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林明仁教授依據勞參率研究,指出若要讓女性不因家務而中離職場,需要加速公共長照資源和設施建置、放寬聘僱外勞的標準,才能讓想工作的女性,不因照顧長輩而離開職場。

文|記者 潘乃欣、葉冠妤

我國女性 30 歲後勞參率漸低,政府常歸因於育兒,但台灣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明仁、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項振緯、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冠銘,首度分析全國民眾 2008 年到 2019 年間的納稅資料,發現聘僱看護的家庭中,已婚女兒的勞參率比已婚兒子低一成五,推估在少子化情勢下,照顧父母更是拉低女性勞參率的主因。

勞動部統計,2020 年台灣女性勞參率在 25 歲到 29 歲時達到顛峰,勞參率高達 90.47%,此後在女性婚育年齡之際一路降到約 80%,40 歲到 44 歲時降至 76.23%,55 歲到 59 歲時更只剩下 44.31%。逐漸降低的真實原因為何,較少透過實證研究了解。

目前借調至科技部擔任人文司長的林明仁表示,這項研究特殊之處在於發現長照與勞參率有關,且團隊直接分析財稅資料,而非引述官方抽樣調查報告,所得出的統計結果貼近國內真實情況。

研究發現,一個家庭即便聘請看護照顧長者,仍有已婚女兒為照顧爸媽或公婆而中離職場,中離率明顯高於已婚兒子。女兒離職後,重返職場的比率比男性少 18%,平均收入比男性尋求二度就業之路艱辛,真實反映男、女在照顧工作上的勞逸不均。


圖片|Photo by koukou on PIXTA

延伸閱讀:「因家務責任,必須中離職場」面試千位女性,他看見女性真實困境

再參照勞動部比較各國的資料,2017 年我國 35 到 49 歲,也就是正值育兒年齡的女性勞參率已達七成以上,追上美國、日本水準;但 50歲以後,也就是照顧上一代的年齡階段,女性勞資率仍低於美國、日本、南韓。

林明仁指出,和正值中年的五、六年級生相比,七年級以降族群不婚、不生者眾,他們的父母即將步入須要長照的階段,希望這項研究能讓大眾重視長照議題,關注長照對我國勞動力、下一代職涯發展的影響。

搶救高齡化,林明仁建議政府與企業推廣彈性工時,比照育嬰假推廣長照假;另外要加速公共長照資源和設施建置,甚至考慮放寬聘僱外勞的標準,才能讓想工作的女生,不因照顧父母而離開職場,提升我國競爭力。

這項研究在今年開放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各國投稿的「健康女性.健康經濟體研究獎」勝出,獲首獎和最高的 2 萬美元獎金,是我國參與此獎以來最佳績。林明仁也說,希望推動政府落實「循證」,也就是參考實證數字來規畫各項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