點嗎?我用程又青這個角色試圖找到解答。我在這個角色裡頭看見被我自己討厭的部分,漸漸地,我發現自己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驕傲、倔強,和其他不太喜歡的部分,因為正是這些東西,塑造了程又青,也塑造了我。」

徐譽庭話裡有溫柔,有對自己的理解,學習原諒而非溺愛自己,深刻地從戲劇創作中有了真正的感知:原來,當你逃避了不完美之處,它便成了缺點,但當你選擇直視他,不完美反將成為你的特點。

當我們開始喜歡自己的不完美,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此不同,我們也才有機會去欣賞他人的特色。

知名編導 徐譽庭

別把「愛」給侷限住了,沒有人比你更值得擁有愛

編劇,一個說故事的人,在自己生命裡找故事的同時,也從他人的故事裡找靈感。

談及 2018 年於金馬盛典拿下三項大獎的《誰先愛上他的》緣起,徐譽庭說,它以兩件重要的事件為出發:其一是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將身邊同志朋友的可愛,如實地呈現出來;其二,這是一封寫給故事提供者的情書,為撫平傷痛,為投以理解,為透過一部電影深深的擁抱。

整個創作的過程,經歷與演員的相互拔河,導演與編劇多次來回的修改,一次次對初衷的探索,最終,徐譽庭想透過這部電影丟出的,是沒有答案的探問,「我期待的是,觀眾靜靜的看完,慢慢地回家,也許一週、一個月、兩個月,或是更有以後,關於這部電影最終的解答,能慢慢的飄進他們的心中。」

電影的想像力是多元的,而觀影者的思考也是多元的。徐譽庭說,《誰先愛上他的》這部電影除了涉及同性之愛,女性於婚姻的角色,以及面對摯愛離去,留下的人如何在共享悲傷的同時,找到一條前行的路。

愛這一題,始終是一切故事的核心,「我想婚姻裡頭的背叛,無論對方同性與否,我們都會開始懷疑『難道我不值得被愛嗎?』」

關於幸福與愛的資格,源自於人總是根深蒂固地以為,我們都載在被愛的同時,才能證實自己的存在,然而徐譽庭卻期待以溫柔的視角,更加包容自己與世界的方式,去訴說——我們能否學會把「愛」這件事情放得更大一些,不只有愛情能夠證明誰的存在、誰的美好,總要記得去關注,身旁一切愛的顯形,別把自己侷限,生而為人,是否值得被愛,無關他人的證實,而是你本就應該獲得。

人們總是渺小、固執的以為我理解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全部,然而事實是我們根本沒辦法接受宇宙其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知名編導 徐譽庭

堅持下去,你又怎麼能不贏呢?

「在我筆下,每一個角色都是我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有我的成分,都是我的化身。」

對徐譽庭而言,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是持續不斷地實踐,「我用很多作品談關於『選擇』的難題。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一點點賴皮,怕自己選錯,所以抬出聽媽媽的、聽老師的來作為當箭牌,其實是不敢承擔選錯的風險。」

人生充滿了選擇,早午晚餐,工作轉換,結婚對錯,分手對錯,沒有任何一個選擇,可以稱作是輕易。

徐譽庭分享,創作《荼蘼》的動機,來自對自我選擇的懷疑:「我和所有人一樣,曾經懷疑自己是否選錯了路?」

徐譽庭的 30 代到 40 代,卯足了全力,埋首工作,投入創作,每每挑燈夜戰,從深夜到清晨,為求那一個所謂成功的標籤,「但有一段時間我開始質疑了,徐譽庭的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於是,我開始試著寫《荼蘼》。」

她笑說,那段時間,自己常在路上觀察女孩子的背影,究竟這個女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她是否會是那個徐譽庭從未活過的樣貌,繼續著室內設計師的工作,在 34 歲生了孩子,不需要在半夜三點鐘改劇本,不會有一整天沒有半個人說一句話,有一起窩在沙發上、分享鹹酥雞的伴侶。當然還有須多的爭吵,和家庭生活的無奈。

「究竟哪一個比較好?」創作《荼蘼》的過程中,我發現它的發展歷程不是設計的,而是我去想像,想像角色可能會遭遇什麼,持續為『選擇』這件事情找解答。」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好像明白了,」聽徐譽庭演講,彷彿身在其中,故事的現場,「那天晚上我用非常感動的心情,寫下《荼蘼》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句台詞,鄭如薇說:『親愛的方案 A,原來我們都贏了。』」

原來生命裡的 A、B 方案,彼此本就不存在著相互競爭的關係,「現實就是,一旦我們一直抱怨自己走的這條路,持續懷疑它、躊躇著,甚至選擇結束了這條路,那你怎麼贏呢?反之,當我們選擇了這條路,去面對這條路會遇見的所有風景、狀況、跌倒,再爬起來,堅持下去,你又怎麼可能不贏呢?」

世界並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

知名編導 徐譽庭

多元共融,尊重包容——為他人與自己創造有愛的空間

正如徐譽庭筆下角色,活生生地存在於生命中的每一個場景,沒有一個人從不犯錯,亦沒有一個人近乎完美,也因此,人生中沒有任何一條路通行無阻、不遇紅燈、沒有顛波、毫無岔路、晴空萬里直達康莊大道,這樣的一條路不存在,因此在任何選擇面前,生命都是公平的。

面對每一個不同個體、相異的選擇,台達致力推動多元共融的企業文化與氛圍,去理解愛與選擇本就存在著差異性,如何給予自己之外的人相對應尊重與理解的空間,是徐譽庭透過戲劇持續溝通的核心議題,也是台達電子持續為同仁創造的空間。

直面生命必然的焦慮,接受不完美自己的同時,種下接納他人不完美的契機,把缺點化為特點,去欣賞他人的可愛,尊重所有形式的愛,如同徐譽庭所說:「生命裡每一條路,都有它獨特的風景,無論如何,好好地去享受那些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