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關係中,不知不覺已成為曲中人。今晚的海苔熊點播一首叮噹的《一半》,獻給與愛情錯過的你,也獻給沒有他也能活得耀眼的那個自己。

親愛的海苔熊:

去年 12 月在工作場合認識她。從討論工作內容,到不知不覺開始閒聊,隨著一次次約會、文字聊天的認識加深,對她的好感與日俱增。

驚訝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也有像我一樣感性細膩的人,也察覺到這次不同於以往的「一見鍾情」,我對他的好感是隨著漸漸看到她的內在面與日俱增。

一個半月的互動,我們分享著雞毛蒜皮的生活、聖誕節不約而同送了彼此禮物、互相報備辛苦的上班下班、偶爾會互丟一些表達好感的訊息、逛街有打鬧、第一次走著走著,被她偷偷勾著手臂等等。

那兩個月,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最開心的人,我心裡想著:30 年的人生旅途終於不再是孤單一人了⋯⋯

我單純的認為我們會這樣一直互動下去。

二月初,她卻從之前的每天都有訊息,突然變成不讀不回。她說工作非常忙,其實我心裡就有底了,但我選擇相信、稍微後退一些。

三月時我重新聊訊息,一樣互有關心往來的訊息,在我的邀約下再次嘎然而止。

雖然我心裡清楚這不是一個好時機,知道她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但我還是沒忍住,表明了心意,把一切說開,我只想要一個答覆讓自己真的死心。她給我的回應是:「想先以工作為重,暫時沒心力談一段感情」。


圖片|Photo by Marina Abrosimova on Unsplash

30 年來沒有真正嘗過戀愛滋味的我,不懂為什麼總是「喜歡我的我不喜歡、我喜歡的不喜歡我」?

為什麼每次都是剛開始剛認識沒多久就結束了?為什麼就是沒有人願意跟我發展下去⋯⋯

去年還覺得它只是一句歌詞中的口白,如今我卻已成為曲中人。現在想起來,都還是很無奈且悵然若失,是啊!有想法又能怎樣⋯⋯

曾經,大學剛畢業的我覺得生活要過的跌宕起伏才叫精彩;現在,開心上班、下班享受興趣休閒、偶爾和朋友聚聚逛逛、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雲淡風輕平平順順。

真的,這樣就夠了!12 月、1 月的時候,我第一次體驗到什麼叫「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一個人做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做自己住處的主人,說真的也不差,但就是覺得少了些什麼⋯⋯

有人說,曖昧時因為彼此什麼都還不是,對方做什麼事你只能默默接受。

經歷這一次,很怕心裡會有陰影,若隨時都得擔心對方會不會突然消失,又如何能認真放心全心全意的去喜歡一個人。

這次聚會聽某朋友分手,怎麼隔幾個月再聚會就帶新伴侶了?找到對象對他們彷彿呼吸喝水一樣簡單,為什麼在我身上就像登天一樣難?

這個年紀不是應該要穩定交往準備邁入下個階段了嗎?

遇到有好感的人已經不容易了,同時剛好對你也有好感的機率更是低。

有時心裡真的會一直閃過:「算了,反正這世界上就是沒人會真的愛我、需要我!」的聲音。

日子一天天過,心裡早已準備好母單一輩子。如果是這樣,那我也認了,不然還能怎樣?

好文分享:為你點歌|《言不由衷》徐佳瑩:當關心變成壓力,暫停,或許是給彼此最後的溫柔


圖片|Photo by Noah Silliman on Unsplash

很多人說:「她說,想先著重在工作學業上,就是沒那麼喜歡你啦!」滑著之前的訊息,回想相處時的細節, 都還是覺得很真實啊! 

幾個很熟朋友也跟我說:「你可以放棄找下一個了」可是,難道不可能有例外嗎?

難道「想先著重在工作」不能真的是「想先著重在工作」嗎?還是有經過個一年半載、兩次以上告白才修成正果的案例不是嗎?

另一方面,有時我會安慰自己:嗯⋯⋯是我太特別太獨一無二了,所以才一直沒遇到跟我一樣特別的人。

但,我又很怕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明明人際互動上有些不夠的地方,卻因為不斷自我安慰而固步自封。

我知道我表白的 timing 非常不恰當,其實頗後悔這個從此讓自己陷入被動的決定。但,同時又覺得這樣做也沒什麼對錯好壞:

  • 為什麼人跟人的關係中,不能勇於表達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 為什麼不能問問你重視的人,「我們之間發生什麼事了」?
  • 就只是因為告白是個必須在「相處互動已經十拿九穩只欠個確認」時才能做的行為?
  • 就只是因為曖昧突然冷淡時,你就只能摸摸鼻子告訴自己「這種情況不需要理由,反正人家就是不想繼續,或是沒那麼喜歡你」?

