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選擇中迷惘、在職場上不被友善對待怎麼辦?Google 台灣人資長呂亞樵 Vanessa 與你分享她三十歲前後的職涯經驗,教你突破自我設限。

呂亞樵 Vanessa,Google 台灣人資長,職涯中的第一個十年在新聞和金融業中探索、突破自我設限,第二個十年跨進人資領域,曾就職於渣打銀行、微軟、LINE,現任 Google 台灣人資長。

豐富多元的經歷之後,她期許下一個十年,自己能支持企業工作者在職場找到成就感,保持終生成長動能,發揮正向影響力。

三十歲前曾多元嘗試,最後相信直覺,人資就是適合自己的職業

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是大學畢業後選定一份工作,然後就做到退休。職業選擇與個人生涯發展,每一年都更加多元,然而越多的變動,也易帶來越多的迷惘。我們問 Vanessa,當初是怎麼決定好人生方向?

思考中,Vanessa 彷彿掉入了初入社會時的回憶,在三十歲前的她其實沒有特定目標,職涯選擇往往隨興所至,因此工作從媒體業到金融業,從新聞編輯到外商銀行業務、專案管理。喜歡接下不同的任務的她,就在每一次的挑戰中獲得成就感。

「轉換產業和職務的過程中,都像用一次一次的跨界實驗釋放訊號,在雷達上感應探索,看看前方還有沒有令我驚喜的新發現!很幸運的是,我的努力付出都能在任務完成後,取得成就感。」

Vanessa 如此為自己的二十代做總結,但她也強調當時總隱隱覺得這些短期的成就感,沒有帶來長期的「意義」。


圖片|Photo by Patrick Perkins on Unsplash

當時紅極一時的電影《練習曲》中有一句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影響到了 Vanessa,於是,在面臨人生的關卡加上一直以來的留學夢,令她決定按下了職涯的暫停鍵,到美國念 MBA。

留學期間除了學習之外,更多的是對於自我的探索。那段時間的她踏上了尋找歸屬感與意義的旅程——我是誰,我想做什麼職業,我能做什麼職業,哪裡是我的家,我想為誰努力,誰在乎我,我想當什麼樣的人?

這些對人生的探問,一再地追著她,而她也在不間斷的摸索之下,從一場職業適性測驗中找到了一絲頭緒:人力資源策略夥伴(HR Business Partner),這讓 Vanessa 感到驚奇與有趣,「這個選擇既能延續我對商業運作模式的實務經驗和理解,又能用企業策略強化人才策略,看似合理,但充滿挑戰。」

在三十歲關卡的面前,Vanessa 決定相信直覺,放手一試!


圖片|Vanessa 提供

遇到人資領域的多元問題

Vanessa 說三十歲後跨界轉行最大的掙扎,其實還是在自己如何陪伴自己度過從外行變成內行的過程。

「三十歲不是二十歲,我告訴自己變內行的速度要快,變內行的品質不能打折甚至要有 MBA 的水準。回顧當時克服挑戰的最重要的具體行動,就是有紀律地進行自我覺察。」

Vanessa 口中的自我覺察是,每一個週期預留固定長度時間,確認目前工作跟自己追求的長期意義是否保持一致、短期目標為何、目前執行進度如何、情緒感受如何,是否需要做工作量調整或情緒調適。

Vanessa tips 每個週期的自我覺察

  1. 確認目前工作跟自己追求的長期意義是否保持一致
  2. 短期目標為何
  3. 目前執行進度如何
  4. 情緒感受如何
  5. 是否需要做工作量調整或情緒調適

嶄新的跨界/跨行實驗,雖然起步顛簸,從外行轉內行的過程極度挑戰,但和過去不同的是,轉行後所有短期的成就感,都能一點一點累積成工作帶來的意義感,「這也讓我一腳踏進 HR 之後就沒離開過,甚至隨著經驗積累,能迸發出更多的創新。」

你會喜歡:Google 內向領導者曾敏惠專訪:委屈會反噬,不委屈自己,就能打造多元共融團隊

在美國工作時,親身經歷多元共融的不足

既然決定好了人生方向,就要背起行囊上路。在美國公司實習的她分享,每一次的專案分組,都是一次心靈衝擊,體會到格格不入的窘境。

「我當時感覺自己不屬於這個辦公室,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會擔心周遭的同事怎麼想,怎麼跟我互動。」所幸這些困窘,在一位前輩友善耐心的引導下,逐漸化解。

