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感情中,期望過多往往是失望的開始,然而無可否認在關係相處上,我們都各自底層的需要,但到底要如何辨別,兩個人走不走得下去?

結束一段關係的 Y 說,他以為雙方只是在經歷磨合期,根本沒考慮過「分手」,誰知道對方先放手,轉身就離開。

夜深人靜以失戀系列電影作陪,試著找尋答案,Y 想著各種可能性,對方出軌、自己條件不夠好等等,無奈自己後知後覺,猝不及防就被分手,「我覺得那時候明明就只是在經歷磨合期啊!」直到真正收到分手訊息,才知道,一切都來不及了。

悼念逝去愛情的同時,Y 希望能領悟出些什麼,讓未來的自己能睜大眼睛,在愛情中解救自己。


圖片|Photo by Miu Kohinata on PIXTA

態度是首要觀察點

如果對方真的想分手,磨合期無法通過,正好結束關係,那在態度上就會更為消極,對方是不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卸給你,自己則是流露居高臨下的傲氣呢?

一段關係會走不下去,本就是兩人互動的結果,世上沒有完美之人,關係出現裂痕也沒有哪一方完全沒有問題。

態度上趨於消極是很明顯的訊息,此時你需要的是將自己慢慢淡出關係。

同場加映:分手七年與前男友再見面:我不再喜歡你了,但喜歡生命裡有過你

你的需要有被傾聽嗎?

一段感情中,期望過多往往是失望的開始,然而無可否認在關係相處上,我們都各自底層的需要。

當你發現對方並不理解,或是刻意忽略時,最好的做法是邀請對方與你溝通。

提出你的需求,對方是否願意先坐下來傾聽你心,不論結果為何,都讓「一切有討論空間」,創造雙向對話與平等的發言的空間。

當你說出心聲與訴求之後,即便無法一時之間做出改變,但願意努力,讓事情越來越好。


圖片|Photo by Nick Karvounis on Unsplash

比如,你發現自己在和另一半聊天時,對方經常不專心,滑手機或是放空。讓你非常在意,因為「尊重的需求」被忽略。

你決定向對方提出,希望能尊重彼此談話的時空,暫時將手機放一邊,對方的回應是否能站在你的角度,了解到你重視關係,也重視雙方的談話品質,願意承認疏忽,並能有意識地改善,或是經過提醒後立即的專注。這是在乎伴侶需要的表現。

相反地,如果對方告訴你這是「正常的行為」,且大多數朋友們也都是如此,邊滑手機邊聊天,不成問題,那就是沒有在乎你需要的反應,長期需求無法受到傾聽,累積下來肯定滿腹委屈。我們深知身軀積勞成疾,情緒長久的壓抑,負能量超載,總有一日會崩塌。

這邊強調「傾聽彼此需要」中「傾聽」的重要性大過於「需要本身是否被滿足」,前者是臨場的反應,直接影響兩個人的互動方式與當下情緒。後者的行動是長遠的積累和轉化,且在不同事件會有不一樣的應對能力,發生時間,無法用當下立即衡量。

當然,這邊指的都不是單一方無止盡索討的情境,需要跟過度期待,完全是兩回事。

編輯專文:迷人共讀|如何才能有效溝通?關係心理學:傾聽與理解是關鍵!

面對問題是攜手前行,還是閃躲逃避

關係有時候就像是居家備料理,一人擔綱主廚,另一則為副廚,兩個人要願意互相協作,一人主掌時一人輔助,擅長菜色不同時,角色可以互換,齊心協力,端出一道道豐富料理,過程肯定有味道不佳、步驟疏失,無法盡善盡美,那又何妨,居家飲食是為自己而備,不是為了滿足任何客人。

曾經遇過一個朋友,與交往四年男友正討論買房結婚,原先平穩的關係出現產生摩擦,對於買房的討論,還有彼此原生家庭關係的碰撞,引發前所未有的風波,藉此看見彼此的處理事情態度上的積極與消極。

積極一方無法理解為何對方漠不關心,頗有怨言,忍不住詢問男友,才發現原來另有原因⋯⋯

原來男友認為自己對這件事情並沒有相關經驗,難以著手,也認為此事為男友主導,因此全然放手,沒想到卻被誤以為是面對未來大事態度消極。


圖片|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所幸在溝通後,原先「主導方」提出一些看房準備工作,讓對方能擔任小助手,讓看房計畫更順利進展。即便有不懂之處,也願意上手學習,讓兩人能共同前行。

好在當初有將話說開,才理解到對方不是刻意逃避閃躲,而是不知道從何幫忙,這就是磨合很好的案例。對話展開、行動發生。

如果你發現多次的溝通下,對方非但不願意聆聽,還擺出推卸責任的態度,試著告訴你:「這都是你自己的問題,請你自己克服」也不願意多談,那很有可能這段關係是沒辦法繼續走下去的。

讀者投稿:避免向下溝通、為他人貼標籤!改變三種溝通習慣,建立好關係

不要忽略內在的訊息 

雖然很現實,但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想像和對方一起在未來的樣子,或是對方提出類似的話語,千萬不要忽視這樣的內在訊息。

因為你可能很難做到以上的用心傾聽、積極面對與耐心溝通,也就無法度過磨合期了,趁早探索靈魂深處的聲音,可能有罪惡,可能有抱歉,然面對一段無愛關係的對應,任由時間與青春流逝,才是另一種不可逆的傷害,好好的道別將是你最後的溫柔。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