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焦慮和逃避依戀的伴侶可能會擔心,要怎麼靠近彼此才不會讓兩人都受傷?海苔熊用心理學告訴你,關鍵在於「練習承擔自己的痛苦」。

親愛的海苔熊:

20 歲的時候認識了運動員的他,第一次在天母棒球場看他打球,但當時的我有男友,他們也是朋友。

他跟我說他喜歡我,可是我們不可能,然後又過了十年在街頭巧遇,我們又見面了,當時他有女友,後來他分手單身之後,我們在一起了,但短暫的戀情只維繫不到半年,因為個性不合斷聯。

再過了十年,他在網路上找到了我,問我結婚了嗎?這時候我們都單身,我也想結婚,後來在一起,又經歷了分分合合,糾葛了一年多,我才知道我是焦慮依戀、他是逃避依戀,這樣的感覺對我真的很痛苦,可是我是真的愛他,所以才選擇一直留在他身邊,很虐戀的感覺!

但這次因為我焦慮到不行,所以大爆炸,說了「我痛恨他」的一些話、他也暴怒不已,最後他選擇了他自己,而遺留下了我!目前又進入斷聯狀態。

頭幾天我還是很有憤怒情緒,也覺得很恨他;後來又覺得自己心裡其實是很愛他的,我想先把受傷的自己療癒好,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再回頭或是往前走。

我有選擇困難症,做不出決定⋯⋯或許我可以不要再這麼努力下去,這戀情橫跨了我的 20、30、40,不知道最終結果如何?未完待續⋯⋯

即使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十年的我們,到現在還是不適合,但希望能在多年以後,或許再下一個十年,還是會有初次見到對方的悸動,和願意相伴餘生的初衷。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還能夠相聚在一起、還能記得當初為何要相愛,而不是相殺,是多麼不容易。在關係中發生很多爭吵,冷靜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多害怕失去對方,而不敢再靠近對方。其實我想靠近他,但又怕再次傷害彼此,不知道怎麼辦⋯⋯

Kelly(點播時間:2021/11/28 下午 6:51:25)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延伸閱讀:「一談戀愛就患得患失?」致焦慮依附者:做好五件事,找回關係裡的安全感

親愛的 Kelly:

謝謝你的來信,可以感覺得出來其實在這段關係之中,你很清楚彼此有很多不適合的地方,可是卻仍然放不下,很想要找回當初相愛的那種感覺,可是同時又很害怕失去,因而會說出一些憤怒、讓彼此都受傷的話。

許多焦慮和逃避配對的伴侶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我要如何靠近對方才不會讓對方受傷?這陣子我在寫論文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答案想跟你分享,這裡的關鍵就在於「練習承擔自己的痛苦」。

根據過往的依戀理論(Bowlby, 1973, 1977, 2008),小時候兒童在遭遇痛苦、威脅、面臨無法解決的事情的時候,會傾向尋求依戀對象的協助,這裡的「協助」不一定是對方真正做了什麼,也有可能只是對方的一句安撫的話,甚至是擁抱、摸摸頭等等。

這樣的習慣,會持續到長大、進入戀愛關係當中,不論是 20 歲、30 歲、或者是 40 歲。

許多人也會透過「靠近依戀對象」(如伴侶或重要他人),來讓自己的情緒恢復平穩的狀態,或者是藉由這種方式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Collins & Read, 1990; Simpson & Rholes, 2010)。

不過,當焦慮的一方面臨一些威脅(心情不好、發生危險和恐懼的事情、感覺到對方要離開)、試圖想要和逃避的一方尋求協助和安撫的時候,常常會撲空,甚至對方可能會反應非常遲鈍。(Shallcross, Howland, Bemis, Simpson, & Frazier, 2011)

緊接著就會產生憤怒、怨恨的情緒, 接著就容易產生在關係當中的語言或者是非語言的暴力行為(Allison, Bartholomew, Mayseless, & Dutton, 2008)――這也就是你所說的「雖然相愛但是卻經常相殺」。常見的情況是,焦慮的一方可能會覺得:

  • 在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不在,那麼我跟你在一起幹嘛?
  • 你都不懂我要的是什麼,這麼遲鈍,我想要鬧大一點,看你會不會在意我!
  • 我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好空虛好寂寞,想要有一個人可以陪我,可是你卻在忙⋯⋯
  • 我知道自己這樣很不好,我也討厭自己這麼沒有安全感,但當我想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也會擔心你會不會討厭這樣的我,有天離我而去?
  • 為了避免上面這種狀況發生,所以我經常會想要把你抓住,確認你在不在、確認你還愛我。可是事後我又會很後悔,後悔自己又過度在意,後悔自己又把你逼到盡頭。


