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們認為什麼是幸福的生活?」女孩們對這個問題愣住了,她們汲汲營營地讓社會認同自己,卻忘記——她們本身已經足夠完美,該做的事情是讓自己更快樂一些。

文|瑞秋.西蒙

親愛的女孩:無論如何,妳很重要也夠好了!

我在一個期中學習的休息時間和學生坐在一起,聽她們談論通宵熬夜和考試科目超負荷的話題,這時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問題。

「妳們認為什麼是幸福的生活?」我問。她們宿舍客廳裡突然出現一陣異常的沉默。

「我只想到戶外去。」一個女孩終於說道。

「我想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朋友、家庭和社群。」

「無論我去到哪裡,我都想和家人保持聯繫。」

「我想要有時間探索我所在的地方。我想坐下來閱讀各種書籍。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想沉浸其中。」

「我真的想養一隻貓。」

「我想要對這個世界做點什麼好事;無論世界有多大,只要能對其他人或環境有益就好,但我想要有積極的影響。」

看著她們把身子靠在沙發上,穿著拖鞋的腳在椅子下晃來晃去,我覺得房間裡有些東西發生了變化。顯然,她們之中很少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在說話的過程中,她們的聲音越來越響亮,也越來越生動。她們的期望和受到鼓舞的精神是顯而易見的。


圖片|Photo by volant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對的」生涯、職涯選擇,能讓你通往幸福嗎?

我在寫這本書時遇到的那些上進、勤奮的女孩,很少在談論未來時提到是什麼讓她們快樂;相反地,她們不斷地與告誡她們要成為更多的訊息鬥爭。

「成為更多」的理想總是被投放在未來:明天在跑步機上要跑更多公里;下學期在圖書館要待更多時間;週六晚上要拍更多值得上傳到社群媒體的照片。

「成為更多」是她們被告知要放眼的未來。這不是她們自己創造的「更多」,也不是她們真正想要的「更多」。

當我們幫助女孩以自己對充實生活的願景——不選擇外部獎勵,而是使命感和與他人的連結——取代文化中「成為更多」的有害訊息時,我們的女孩會開始覺得她們已經夠好了。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如果我們長期以來都知道,好女孩被教導為了討人喜歡而必須壓抑自己的感受,那麼,我在寫這本書時學到的是,她們也必須遵循別人對成功的定義。

這是浮士德式的討價還價。正如安娜.昆德倫(Anna Quindlen)所寫的那樣,「如果你的成功不是靠你自己的條件,如果它在世界上看起來不錯,但在你心裡感覺不好,那根本就不是成功。」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是關於許多努力學習的學生所沒有的東西:幸福。作為正向心理學領域的領導者,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教授告訴他全神貫注的學生,幸福是生活中的終極貨幣——比財富、成就或物質財富更重要——應該以將幸福最大化的方式生活。

同場加映:哈佛正向思考學:成功不會讓你幸福,只有幸福會讓你成功

班夏哈認為,幸福是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等式:當我們在意義和快樂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時,當我們從事一項既有現在又有未來利益的活動時,幸福就可以實現。這些追求既吸引我們,又要求我們為超越我們自己的世界做出貢獻(史丹佛大學的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稱之為「目的感」)。

當我採訪正處在「大學申請產業複合體」中的女孩,和剛剛離開它的大學生時,我對她們生活的方式與我們所知關於幸福的一切背道而馳感到震驚。

培養意義感被不懈追求外部獎勵所取代。學生被迫忽視學習過程,而只關注最終結果。為了避免失敗,她們避開了可能讓她們學會「依隨己心」經驗的挑戰。她們體驗到被愛的感受,不是因為她們內在的自我,而是因為她們的成就。如果她們擁有不符合「產業複合體」成功和大學錄取標準的不尋常興趣,這些興趣會受到忽視且往往會萎縮。

我經常要求我的學生將她們的日常活動導入這個「幸福的方程式」。班夏哈提供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具體的方法,幫助女孩在生活中感覺良好。她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多少結合了真正的快樂和意義?在既定的一週中,她們想要做什麼與必須做什麼的比例為何?她們的日程安排通常以「必須做的事情」為主。


圖片|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我五歲的女兒喜歡拼圖。她會在客廳地板上花數小時拼出公主、獨角獸和叢林動物的圖樣。有時我和她坐在一起,看著她這樣那樣地轉動一片拼塊,努力為它找到正確的位置。

她出奇地有耐心和專注。當她終於找到時,她會興高采烈地喊著「這就對啦!」 沒有比這聲「這就對啦」更好的聲音。這是對她有權選擇的挑戰所說的「這就對啦」,一個她選擇面對和解決的風險。這是透過堅持和投入所獲得的獎勵。這是她的「這就對啦」,只為了她,不為了別人。

我希望所有的女孩都能找到自己的「這就對啦」;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失去她的。作為父母,我們的工作就是為她們清出空間,讓她們找到它。在聽到文化中的有害訊息時,我們是女孩最大的希望——當她們在餐桌上表達憤怒,或者當我們懇求她們不要放棄自己生活中「想要做」的事時,我們都必須為她們挺身而出。

這並不是要你破壞她追求卓越的能力,相反地,我告訴我所有的學生要繼續競爭和發光發熱。但是,任何女孩都不該為了獲得榮耀,而犧牲自我價值、健康或好奇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父母阻止她進行那種可怕的交易。

推薦閱讀:【母女夜談】親愛的媽:妳要女兒經濟獨立又「找個好男人嫁」,讓我好混亂啊

無論女孩面對的情況起了多大的變化,給予她們良好教養的基石仍然和以往一樣重要。

首先,父母願意傾聽並同理女兒,會比你們為解決她的問題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面對的挑戰,能得到大人不帶評判的認可,同理她的感受,以及在她掙扎時與她同在。這就是她會記得的,即使你幾乎無法改變外部世界強加在她身上的義務。

其次,無論這種文化有多麼具破壞性,或者在她耳邊響起的「成為更多」的聲音有多大,她仍然在聽你說話,她仍然在乎你的想法,即使她的每個手勢、嘆息和翻白眼都暗示著不是這樣。她最需要知道的是,她現在對你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開始發現,我們可以在我們女孩身上培養出最有意義的——如果不是革命性的——成功,就是幫助她們看到她們已經夠好了,就像她們現在的模樣——在一天結束時,無論她們感覺如何,她們真的已經夠好了,因為她們是好朋友或好姐妹,因為她們在午餐時與獨自坐著的人進行眼神交流,因為她們在其他人忘記時幫忙餵狗,因為她們在跌倒時不會放棄。

如果我們的女孩能夠接受並尊重今天的自己,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她們能記住,無論如何她們都很重要,會怎麼樣呢?

對我來說,這是真正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