「你怎麼樣對待世界,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我不願意或不甘心想得太負面,但想得太正面,又怕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怎麼想都不對,這更讓我不知道下一次和她碰面要抱什麼樣的心態。唉,也許不要失望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凡事都不要抱期望,一切也會單純許多。

by 無盡的等待(點播時間:2022/4/12 上午 12:09:04)

親愛的無盡的等待:

我想就像你信件裡面所說的,其實你很清楚知道對方試圖要遠離或者是結束這段關係,只是內心的防衛機轉 [1] 似乎有一部分還在否認的階段,所以不斷地詢問自己:「難道就不能夠真的只是想要目前先專注在工作上面而已嗎?難道我不能夠等等看嗎?」

先前我有一個朋友也遇到和你類似的狀況,她也是被對方鬼沒(Ghosting,曖昧到一半、或者是發生關係之後,對方就突然消失了)[2],痛苦了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某天洗澡時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讓他徹底頓悟:「他說他現在要專心在工作,那麼幾個月前的他,難道不用專心在工作嗎?是什麼讓他在幾個月之前,願意和我走得這麼靠近,可是在幾個月後的今天,卻漸漸疏遠了?」

「當我想到這件事情之後,我就赫然發現,如果一個人他想要和你維持關係,那麼不論他多麼忙碌,都一定會留一個你的位置。」

「但如果他下定決心要跟你疏遠,那麼不論你多麼努力,都只會換來距離。」

我的想法是,沒有人會因為人生少了任何一個人,而變得不圓滿。

或者是換一個方式說,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圓滿的,多了一個人,或者是少了一個人,會讓你的人生產生一些變化,但這並不代表。

少了他的生活就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不過,我想不論是說教、勸導、安慰,你身邊的朋友都給你許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見。

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要針對這封信裡面你真正在意的主題「母胎單身」給你一些想法。

同場加映:為你點歌|棉花糖《東京下雨了》遠距離該如何走下去?最愛時分開是最好選擇嗎?


圖片|作者提供

心理學OK繃

網路上面常常會聽到「母胎單身」這個詞,不過我很好奇它的英文是什麼。我稍微查了一下,有一個相對應的英文叫做 Relationship Virgins [3]

這個名詞來自於英國一個爆紅的新聞。2017 年在《衛報》上面某篇報導描述了一名女性,她一直到 54 歲都沒有交過男朋友。

在性生活方面, 20 歲左右她有幾次性經驗,但是上一次做愛是 31 年前的事情,嘗試過想要發展親密關係,但最後都沒有繼續。

她覺得焦慮,而且認為自己在約會上面很無能;曾經遇過一個自己覺得有興趣的人,但那個人沒有給她任何回應。

她曾經去過婚友社,但得到了很糟糕的經驗。所以她稱自己叫做「關係處女」(Relationship Virgins),指的並不是性經驗上面「掛蛋」,而是指完全沒有親密戀愛的經驗(Romantic Relationships)。

研究單身多年的學者 Bella DePaulo 表示,社會大眾對於單身的人還是有一些刻板印象,她曾經和她的同事 Wendy Morris 和 Jeanine Hertel 進行了一個研究 [4]。

不要錯過:怎麼判斷對方是不是對的人?身心靈療癒師:六個指標,找到自在安然的靈魂伴侶

他們調查了 20 多歲的男性和女性,並且邀請他們針對幾份人物傳記(像是交友 App 的自我介紹一樣)進行評估。

那份人物傳記裡面描述了一些例如年齡、興趣、家鄉等等的訊息,在其中一個版本的人物傳記當中,這個「捏造的人」被描述為過去曾經有談過至少一段感情;但在另外一個版本當中,同樣的這個人,被描述為從來沒有談過戀愛。

結果發現,那些「母胎單身」的人得到了非常嚴厲的評價,他們被研究參與者認為比較不快樂、不適應生活、孤獨等等。

但是單身的人真的過得比較不快樂嗎?答案是不一定。

2006 年有一個縱貫研究 [5],在橫跨了 17 年的數據分析當中,分析了「結婚與否」以及「關係幸福感」之間的因果關聯,結果發現,幸福的人可能會選擇比較晚婚,而且不同夫妻之間的滿意度有很大的差異。

換句話說,結婚不一定會讓你比較快樂,不過有兩件事情是確定的:

  • 結婚後,兩人如果有好好分工合作(不論是家務或照顧小孩),那麼生活滿意度也會比較高
  • 如果你和伴侶的教育程度有巨大差異的話,對於關係容易有負面的影響(溝通上面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


