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他又開始憤怒了,為什麼不能理性一點?!其實理性本質是防禦恐懼,在要求他人理性前,我們先思考對方為何憤怒、背後的恐懼是什麼,也許釐清後,真實感受將浮出水面。

文|叢非從

理性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失控」

憤怒的人要求自己理性生活,同時也要求別人理性生活,卻很少停下來思考:為什麼非要理性地生活?

比如說:

  • 憤怒的人覺得「人就是應該上進」→ 但人為什麼要上進呢?
  • 憤怒的人覺得「人就是應該負責任」→ 但人為什麼要負責任呢?
  • 憤怒的人覺得「人就是應該尊重別人、不能控制別人」→ 但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憤怒的人一直在提要求。

可是,人為什麼要不斷地給自己設置限制、建立牢籠,然後要求自己去遵守這些規則呢?以舒適原則瀟灑、自在地活著,不好嗎?

在憤怒者的眼裡,他們樂此不疲地對自己設置限制的最大好處,就是「有自我控制的快感」。在他們的想像裡,如果不隨時保持理性,那麼現實就會失控,就會出現無法承受的後果。

他們的潛意識會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一頭洪水猛獸,一旦給它自由,它將把自己導向一個非常糟糕的結果,所以他們必須發展出理性來控制自己。

同場加映:所有憤怒都是因「我需要你」:兩步驟根本化解憤怒,為自己的需要負責

每個人都有三個「我」

佛洛伊德把人的內在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三個「我」。

「本我」遵循的是舒適原則,使用的是感受驅動。本我想要逃避一切讓人痛苦的事情,想做一切令人愉悅的事情:自由自在,任性妄為。

「超我」就是人後天學習到的生存法則,遵循的是正確原則,使用的是理性驅動:你只有做正確的事,才能獲得安全感。

因此,人活著就成了這樣──本我說:「我不要負責任,我不要認真地做事,這樣生活簡直太快樂了!」

超我說:「你必須負責任,你必須認真做事,你不能為過得快樂而活著,你應該為過得正確活著!」

「超我」就是一個督察官,隨時在禁止「本我」興風作浪。

這兩者總是在相互拉扯、戰鬥,也就形成了表現出來的綜合結果,就是你現在的樣子:「自我」。

所以,別看你每天什麼都沒做,其實你的體內,隨時有兩個戰士在不停地打架。

憤怒的人,其實就是「超我」過於強大了。

一個人的超我越強,他的禁忌就越多,他對別人的禁忌和要求也會同樣多。可是別人的超我沒有他的強大,也就沒有他那麼強迫自己。

這時,憤怒的人看不得別人這麼不強迫自己,他就憤怒了。超我就像是藥物一樣,它的存在本來是為了抑制病菌、保護人類,但同時,它也在傷害身體,讓人喪失一部分生命力。


圖片|Photo by Dmitry Schemelev on Unsplash

理性背後的恐懼

理性的本質,是防禦恐懼。那麼人的理性到底是在恐懼什麼呢?

比如說,有些人對自己的要求是上進。但是,如果自己不上進,會怎樣呢?

他的潛意識就會自動進行一系列加工:如果我不上進,我就不優秀;如果我不優秀,我就會被社會淘汰;如果我被社會淘汰,我就活不下去了。

或者也會這樣想:如果我不上進,我就不優秀;如果我不優秀,我就會很普通、很平凡;如果我很普通、很平凡,就沒有人喜歡我了。

所以,在他看來,不上進,就是活不下去或者沒人喜歡。這個後果,可比不舒服嚴重多了。

同樣地,假使一個人不負責任,會怎樣呢?

憤怒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對孩子不負責任,我就會傷害到孩子;如果我傷害到孩子,孩子將來就會怨我;孩子怨我,我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就說明我這個人很無能;我很無能,我就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

同樣地,若一個人上班遲到,會怎麼樣呢?

