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的 6/21-7/6 為節氣「夏至」。一起在這段白日最長的節日裡,照顧身體,也照顧心靈,補充水分別中暑囉!

文|Li Tsuei

夏至 2022/6/21~7/6

【夏至】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節氣,正陽,對分上下半年,之後,陽降陰升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釋放出毫無隱蔽的熱,夏季正式上場。「夏」就是驕陽「下」,「嚇」。從夏至、接續到小暑、大暑,都是高標中暑期,需要大量喝水,喝溫熱水,以利心胃。

夏天血管壁受熱膨脹,血液通路變窄,循環吃力。

心的能量弱、血管壁彈性不良,就會一直爆汗;血液回流的力量不夠,人容易虛脫;

持續流汗若跟長期有高血壓症狀,血管壁硬化有關,血管缺乏彈力,密度不夠的人,當水份不及補充時,很容易發生栓塞性中風、心肌梗塞;

不要衝動做激烈運動,會明顯影響心臟跳動,刺激血液循環加速,對韌度不夠的血管是很大的挑戰。

中暑其實是顯示心的不穩定。在肉體上,因為夏日天氣悶熱,火氣容易上升、難耐易煩,容易被激怒,越急,越躁,心跳越快,呼吸越淺短,體溫越高,身體失水越多⋯⋯。

聲音變得沙啞、舌頭潰瘍、眼睛痠乾澀脹痛、牙齦腫,這都是心火燥所造成;大腸釋出水份協助降火時,就易便秘。

一早起床做些深呼吸運動,迎接新日新氣,讓自己一整天都永續這種一早就種下的新鮮感種子,喝杯溫水,洗潤肚腸,平靜心火。

照顧肉體、也要照顧心情。

學著安閒地泡壺茶喝、看看烈陽透過樹梢灑下來的影子、細聽周圍的鳥聲,自己哼一首歌,喝完茶,再吃一個芒果。

無論做些什麼事,都要先安定自己的心。


圖片|Photo by overlay on PIXTA

讓身體與環境溫度協調,避免中暑

夏天,腎氣受心火過強而造成失水,會引發熱衰竭的併發病,容易出現在身體下部。

影響體氣集在腹部,造成腹脹,影響腰椎不直,影響頸痛頭,接連頭痛。

夏至,是脾胃修復的準備期,倘若胃不好,食慾就會差,時時絞痛,有嘔吐感、打嗝;若是脾不好,會出現舌頭腫大,說話吃飯容易咬到舌頭,有拉肚子現像。吃冰貪涼,或吃過多寒涼的瓜類水果,強破火弱時,則情況加劇。

長時間生活在冷氣房裡,身體系統會因寒氣而委縮,筋骨皮膚因此會漸漸失去彈性與靈活度,久而久之積寒就成疾,皮膚毛細孔會因受涼封起,熱悶在體內,水份再補充不足,就會中暑。

溫度在皮膚表面被壓抑無法以出汗散熱,散不了熱,就被封在體內,肺因此受困、再傷大腸,外面低溫內裡高熱的失衡,會傷五臟六腑,引起熱衰竭。

在室內,多留意室內溫度與身體的協調,同時注意,流汗當下不要立刻洗澡,稍等汗流停止後洗溫水。

想看更多:鳳小岳媽媽孫麗翠的「芒種」節氣儀式:用植物與自然連結,建立呼吸的藝術


圖片|Photo by Manki Kim on Unsplash

內觀經脈調理,排除暑熱濕氣

訓練自己養成審視經脈圖表,幫助自我調理身體;拍膀胱經,可以幫助人體濕氣暑熱排初體外。

  • 中暑時,頭脹痛、頭暈、發熱、眼腫脹、臉的上半部發紅,暑熱散不出來,上病下醫,拍腳的【委中穴】到【承山穴】。
  • 按摩手-大姆指的【少商穴】、食指的【商陽穴】、中指的【中沖穴】是中暑的急救穴。
  • 繼續用梳子梳理身體兩側,以及背腰部,幫助管道暢通。
  • 記得補充水份、補充水份、補充水份。
  • 喝溫熱的水,慢慢喝。

可以幫助自己活絡的方法是時常喝杯熱水,站起來走動一下、轉轉腰背、揉揉耳朵、搓搓手、敲敲膝肘、拍拍背,讓本來因寒氣筋縮肌僵的情況因為震通轉好,也能生熱,並提醒自己注意身體的變化。

夏天最好的飲料是烏梅湯,配方:烏梅、紅棗、山楂、洛神花、甘草,煮好後裝瓶放冰箱,喝前加熱。

夏天忌食口味重的食物,忌進補,水果晚上別吃。多吃無糖的綠豆湯,豆類,苦瓜,芹菜等。

延伸閱讀:飲食獨立思考術|別對「健康」二字過度追求:讓健康回歸中性,重新想像你的身體

夏至時節若是感到身體不適,也不都是因為中暑,不必憂心惶惶;朝負面思考、就會變成負面結果。

可以把手放在不舒服的地方,另一手置於心口橫隔肌上跟身體對話,把呼吸吞吐放慢、慢慢地延長氣息進出的時間,如此身體漸漸放鬆,精氣漸漸復甦。

芒種後,接著是「夏耘」,耕耘,一條一理,勻平過多或過少的力道、過忙或過亂的生活,現實世界裡身體的運動程度、說話發聲用詞的覺知、所有強行的刺激與無感麻木,在不停重覆的日出日落,朝九晚五裡耘勻出平衡與新意;

如同植物適時地開花結果,果熟蒂落,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風華,每顆果實都發揮自我生命的滋味。

學著在生活裡內觀自己的生命,這就是知足,能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