圖片|Photo by Laurent Gence on Unsplash

講雖然是這樣講,但從你的信件當中感覺得出來,你還是很在意自己的「母胎單身」,尤其是「和朋友比較」的時候。

網路上充斥著很多「單身也可以很快樂」的文章,為什麼自己還是會卡在這個糾結裡面呢?這可能跟你的「單身類型」有關。就我所知,最早研究單身的學者Stein針對單身類型的四個分類 [6]

  • 矛盾型(ambivalent):暫時、自願的單身類型,可能目前還沒有打算進入一段關係,但對於結婚或者是發展長期的關係,還是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 決心型(Resolved):長期、自願的單身類型,想要保持長期單身的狀態,未來也沒有打算要進入婚姻當中,可能來自於信仰的因素、或者是對於進入關係的恐懼等等。
  • 希望型(Wishfuls):暫時,非自願的單身類型。可能由於時空的限制、或者是身邊沒有適合的對象,所以目前呈現單身的狀態。不過,還是想結婚、還是想要一段長遠的關係。
  • 悔恨型(regretful):長期、非自願的單身類型,比較接近我們前面所說的母胎單身者。具體來說就是超過30歲[7],明明想要親密關係,但卻一直維持單身的人。

聽起來,最後這種人(悔恨型)好像很慘,但實際上他們過得好不好,其實和身邊人支持的多寡有關。

更多分享:解析「母胎單身」五大原因:害怕失敗、不夠主動、眼光太高、遇不到喜歡的人?

早年在台灣的一個研究,利用 Stein 的理論把來參與研究的人分成上面這四種 [8],再加上一種「目前有伴侶但是還沒有結婚」的人(伴侶型)。

調查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家人或者是朋友是不是支持他們(支持的人數、支持的滿意度),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果——悔恨型的生活滿意度相較於其他人更明顯的受到朋友、家人支持與否的影響。

講白話一點就是:由於自己想要脱單,但是卻沒有辦法脱單,所以家人、朋友和他們的關係就變得特別重要。

值得慶幸的是,倘若家人朋友都很支持他,那麼他生活大概跟其他有伴侶的人過得差不多好——所以重點並不是你有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而是你有沒有朋友。

另外一個研究也發現,「有沒有朋友」似乎比起「有沒有戀愛」更重要 [9]。研究針對 205 個 8 到 15 歲的青少年進行追蹤,分別在他們 20 歲和 30 歲的時候再做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

  • 20 歲時的交友技巧對 30 歲時的成功至關重要。那些 20 歲人際關係不錯的人(相較於人際關係不好的)在 10 年之後更有可能在「工作」上面獲得成功(這裡指的是那些「有付你錢」的工作)。
  • 那幫 20 歲擅長交友的人,在 30 歲的時候依然有很好的交友技巧,也比較能夠建立積極的親密關係。
  • 那些在 20 歲擁有「良好而持久感情關係」的人,在 10 年後並不一定可以有同樣的優勢。

好文分享:黃山料專文|《好好再見 不負遇見》:沒有人有義務懂你,也沒有人應該照顧你的情緒

所以整體來說,能夠維持良好的友誼關係,其實是你很重要的能力。

因此,你不需要因為她的疏遠而感覺到氣餒,你擁有屬於你的特別的、珍貴的東西,有些人可能不懂你的好,或者是這 30 年以來都沒有人看見你那個好,但並不代表,你永遠不會被看見。

我記得前幾天,我跟我的治療師談到「我經常會感覺到焦慮」這件事,治療師問了我一個有趣的問題:「你記不記得在你還沒變得焦慮之前」,那時候的你,長什麼樣子?

我想了很久,才想起當時的我會打線上遊戲、和朋友出去玩、有時候假日會睡到很晚很晚,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隨著時間還有各方面的壓力,似乎慢慢變得身不由己,也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治療師跟我說:「你要不要試著有一天過過看,那個你還沒有變得焦慮之前的那種日子?」

延續前面這個觀點,我想對你說的是:

在你的信件當中可以看到,你還沒有遇見對方之前,其實你是一個快樂、能夠享受自己生活的人。

雖然遇見她以後,你開始有一種「夫復何求」的感覺,不過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就算她離開了,但你還是可以過「還沒有和她相遇」之前的那種生活?

愛回那個還沒有遇見她之前的自己,做去年以前,你會做的事、你會走的路、還有你平常參與的那些興趣和休閒,然後慢慢地,和那個一直存在,卻被你忘記的自己,巧妙地相遇。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