前輩會花時間與小組的每個人互動、了解背景、建立關係,在分配完工作之後也會定期關心進度,並解釋這些工作最終可以解決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

這些讓 Vanessa 心裡踏實許多,也開始用實際的行動來消彌自我懷疑與不安,降低對陌生環境的戒心和不適應。她漸漸主動去跟其他同事交流,不只是日常打招呼,更是在專案討論時也展現出自信,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有了親身經驗後,更懂得「多元共融 DEI」的重要性,與它所帶來的對公司及個人的好處。


圖片|Vanessa 提供

Vanessa 建議我們每個人能多關注職場環境中屬於少數的夥伴們,更主動地在工作的大小環節中,想到他們、提到他們。

「只需要一個小動作,我們就都能為職場增加溫度,增進歸屬感。就像當初我遇到的那位前輩一樣,為當時的我建構了第一圈安全的環境。」她微笑著說道。

Vanessa 了解企業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也需要激勵因子,她也將這些年的學習與體驗,帶到 Google 裡實踐。

Google 致力打造一個「讓每一位工作夥伴都能自在地做自己,擁有歸屬感」的企業環境,超越傳統男女、種族、膚色等分類,創建安心的工作場域,鼓勵人們積極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自在地做自己,自信地追求成就感。

Google 也會在年度員工調查持續詢問工作夥伴,是否認同公司是一個「讓所有類型的員工都可以充分發揮所長獲得成功的地方」,讓公司上下公開透明地追蹤數據趨勢,不間斷地進行改善——讓「歸屬感」不只是口號,而是落實成員工的日常。

延伸閱讀:女人迷 x Google 性別駭客松頒獎典禮:當責與終身學習,成為一個不怕迷路的人

虐心職場療癒解方,心痛心累的充電 3 方法

在女人迷今年五月做的「職場虐心大調查」中,收到 1,894 份填答,其中高達 73.5% 的人感到職場虐心,主因包含工作內容低成就、工作與生活不平衡、公司缺乏溝通管道與文化。我們也問問 Vanessa 針對台灣的職場文化,有什麼樣的觀察?

對這個問題,她心有戚戚地描述:「在以前,我們的教育和社會氛圍鼓勵追求安定,重視實務和執行力,這確實是很重要的能力沒錯,但也同時讓我們對於挑戰現狀有更多的猶豫,更強的不安全感,」如果缺乏彈性的公司政策,容易令員工面臨成就感不足,或是不敢解決工作上的問題而產生空轉的狀態。


圖片|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CFG 第一課】Womany x Google 產品經理常見問題:跨部門溝通、向上管理怎麼做?

如果真的落入上述的工作環境,我們也會想知道,如果真的職場虐心,自己可以怎麼辦?

Vanessa 大方分享 3 個修復療癒步驟,給女人迷讀者在心累時能好好充電:

1. 暫停

如果今天一個人的狀態已經到了心痛心累的程度,Vanessa 說「暫停」是她第一個會做的事。而暫停並不是逃跑、迴避、或拖延,而是讓強烈的情緒沉澱,沉澱過後再回頭與問題共處。

2. 反思

等到情緒穩定後,就能用簡單的問題進行反思,思考這次的心累或心累是否為一時的事件造成的,是暫時性的呢,還是長期的結構所致呢?如果職場氛圍會大幅度地影響工作,那是否需要盡快採取行動?

3. 跳出框架

把自己想像成空拍機在空中俯瞰地面一樣,將自己抽離,從閱讀書籍、觀看影片、參與座談等多元的方式,客觀地參考其他做法,放大感知和眼界。

「如此累積一段時間的見聞後,再回頭與那個讓人心痛心累的問題相處一下,可能就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想法和作法哦!」Vanessa 笑著回答,那是多年經驗所累積出的自信,因為她親身實踐過,知道這些方法真的有用。

從初入職場的迷惘,到三十歲後的職涯新選擇,Vanessa 為我們演繹了更多元的學習與職場相處,將多元共融化為生活實踐,讓它成為人生一輩子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