憤怒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遲到,老闆就會對我有意見、覺得我不可靠,不把重要的工作交給我;我不做重要的工作,就會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我被淘汰,就會失去工作,沒有收入;就會沒有飯吃,就會⋯⋯活不下去了。

還有,人為什麼要照顧別人的感受?因為,我不照顧別人的感受,別人就會受傷害;別人受到傷害,就不會喜歡我了;別人不喜歡我,我就會活得很孤獨。

(用心聆聽:閻奕格:完美本來就是不存在!30 歲 so what?不要自己嚇自己

沒有愛,就活不下去

每個人的邏輯加工都不一樣。但你反覆去問他:「那會怎樣?」「為什麼不能?」就會得到一個終極答案:「沒有人愛,就活不下去。」

在潛意識裡,雖然舒服很重要,輕鬆很重要,但是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壓抑自己,一而再地委屈、強迫自己,一定要去做那些我們其實根本不想做的事,一定要上進、要照顧別人、要努力、要優秀,放棄輕鬆,去做這些正確的事、執行這些正確的規定,是因為我們還想活啊!

這麼大的動力,還有什麼是不能放棄、不能自我強迫的?

這也是潛意識裡糟糕至極的邏輯:如果不這麼做,就有特別糟糕、無法承受的後果出現。

所以易怒的人,其實是因為內心太害怕了,他們很害怕自己沒做好、害怕沒做該做的,害怕做錯了,就不被愛了,就活不下去了。他太害怕失控了,所以不得不對自己有很多的要求。

一個人內心深處有多恐懼,他外在就有多易怒。所以,當你憤怒時,你要先問問自己:

  • 我對他的要求是什麼?我對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要求呢?
  • 我為什麼要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
  • 如果我違反了這個要求,後果是什麼?

這時你就會感覺到,你對「不被愛」、「活不下去」是有多深的恐懼了。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理解對方的恐懼

當一個人對你憤怒時,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內在其實有很多恐懼。

這時,你就可以去觀察他對你的要求,並與他探索:「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你不這麼做,會怎樣呢?」

有位同學說:「我的前夫為孩子以外的人提供各種幫助,對孩子卻很少陪伴,這樣的做法讓我很憤怒。」這位同學對前夫的要求是:一定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那麼,她對自己的要求也同樣是: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假如你是她的前夫,你就可以去好奇:她的恐懼是什麼?如果她不去做這件正確的事,對她來說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這時你會發現,她之所以要求自己給孩子很多陪伴,是因為她覺得孩子是脆弱的。

如果陪伴不夠,孩子就會有創傷;如果孩子有創傷,他的心理就會不健康,人格就會有缺陷。等他長大後,會受到很多挫折、吃很多苦,他將來的生活,就會過得很艱難。

然後你就知道,這位母親之所以這麼憤怒,是因為她把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傾聽和關愛,聯想到孩子將來會過得很艱難上去了。

這時,如果你想安撫她的憤怒,可以嘗試讓她安心一點,讓她知道:「其實你不必這麼焦慮,非要難為自己給孩子這麼多的陪伴。即使很少陪伴,但陪伴有品質,孩子將來也會過得很好。

反過來說,強迫自己給出的陪伴,反而會對孩子帶來壓迫感。」

不要錯過:不給孩子東西,他就暴怒?治療師給家長的四個提醒

思考與表達

  1. 寫下你的一次憤怒經歷。是對誰產生的憤怒?
  2. 發生了什麼?或者直接使用前面的憤怒案例。
  3. 從中找到一個你對自己的要求。比如「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我不能 A」,然後反覆問自己:「如果 A,會怎樣?」聯想下去,不停問自己會怎樣,直到最終不能再繼續。

比如說:

  • 如果我自私,會怎樣?
  • 如果我任性,會怎樣?
  • 如果我自以為是,會怎樣?

寫下來後,發現你內在的恐懼是什麼了嗎?這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