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降息,到底是什麼呢?看似跟我們沒關係,但其實與我們日常息息相關,只要你有在儲蓄、投資理財、貸款購屋,這些小知識都不能夠放過唷~!弄清楚對自己最直接的影響,才能幫你投資理財更上一層樓!

近期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升息的討論,台灣在今年二度升息,身邊購屋房貸族也不免擔心起來。

未來的利息調升增加貸款成本增加壓力,而外界預期台灣可能也會繼續跟進聯準會升息,因此我們更需要了解升息對個人財務規劃帶來的影響,該如何因應?

升息是什麼?

沒有讀過總體經濟學沒關係,只要知道升息、降息都是屬於貨幣政策。

央行透過提高「基準利率」來減少市場的貨幣,可以抑制通貨膨脹,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理解,你可以想像在銀行存款都會有利息,如果利息上升,大家就更容易把錢放到銀行,可能因此減少投資(尤其是高風險投資)與消費。

通常影響到我們生活部分包含,儲蓄利息增加、房貸、車貸、消費性貸款的成本增加。

當然也會連帶使到房市轉冷,而市場資金減少勢必也會讓股市產生短期波動。


圖片|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升息一碼是多少?

  • 一碼:0.25 個百分點,升息一碼代表利率調升 0.25 %
  • 兩碼:代表 0.5%,依此類推

為什麼會升息?

關於今年升息的動向,最高的一次是六月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升息 3 碼,創近 28 年最大,也是繼三月份升息一碼、五月份升息兩碼後,2022 年的第三次升息。聯準會六月聲明指出,通膨仍然居高不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經濟困難。

而在台灣,同樣面對通膨怪獸以及在疫情下內需市場的衝擊,跟進聯準會的腳步。

3 月 17 日中央銀行宣布升息一碼後,6 月 16 日再宣布升息半碼。

根據中央銀行新聞稿也指出,全球景氣仍面臨多重下行風險,主要包括俄烏戰爭、全球高通膨可能推升通膨預期、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國際金融情勢緊縮等,影響全球生產與經貿活動;而疫情反覆,也帶來不確定性。

總結來說,近因遠因包含高通膨、疫情以及俄烏戰爭。

或許在背後總體經濟學的原因聽起來離我們遙遠,但你仍需要知道對自己最直接的影響。

只要你有在儲蓄、投資、貸款購屋,都會受到利率調整影響。

對升息有基本概念了解以後,來看看從買房貸款、投資理財的層面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以及如何應對。

購屋指南:錢錢與它的產地|盤點 4 家銀行友善女性金融服務,買房創業不是夢


Photo by Edi Libedinsky on Unsplash

面對升息,我們能怎麼做?

給正在思考購屋的你

貸款利率上升,每月所需償還的利息提高,以一間 1200 萬的房子來看,若升息前利率是 1.5%,升息一碼以後是來到 1.75%。

假設房貸成數七成,20 年房貸中,本息平均攤還從每個月房貸 40,534 提高到 41,507 元,每月增加  973 元,利息合計增加 26 萬。

如果你正在思考買房,為自住且有迫切需要購屋,需要將增加的利息成本考量進去,或是提高自備款減少貸款額度,在可能持續升息的未來,房貸可以抓家庭所得的三分之一,也要預留至少半年的緊急預備金以因應內外部風險。

此外,面對當前工料雙缺的情況,購買後的裝修也需要預留資金,成本上漲也要納入預留資金,避免因為買房讓自己的生活造成過多的身心壓力。

達人怎麼說:女性理想住屋調查大公開:「我想像中的家,該是這個樣子!」

給觀望投資市場的你

升息對股市帶來波動,投資更需謹慎,從歷史觀察,在 1994 年到 2015 年四次的升息,升息前台股達到波段高點,而升息兩個月後則見到波段低點,然接著隨著利率上升,股市也反彈,與突破升息前的高點,說明升息對股市產生一定的震盪。

專業理財規劃師 CFP 也提醒,此次為通膨帶來的升息也需注意經濟衰退的風險。

綜觀金融機構的建議,選擇通膨受惠的標的,包含能源、原物料,或是有長期趨勢的題材,例如: ESG、AI,以及護城河產業。

面對市場的波動,無法時時刻刻緊盯盤勢,比起等待低點大筆進入,倒不如長期逢低佈局,降低持股成本,也要記得進行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穩定投資心態避免慌亂做出衝動決策。

給定存理財的你

銀行定存利率依舊沒有很大的浮動,如果資產不高也不會太有感,不過面對未來可能持續的升息,當然還是要了解你存放在銀行的錢會產生的變化。

央行三月升息一碼後,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儲機動利率從 0.84% 調升 1.09%,假設是存款 100 萬元,一年利息為 10,900 元,而台灣銀行在 6 月 17 日公布牌告利率,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從 1.09%,調整為 1.215%,一年利息上升到 12,150 元,利息增加 3750 元,在資產較高的定儲上,不無小補的利息可以賺取。

如果金額不大也無妨,面對未來可能持續的升息,只要記得在定儲時記得選擇「機動利率」,至少能讓存款的利率跟進調升。

最後,不論你是專注在哪一種投資理財,秉持著踏實累積財富的心態,面對政策和市場波動都能保持穩定的身心,不亂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