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未開化的時期,「被看見」是我們個體活下去的關鍵,雖然現代人們的生命不再那麼依他別人,但「被看見」的需求仍然留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被看見,依然能給我們的精神造成接近於死亡的痛苦感——那麼究竟什麼是「被看見」呢?

人和人的關係中,最有價值的體驗之一就是:「被看見」。

當一個人沒有「被看見」的感覺,他會陷入心理上的被孤立感,憂鬱、絶望、空虛由此而生——雖然活著卻猶如已死。這是為什麼?

當兩個人「相互看見」,你們就變成了對對方來說與眾不同的人。這又是為什麼?

擁有大量的粉絲、點讚為什麼並不一定是「被看見」?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討論的話題就是「被看見」——生而為人就注定有的一種「存在」的基本需求。

一、「被看見」

要討論「被看見」,需要從遠古的人類社會說起。

我們都知道,人類天性是「群居」動物。面對自然的威脅、野獸的入侵、極度匱乏的資源,人類明白,只有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下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人如果無法被他人和群體看見,意味著生存受到直接的威脅。他將沒有辦法獲得存活所必需的支持和資源。不被看見,實實在在就等於宣判死亡。

隨著文明的發展,雖然我們的生命看似已經不像過去那麼依賴別人,但被看見的需求卻留在了我們的血液中。不被看見,依然能給我們的精神造成接近於死亡的痛苦感。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二、我們的「自我」是在被看見的過程中建立的

唐納德.溫尼科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師之一。他在他最著名的理論中提出,如果嬰兒有一個好的養育者,這個養育者能夠看見嬰兒的需求,及時回應嬰兒的種種行為,嬰兒就能夠發展出一個「真自我」(the true self)。這樣的孩子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他的一生是為自己而活。

而如果養育者不能看見嬰兒的真實需要,嬰兒則會發展出一個「假自我」(the false self)。並且這個假自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因為被看見,我們相信自己的需求是正當的,相信真實的自己是會受到關注和愛護的,於是我們有了真自我。即便當我們在長大後順應環境需要,偶爾調用假自我來應付外界的時候,我們內心也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存在。

「假自我」則是一種防禦,一種行為的「面具」, 它是順應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因為不曾被看見,我們為了生存,學會了揣測他人的心思,討好以獲得活下去的機會。

「假自我」不能成為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主宰,不能阻礙到一個人感知自己真實的存在。

如果「假自我」過度,或者「真自我」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就算做到了被社會肯定的優秀,內心也覺得空虛絶望,沒有幸福的感受。

延伸閱讀:【夏于喬畫話】「寧願逞強,不願悲傷」你也是習慣假裝的呷麵女孩嗎?

三、被看見的體驗,是健康有價值的愛的基石

Branden 教授認為,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心理可視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都是愛能夠持續、能夠有價值的基石。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人?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從他的眼中我們看到最真實的自己。他眼中的我們,剛好和我們眼中的自己一樣。他所欣賞的,剛好也是我最欣賞我自己的地方。他能夠明白我是如何經歷我的生命的,他理解我的難以言說的過去和感受。

這種「我因為是我而被欣賞/喜愛/認可」的體驗,與那些「因為一些社會公認的價值被喜愛」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我是我而被喜愛」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是後者絶對無法比擬的。

這一刻,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可視性——「心理意義的我」是能夠被看見的。

我至今覺得這是一種很難用語言描述的喜悅感。


圖片|Photo by abigail low on Unsplash

人的存在,必然有精神性的部分,而精神性的存在感相比於肉身的存在感,因為它的「隱形」,所以更難被我們確鑿地感受到。因此當心理/精神的我被看見的時候,我們能夠得到罕有的「存在的被確認感」——啊,我真的是這樣存在著的!伴隨於此,我們感受到巨大的狂喜。

即便是單方面的、偶然一次的被看見的體驗,也會使人印象深刻。偶然一次被一個不太熟悉的人看透心聲的體驗,我們會銘記很多年。

而如果兩個人雙向地產生了心理可視性,持續地能夠看見對方真實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夠看見對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這就變成了一段很有價值的關係——我們通過這段關係不斷地發現我們自己。