圖片|作者 提供

心理學 OK 繃:為自己的情緒和痛苦負責

「焦慮依戀的人長期以來嘗試在關係當中獲得親密,並在面臨威脅時『反應過度』(hyperactivating strategies),例如引起伴侶對他們的痛苦的關注、表現出高度的痛苦、以及過度依賴伴侶來獲得安慰和安慰。」――引自Beck, Pietromonaco, DeBuse, Powers與Sayer (2013)。

在焦慮與逃避的配對當中,逃避依戀會覺得沉重而且有負擔(Erdman & Caffery, 2013),這樣的狀況可能會表現在有意識或無意識裡。然後焦慮依戀者由於對於這些一舉一動的細微線索非常的敏感,一方面可能會覺得「你看吧你果然覺得我是個負擔」(Feeney & Collins, 2001),另外一方面又會想要努力抓住對方。

然後在演完上面這一串之後,焦慮依戀者又會感覺到罪惡感,覺得自己很糟糕(至於為什麼儘管如此你們兩個人還是會深深被吸引,可以參考下方文章。)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焦慮依戀與逃避依戀:我們互相欣賞,卻無法好好愛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在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有說了,就是練習承擔自己的痛苦。許多書籍還有文章都有強調這一點,但我最近在 Zeig 與 Neehall (2018)的《快樂成癮》這本書當中獲益良多,其中的 3 個步驟我覺得特別適合在關係當中不斷感覺到焦慮,想要靠近但是卻又害怕受傷的人,作為「跟自己的痛苦相處」的一種指引:

  • 覺察焦慮(p.246-247):

感受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覺得焦慮?例如想到對方,想要跟對方聯絡,但是又無法聯絡的時候,會覺得很慌張不安,甚至有許多的挫折感。練習把這個焦慮寫下來,反覆描述。

如「當我在社群上面看到他的照片,想要傳個表情符號給他,但是又得克制自己的時候,我會覺得很焦慮。然後後續那些負面的情緒通通都會一股腦的跑出來,像是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人⋯⋯」

接著你可以感覺一下書寫之後的感受,你不一定會因此而覺得比較舒服,但倘若你花了 30 分鐘來寫下你的感覺,其實這 30 分鐘你也是在練習和自己的焦慮和痛苦相處。就像你寫這封信一樣,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 運用比喻(p.262-263):

很多人都會跟你說,練習和自己的情緒做朋友,但這超級難,尤其當你很討厭這個情緒的時候。不過我們先別這麼著急,可以先嘗試描述一下你的焦慮是什麼形狀的,或者是用某種比喻來自我解嘲這份痛苦。

比方說你可能會諷刺地說:「我也不知道十年前發生什麼事了,可能那個時候我卵子衝腦吧?」然後試著感受一下用這種詼諧的方式的前後,你的心情有什麼不同。你會發現,有時候用一些小小的比喻,那些痛苦就沒有那麼痛苦了。

  • 尊重阻抗(p.256-257):

儘管是如此,你可能還是會抗拒改變。當你抗拒改變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抗拒是想要告訴我什麼?」,很多時候那些你無法離開的人,是因為你覺得「有人可以想念和緬懷」,可以減少內心的寂寞。

在這個例子裡面,你的抗拒可能就是想要告訴你,「我還不想要一個人,我想要腦袋裡面有一個人可以思念。我好害怕孤單。」

你是自己痛苦的主人。

研究發現,焦慮依戀經常會想要從對方身上尋求協助,想要讓對方來幫忙自己「減少痛苦」(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6),但奇怪的是,在實驗室研究當中,焦慮依戀「實際上並沒有」真的從伴侶身上獲得痛苦緩解的協助(Collins & Feeney, 2000)。

換句話說,當你認清這世界上只有你能夠為你的痛苦負責,停止再把自己的情緒責任,轉嫁到對方身上,才不會反覆在那個相愛相殺的劇本當中,覺得自己被辜負,但又感覺到自己對對方造成負擔。

承擔痛苦的練習並不容易。

當你可以在向外尋求之前,先給自己一點的時間和這個痛苦相處,多練習 1 分鐘就是 1 分鐘,那麼隨著時間,慢慢的可能會產生一些改變,你會漸漸感覺到內心可以容納的空間變多了,你也比較不容易因為些小事而感覺到暴怒,這些生命當中小小的長大,並不是建立在這段關係上面,而是建立在你自己上面。

然後有一天,你也終於可以為自己的下一個十年,好好的喝采。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