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代表性不足群體遇到職場歧視時,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會害怕或是不知道該如何介入。不要怕,我們可以參考不同的應對框架,讓我們從旁觀者變成盟友。

「我兒子的名字,不是一連串的數字。」

位於馬來西亞芙蓉市的麥當勞,近日發生一起分行經理以工作證號碼來稱呼身心障礙員工的歧視事件。患有閱讀障礙的阿尼克因值班表上沒寫他的名字而沒去上班,在其家人與麥當勞據理力爭的過程中發現,不只弟弟,該分行是以工作證號碼來替代身心障礙員工群體的名字。

而非身心障礙群體的員工,在值班表上則能擁有自己的名字。

阿尼克的哥哥選擇站出來,到社群平台上把事情的脈絡攤開在社會面前,和父親一起捍衛弟弟和其夥伴,把自己的名字拿回來。

馬來西亞麥當勞隨後發佈聲明表示,此舉已嚴重觸犯麥當勞「多元共融政策」,他們不會容忍。

爾後的內部調查到和家屬致歉,再到發聲明,事情彷彿已告一段落,但往真正的「共融」走去,一直以多元為傲的馬來西亞,路程才剛剛開始。

同場加映:D&I 策略間|科技業 Metoo 運動!蘋果員工以 Appletoo 要求改革職場騷擾與歧視

身為旁觀者的你我,在歧視面前其實很有力量


圖片|Photo by Nick Hillier on Unsplash

臉書上網友激烈討論,大家努力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餘,也有憤怒的聲音要求麥當勞除了發聲明之外,也要交代他們還為代表性不足群體做了什麼措施避免歧視事件再一次發生。

而有一名網友拋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一直以來內部團隊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他們發聲?」

對呀,為什麼大家一直看在眼裡,卻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

麥當勞的「多元共融政策」致力於塑造一個共融職場,讓每一個人無關乎性別或個人的不同都能在其職場上成長。

有了企業政策為支持,但為什麼大家依然害怕為夥伴們站出來?而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去消除這些恐懼,讓每一個人在歧視面前,都可以是彼此的 ally。

心理學家 Nicole Jacobs 指出,旁觀者多是因為害怕或是不確定該怎麼反應,因而看似放任不對的行為持續地發生(Abrams, 2021)。

或許也是因為「旁觀者效應」,因為「責任分散」——身旁還有其他的旁觀者,「認為」其他人會協助,責任不全然在於我,自己就不要多事了,因而選擇了不做聲(Latane & Darley, 1968)。

但很多時候旁觀者的介入和發聲,是很有力量的。

你會喜歡:【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 D&I 擁抱不同:多元共融是創新的關鍵

從旁觀者變成盟友:屬於你的介入訓練


圖片|Photo by Isaiah Rustad on Unsplash

心理學家為「旁觀者效應」提出了解方——「旁觀者介入訓練」(Bystander Intervention),讓看見不公平發生的你我,知道該如何反應(Abrams, 2021)。

「旁觀者介入訓練」可以從企業層面上進行,為企業文化注入大家都可勇敢發聲的暖流;或也可以作為自我訓練,讓自己成為盟友的一員。

而看到了不對的事情的發生,到勇敢的站出來說話,有一些參考在手,在踏出腳步的那一刻也較為心安。

作為旁觀者的你我,可以參考不同的應對框架,如哥倫比亞大學的 Step UP! 訓練(Columbia Health, 2022):

  • 覺察在自身周圍發生的不公平;
  • 將該狀況詮釋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 扛起自身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應擔起的責任;
  • 好好思考該如何協助對方;
  • 最後勇敢的站出來!

看見了需要改變的地方,就要勇敢説出來,然後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引發正面漣漪。

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即便害怕,但可以先深呼吸。

我們都有成為多數群體的時候,讓我們用我們的力量和優勢,以研究結果為基,成為代表性不足群體的盟友。

因為我們都有選擇,我們都可以是彼此的 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