這也就是 Branden 教授認為的友誼的價值所在。

儘管可能經歷感情挫折,人們仍然有不斷去愛、去和另一個人締結關係的衝動,正是因為在關係中,我們體驗到了心理可視性,感受到了他人對我們內在特質的看見和認同——這種感受會使我們不斷渴望再次經歷它。

最終,愛一個人也就是在對方心裡找回了我們自己。

你會喜歡:「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四部治癒系手繪動畫,找回愛與勇氣

四、缺乏被重要他人「看見」的體驗,可能讓我們走上錯誤的道路

這個社會上的許多 attention seeker,也就是那些格外渴望注意力的人,都是缺乏了被重要的他人看見的體驗。

如前文所說,因為他們真實的自我不曾被重要的人看見,他們就對自我的存在產生了羞恥感。

因為不曾被看見,這樣的孩子開始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好的,是應該被掩蓋起來的」,甚至發展到因為相信真實自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一旦被看見就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他們於是學會了偽裝,假裝自己是比真實的自己「更好」的樣子,而「更好」的標準,就是外界和他人的期待。

他們一方面通過討好、偽裝、甚至譁眾取寵的方式來獲取別人的注意力,試圖用此打破不被看見的自己所處的死寂、絶望的內在環境;另一方面,又同時把真實的自己越埋越深,陷入更深的空虛。

真實的內在自我被看見,和簡單地獲得他人的注意力所帶來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當真實的自我被看見、被接納或者反對,我們都能得到存在感。而真實的自我被肯定的體驗,則讓我們越來越感到放鬆、安全。只要像自己一樣活著,就能夠被接受和認可,是一件非常「抗焦慮」的事。

而如果是通過埋藏真實的自我獲得他人的關注,則會帶來許多複雜的情緒。我們在接收到關注的同時,仍然會感到隱藏的憤怒,因為對方忽略了真實的我們。也會帶來恐懼感,害怕真實的自我不夠好,而終將失去這樣的關注。我們是緊繃的,焦慮的。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愛一個人,你寧願自己濕了身,也要為他撐傘」張小嫻 20 句愛情金句

五、而扭轉不好的局面、讓改變發生的關鍵,仍然是創造出新的「被看見」的體驗

「被看見」的體驗,是自我改變的前提,也是療癒發生的時機。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無論任何流派技術,諮詢師為病人創造的重要的治癒性體驗就是「被看見」。

被看見意味著,對方此刻全情投入在你的身上,對方此刻為你而存在。

被看見也意味著,對方付出最大的努力聆聽你,你可以放心地讓你的脆弱展現出來,不用擔心會被傷害。

被看見還意味著,對方不畏艱難地理解了你身上那些令人難解的部分,他陪你一起明白了你為何會成為今天這個人。

隨著「被看見」的體驗發生,我們也用溫柔的眼光重新審視了一遍自己。我們重新理解那些因為羞愧、悲傷不敢去「深究」的那部分的自己,並隨之產生情感,釋放情感。在釋放情感的過程中,昇華了那些可能是創傷性的經驗。

這個過程,就是與自我的和解。

推薦閱讀:與自己和解,薩提爾治療:那些未曾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愛,我可以自己來

六、最後我們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獲得「被看見」的體驗,你應該怎麼做

首先你要明白,尋找被看見的體驗,就如同尋找真愛一樣,需要冒險的精神。這是勇者的遊戲。

生而為人,你就有價值。不需要符合任何條件,不需要作出任何成績。當你能夠鼓起勇氣相信這一點,並開始忍受著強烈的不適,懷著深深的脆弱表露出來,你走向愛和連接的偉大征程就邁出了第一步。

其次,你要學會挑選那些「對」的人去表露你自己。

不要選擇那些對所有人不好,卻告訴你只會對你一個人好的人。選擇一個總是友善的人,一個安全的人,一個足夠成熟的不會隨意評價別人的人。

有時候我們無法獲得「被看見」的體驗,只是因為我們一直選擇了錯誤的目標,不斷付出注定是徒勞的努力。有時候,對於尋求被看見這件事來說,父母也可能是錯誤的人。

最後,請你先看見你自己。

請你學會用溫柔的、不評價的、關懷的目光去看你自己。看那些多年來被冷落的需要,那些因為不被一些重要他人喜愛而被深深埋藏起來的部分。

看見你自己,然後會有人看見這樣的你。並且對那個人來說,這樣的你剛剛好。